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阴阳五行“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从小宋妈妈的故事说起

有一年我们学校刚放寒假一个星期,家住山东的,学中医的学生小宋,就从家里回来了,到门诊找我,说老师没法在家呆,我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是吵架,把我爸爸说的也不在家呆了,到单位宿舍了,我在家也没法学习,妈妈总找茬。

我说你没带妈妈去医院看看嘛?她说去了,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对我妈妈的诊断都不一样,有的说我妈妈是更年期综合征。有的说是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类风湿,还有人说精神躁狂抑郁症。老师您给我妈妈开个方子吧。

我说中医治病要望闻问切,当地医生都见过你妈妈,诊断都不一样,我怎么能凭空开个方子,这不是很草率不负责任吗?你干脆把你妈妈接到北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三天以后,小宋把妈妈接来北京。这是一个51岁的女性,她告诉我,这半年多来,她自己的脾气,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自己也奇怪,心烦急躁,总看人不顺眼,总想找人吵架,特别奇怪的是,她总觉的有一股热气,从胸口往上一冲,然后整个脸就红了,心烦急躁,随着就出一身大汗,出完汗之后就发冷。我活了大半辈子,不会穿衣服了,穿的多了热,穿的少了冷。你说这叫什么啊?一宿一宿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烦,越烦越睡不着。

展开剩余94%

我说你关节疼吗?早起手指关节有没有胀啊?她说疼,膝关节疼,上不了楼,下不了楼,早起手指关节又胀又疼,所以有的医院说我是风湿,有的说我是类风湿,而且我的眼睛干、鼻子干、口干、嗓子干,有的医院还怀疑我是干燥综合征,月经紊乱快一年了。最近三个月就没了,是不是该断了?我觉得是围绝经期前后诸症,这个名词是现在才用的,就是更年期综合征。就是女性50岁前后,围绕着绝经期前后发生的,西医说是内分泌失调,中医说肾中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症状。这个年龄段正好是从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转变到没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

小宋问我,是肾阴虚呢?还是肾阳虚?这里的肾,是主管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主管生殖功能的肾,和西医的解剖学的泌尿系统的肾,不是同一个概念。我说你妈妈是肾的阴阳两虚,既然是阴阳两虚,为什么又出现了烘热、出汗、心烦、急躁?我说这是由于阴虚以后不能制约和资助阳气就导致了虚阳的上亢,虚阳的上亢出现了烘热,这个热需要往外散。就导致了汗出,汗出之后消耗了自己的阳气,消耗了自己的热量,因此就出现了冷。于是,我就开了一个大量补肾阴的药,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个清虚热的药,同时又加了补肾阳的药。阴阳双补,兼以清虚热。

中医有个观点叫做“虚则补其母”,大家都知道,要想儿子强壮一点,妈妈的奶水要足,妈妈奶水足,身体一定要好。因此母壮则儿肥,中医也有这个说法,你是肾阴虚吗?在补肾阴的同时,要加补肺阴的药,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在补肾阴的同时,加上补肺阴的药,就可以提高疗效。

小宋有问我,妈妈关节疼,要不要加祛风湿的药呢?那么口干、眼干、鼻子干、嗓子干要不要再加一下生津的药呢?我说这些都不用,只要我们抓住了平衡阴阳这个关键环节,其他症状都会迎刃而解,心烦睡不好觉,也不需要加镇静安眠的药,两周以后来复诊,绝大多数的症状减轻了一半,这个方子又经过适当调节,一个月以后,所有症状消失了。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阴阳平衡的问题,五行相生的问题,虚则补其母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调就会生病,但是有些人却认为阴阳学说是哲学,中医是在用哲学看病,甚至认为这是迷信,事实是这样吗?中医所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来治疗。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泻子: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

寅时:肺经当令-手太阴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每天子午流注的循环走向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结束,如此循环不停。

3-- 5点 寅时肺经

5-- 7点 卯时大肠经

7-- 9点 辰时胃经

9-- 11点 巳时 脾经

11-- 13点 午时 心经

13-- 15点 未时 小肠经

15-- 17点 申时 膀胱经

17-- 19点 酉时 肾经

19-- 21点 戌时 心包经

21-- 23点 亥时三焦经

23-- 1点 子时 胆经

1-- 3点 丑时肝经

告诉你一个诀窍:如果你在哪一经对应的时间里发病,那你就是哪一经不通,病根就在这一经。您就按摩这条经。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五脏六腑气血运行时间顺序

子胆丑肝 寅肺卯大肠;

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膀 胱酉肾

戌心包亥三焦,

一阴一阳之谓道。

——《营养身心灵》: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歌

一阴一阳之谓道:手的气血运行先阴后阳;足的气血运行是先阳后阴。

阴阳交替运行的十二地支:1子、2丑、手3寅、4卯、5辰、6巳、手7午、8未、9申、10酉、手11戌、12亥。

东方甲乙寅卯木, 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戊己辰戌丑未土。

足三阳️ 子1 辰5 申9→→→足三阴丑2巳6酉10→→→手三阴️寅午戌→→→ 手三阳卯未亥

足三阳️ →→→足三阴 子时 胆经 一阳升 足少阳胆经(23:00-1:00)气血运行;丑时 肝经 足厥阴肝经(1:00-3:00)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 寅时 肺经 手太阴肺经(3:00-5:00)气血运行;卯时 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5:00-7:00)气血运行。

足三阳️ →→→足三阴 辰时 胃经 足阳明胃经(7:00-9:00)气血运行;巳时 脾经 足太阴脾经(9:00-11:00)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 午时 心经 手少阴心经(11:00-13:00)气血运行;未时,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13:00-15:00)气血运行。

足三阳️ →→→足三阴申时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15:00-17:00)气血运行;酉时 肾经,足少阴肾经(17:00-19:00) 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 戌时,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19:00-21:00)气血运行;亥时,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21:00-23:00)气血运行。

《易经》十二辟卦(拼音:shí èr pì guà),也叫十二消息卦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

在乾宫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它们具有相同的六亲属性:兄弟金、子孙水、妻财木、官鬼火、父母土。

在坤宫的辟卦是:坤(亥)、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它们相同的六亲属性是:兄弟土、子孙金、妻财水、官鬼木、父母火。

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纳甲法中是早已标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与其它卦混在一起来讨论,没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没有留意它们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不小的疏漏。

楚竹书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

复卦初九 冬至 姤卦初六 夏至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九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九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息阴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消阳过程。

凡“消”“息”之卦共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主一年之十二个月。对应如下:

复卦 一阳息阴 建子 十一月

临卦 二阳息阴 建丑 十二月

泰卦 三阳息阴 建寅 正月

大壮卦 四阳息阴 建卯 二月

夬卦 五阳息阴 建辰 三月

乾卦 六阳息阴 建巳 四月

姤卦 一阴消阳 建午 五月

遯卦 二阴消阳 建未 六月

否卦 三阴消阳 建申 七月

观卦 四阴消阳 建酉 八月

剥卦 五阴消阳 建戌 九月

坤卦 六阴消阳 建亥 十月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是一个汉语俗语,拼音是wú píng bù bei wú wǎng bù fù,出自《易经》,意为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不咎。”这是《泰》卦九三爻的爻辞。泰,意为同。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相生规律

【原文】是故《易》者,象⑴也;象也者,像⑵也。彖者,材⑶也;爻也者,效⑷天下⑸之动⑹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⑺也。

【译文】所以《易经》这部书记述的都是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应效仿学习的。彖辞是裁断卦辞的,爻辞呈现的是天地间的各种活动,所以吉凶产生并且悔吝明显。

注释:⑴“象”道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又《系词·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①其物②宜③,是故谓之象。”(①象:相似;②物:选择;③宜:合理的道理、行为。)

⑵“像”法式,榜样。《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榜样:值得效仿学习的人或事物。)

⑶“材”《汉语大词典》通「裁」。裁断,裁度。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故王能材之,臣以死任事。」

⑷“效”呈现,显示。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⑸“天下”自然界,天地间。《吕氏春秋·察今》:“知天下之寒。”

⑹“动”活动。《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

⑺“著”明显。《榖梁传·僖公流年》:“此其言'围’何也?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