袁钟:守护医疗行业的“绿水青山”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袁钟受邀在北京安定医院开展了一场题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智慧”的讲座。本期,我们将讲座部分精彩内容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编者

  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有科学的头脑和人文的心理。为什么现在有的医生只会看病,与患者打交道的能力却很差?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的人。

林巧稚和患者

  我曾到处打听“万婴之母”林巧稚医生是怎么给患者看病的?那时她已经去世了,很多和她共事过的医生告诉我,她边看病边给患者掸灰尘,边给患者整理衣服,边给患者叠床单。她和患者是什么关系?不像医生,像妈妈,像姐姐。

  广东省中医院的门急诊量在全国大医院中位居前列。这家医院规定,不能叫患者姓名,不能叫床号,而是叫阿哥、阿姐、阿婆、阿公。因为这样可以迅速和患者拉近关系,赢得信任。

  医生如果能把患者当亲人,医患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可能获得彼此的宽恕和原谅。

  有一种观点认为,医生是凭借知识和技术挣钱,与患者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患者拿钱能换来健康吗?能换来生命吗?这个交换是根本不成立的。医生需要的,第一是爱,第二是知识,第三是技术,第四是经验。

  有一年“双十一”,一家民营医院打出广告:今天做手术打8折,今天生孩子打5折。今年春节期间,有一家医院热烈庆祝手术突破千例;还有的医院在大楼上悬挂标语,热烈庆祝住院患者超过4万。

  办医院的目的是让患者增加吗?如果稍稍改变一下,说去年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救了多少患者,帮助了多少患者,治好了多少患者,医院一定会变得很不一样。

  当医生该不该赚钱?当然应该,但是不能只赚钱。少点交易,多点仁义,这才叫医疗。

这是中国文化使然

  一家外资医院的外国医生问我,为什么在他们国家术前谈话后,患者自己签字,就可以做手术了,而在中国,术前谈话后,患者往往不签字,说要和家属商量,让家属签字。我告诉他,这是中国文化使然,中国人不是仅仅为自己活着。

  举个例子,我抽烟几十年了,一直戒不掉。可是,8年前,我女儿怀孕当天,我就把烟扔了。

  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很多医生在防护服背后写上:我是某某某的妈妈、我是某某某的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给儿女做榜样,让儿女骄傲。

  我看到,一些医院在医护办公室的墙上专门开辟出一片区域,贴上医生、护士的亲人照片,有的是爸爸、妈妈的,有的是儿女的,有的是妻子、丈夫的。照片下面写着一句话:儿子,你是我的骄傲;妈妈,谢谢你救了患者;老婆,我爱你……当医生、护士劳累的时候,委屈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走到办公室看到亲人的鼓励,就感到很温暖。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当个好医生,请先做一个爱父母、爱儿女、爱老婆的人。连亲人都不爱的医生,怎么可能爱患者?

做善良的坚守者

  山东某医院一位护士在急诊参与救治一个小孩时,看到小孩又哭又闹,就蹲下来给小孩唱歌,孩子渐渐地安静下来。一位正在急诊输液的帅哥看到了这一幕,被她的善良深深地打动,就走上前去要求和她一起为孩子唱歌。后来,这位帅哥成了这位护士的丈夫。

  善良就藏在一个人对弱者的态度里。医生应该做善良的坚守者。

  这几年,常有医生向我倾诉,感觉自己坚守在临床很困难,而搞科研能更快出成绩。但是,离患者越近,离疾病的真相就越近。

  张孝骞教授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内科大家?靠的不是论文,不是科研,而是他那一堆记录经验得失的小本子。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有个大夫叫金自孟,他学识渊博,被称为“百科全书”。患者来自哪里,他就可以立刻跟患者讲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曾想找他出书,他说自己基本不发论文,也不出书。他说自己就是个医生,只想当个纯粹的医生。

  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40岁的王澎医生因病去世,她是微生物“神探”,医生随喊随到,不管是否下班,也不管是不是节假日。一位医生写的纪念王澎的话让我很感动: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都痴迷临床,我们都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乐趣,我们都不计较个人得失。

  痴迷临床,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乐趣,这就是良医。我们不缺名医,缺的是良医。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医院、一个医生如果利字当头,全社会都会骂你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把义摆在前面的人,最终一定会获得社会回报。一心只想着赚钱的人,不要选择当医生。

  无论古今中外,好医生都是一个地方最受尊敬的人。医生爱医学、爱患者、爱生命,就能得到信任和尊重。

服务更是力量

  近几年,全社会、全行业都在谋求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医生、护士精神世界的“绿水青山”,就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我们要守护好医疗卫生行业的“绿水青山”。

  一些医生非常重视技术的提高,却对服务的改善不那么感兴趣。其实,知识是力量,技术是力量,服务更是力量。

  我曾给上海的麻醉医生讲课,主题就是“服务是力量”。前不久,我又遇到其中一个听课的医生,他说他听了课后就开始思考怎么改善服务。他发明了麻醉小贴士,让患者打针、抽血的时候不疼;他让家属走进手术室陪同患者,直到麻醉后再离开,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恐惧情绪。

  山东某医院的院长,原来是重症监护室的一名医生。他把自己捆起来躺在床上3个小时,体验重症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感受,思考怎么能不绑住患者,还能让患者不因难受而拔掉呼吸面罩。

  这些医生都是很厉害的医生,他们能从细节做起,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