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十五谭(二)|第一谭:孔庙所祀人员及其位次
作者:黄舒伟
顾名思义,孔庙里祭祀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这一点不错。但孔子作为主祀,身边还有一大群从祀,也就是陪着孔子接受祭祀的。这又是些什么人呢?这就是今天要谈的问题。
端坐殿堂泥塑身,曾是春闺梦中人。
孔庙里共祭祀着173人。除孔子外,还有172位从祀。他们死后挤在一个庙里,总得分个等级,有个排序。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这个排序又叫“殿庑位次”。
所谓殿庑[wū]只能用于皇家或者寺庙中最高等级的建筑。一般指庙的正殿与两厢。就孔庙而言,这里的“殿”指孔庙的大成殿,“庑”指大成殿东西两边的厢房和廊屋。东边的厢房和廊屋为东庑,西边的厢房和廊屋为西庑。如图所示:
孔庙“两庑”平面示意图
孔庙里的从祀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4人,称之为“四配”或“四圣”;第二等级12人,称之为“十二哲”;第三等级79人,称之为“先贤”;第四等级77人,称之为“先儒”。
这就是人们常说得“一主、四配、十二哲、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
当然,每个等级里面也有排序。这个排序一开始标准不同,有的按是否是孔门弟子排序,有的按学术成就排序,也有的按地位名望排序。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掌握。直到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即:按年代排序,同代论齿(年龄)。东西对列,先东后西;先东一,再西一,再东二,再西二,东奇西偶,依次排列。
按这个标准,每个等级的排序,我们在下面的表格中将有所交待。
主祀
“至圣先师”孔子,为正享,又叫主祀。神位在大成殿正中,南向。
四配
又称“四圣”,为配享。是从祀的第一等级。其中,“东配”2人,在殿内东旁,西向;“西配”2人,在殿内西旁,东向。
十二哲
“十二哲”是从祀的第二等级。其中,“东哲”6人,“西哲”6人。“东哲”在殿内次东旁,西向;“西哲”在殿内次西旁,东向。
七十九先贤
“先贤”是从祀的第三等级。其中,东庑40人,在殿下东旁,西向;西庑39人,在殿下西旁,东向。
七十七先儒
“先儒”是从祀的第四等级。其中东庑39人,西庑38人。东、西庑先儒牌位,分别与东、西庑先贤牌位同放一边。
历史上,先儒人数和排序变化最大。增祀、升祀、移祀、改祀、罢祀,变动频繁,较为混乱。后来,分别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和1863年(同治二年),按上面所讲的排序标准进行了两次厘定。
清末,先儒增祀者日多,因战乱无暇顾及,清朝礼部仅下文标明“位于某某之次”,而不作两庑排序明示,到了民国更是动荡不安,各行其是,排序又显混乱。
好在按1753年(乾隆十八年)排序规定,厘定位次并非难事。现有专家学者给出权威排序如下:
关于孔庙殿庑位次,网上有帖子说,孔庙两庑各有先贤先儒74人,并把蘧(qú)瑗作为东庑先贤第一人。如图:
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汉以来,祭孔逐步上升为国家行为,祭祀礼制都是通过顶层设计,以国家名义强制执行的。殿庑位次也就是排序,更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造次。除了朝廷礼部下文,任何人都无权更改。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朝廷曾定东庑首位为蘧[qú]瑗,西庑首位为林放。但到了公元1863年(同治二年)最后一次厘定时,改定公孙侨先于蘧瑗移到东庑第一位。这样,蘧瑗便顺移到西庑第一位,林放顺移到东庑第二位,澹台灭明顺移到西庑第二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东庑第一人公孙侨;西庑第一人蘧瑗。这个位次可参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三十六《礼部·中祀四·先师庙制》等文献。
第二,帖子上的先贤人数也不对。经查少了公明仪一人。公明仪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从祀。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公孙侨从祀后,先贤人员就再也没有变动。其人数和位次经同治朝厘定,早有定夺,不应出错。
第三,帖子上说孔庙东、西两庑各有先贤先儒74人,也是不对的。实际上孔庙两庑共有先贤先儒人数是不相同的。东庑合计是79人,西庑合计是77人。
孔庙两庑内景
能跻身孔庙祀坛是一种无比的荣耀。这些圣贤鸿儒,生前或有至上的品行,或有极大的学术成就。他们上下求索,著书立说,释疑解惑,悟道、释道、传道、明道、行道,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汇聚在一起,犹如一条璀灿的星河,照亮和引领着中华民族前行的航程。但愿这条璀灿的星河源远流长,闪烁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