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218)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读通鉴(218)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解读:天下做大事的人,都有需要有一个大格局,格局小的都在自设困局,袁术袁绍两兄弟从举兵开始就给自己设了藏身险处的局,你想藏于险,你下面的团队就会恃其险,所以这个团队如果因山而建,则出不了山,因水而建则出不了水。天下战略本身就是人心量力,中国自古很少有从南打向北而攻取全国,为何,南方依水为险,出水则无险可依,兵众从内心就害怕北方平原。

曹操说,我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个格局超过了刘备、袁绍、孙权。孙权所定之计,是周瑜设的参照对象,楚国。刘备所设的则是诸葛亮定的取西蜀据险,而三分天下。实质上这些战略并没有超过袁绍最初据冀州等险地,以待时机而图更大机会。袁绍的败就是孙刘两家的参照。

在山而用山的智力,临泽而用泽的智力,自己没有固恃,人亦且无所恃心,而无处不可恃,此争天下者之善术,而曹操最终在赤壁被夺气了,后面也因蜀道之险而失其志,未能统一全国。

秋,八月,曹操攻击刘表,驻军于西平。

袁尚亲自领兵进攻袁谭,大破之。袁谭逃奔平原,婴城固守。袁尚围攻急迫,袁谭派遣辛评的弟弟辛毗到曹操处求救。

刘表以书信劝谏袁谭说:"君子违难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且忘记先人之仇,抛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失同盟之耻吗!若冀州有不弟之傲,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

又与袁尚书信说:"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如今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仁君胸怀度量弘广,绰然有余,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才议曲直之计,不亦善乎!若迷而不反,则胡夷将有讥诮之言,况我同盟,复能戮力为君之役哉?此韩卢、东郭自困于前面遗田父之获者。"袁谭、袁尚皆不听从。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袁谭心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击平,袁谭、袁尚不足忧。荀攸说:"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以知之。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袁绍以宽厚得众人心;假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如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乘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曹操听从。

后数日,曹操改而想要先平荆州,使袁谭、袁尚自相敝,辛毗望曹操脸色,知有变,以语郭嘉。郭嘉劝说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必可信,袁尚必可克不?"

辛毗对答说:"明公无问信与诈,直当论其势。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离间他们,这就是谓天下可定于己。如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他们能力非常一般。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胜,此就是力竭。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袁尚之时。如今前往攻邺城,袁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袁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内乱;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国亡。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义了。如今乘着其军情请救而抚慰他们,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人心震动。"

注:辛家两兄弟皆是见利而动的人。

曹操说:"善!"于是答应袁谭。冬,十月,曹操至黎阳。袁尚听闻曹操渡河,于是解平原之围还军邺城。袁尚的将领吕旷、高翔叛变归降曹操,袁谭于是又暗中刻将军印以给吕旷、高翔。曹操知袁谭有诈,于是为儿子娶袁谭的女儿以安其心,而引军还许。

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有城未攻克,而山寇再次出动。孙权还军,经过豫章,命征虏中郎将吕范平鄱阳、会稽,荡寇中郎将程普征讨乐安,建昌都尉太史慈领军赴海昏,以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征讨山越,全都讨平。建安、汉兴、南平民作乱,聚众各万余人,孙权命南部都尉会稽人贺齐进讨,皆讨平,重新建立县邑,共出兵万人;拜贺齐为平东校尉。

建安九年甲申,公元204年

春,正月,曹操济河,阻遏淇水以让水进入白沟以通粮道。

二月,袁尚再次进攻袁谭于平原,留其将审配、苏由守邺城。曹操进军至洹水,苏由想作为内应,谋泄,出奔曹操。曹操进至邺城,修建土山、筑地道攻城。袁尚的武安县长尹楷屯毛城,以通上党粮道。夏,四月,曹操留曹洪攻邺城,自将兵击尹楷,破之而还。又击袁尚的大将沮鹄于邯郸,攻拔。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皆举县投降。徐晃言于曹操说:"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宜旌赏二县以示诸城。"曹操听从,韩范、梁岐皆赐爵关内侯。黑山贼帅张燕遣使求助,曹操拜平北将军。

五月,曹操毁土山、地道,凿堑围城,周回四十里,初令挖浅,以示若可越。审配望见,笑之,不出争利。曹操一夜浚之,广深二丈,引漳水以灌进堑沟;城中饿死者过半。

秋,七月,袁尚领兵万余人还救邺城;未到,欲令审配知外动止,先使主簿巨鹿人李孚入城。李孚斫问事杖,系著马边,自著平上帻,将三骑,投暮到邺城下;自称都督,历北围,循表而东,步步呵责守围将士,随轻重行其罚。于是经历曹操大营,前至南围,当章门,再责怒守围的人,收捕。借机开其围,驰到城下,呼城上人,城上人以绳下引,李孚得入城。审配等人见李孚,悲喜,鼓噪称万岁。守围者以状上报曹操,曹操笑着说:"此非徒得入,还要能再出城才行。"

李孚知外面包围很急,不可再次冒充,于是请审配全部找出城中老弱以节省粮谷,夜,区别出数千人,皆要求这些人持白幡,从三门一起出降。李孚重新领三个骑兵作降人服,随这些人夜出,突围得去。

注:李孚这一进一出挺让曹操意外的,曹操治严,他就以这个办法来混进城。

袁尚的兵既至,诸将都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其锋芒。"

曹操说:"袁尚从大道来,应当避之;假如循西山而来,就是送来给我抓的。"袁尚果然循西山而来,东至阳平亭,去邺城十七里,临滏水为营。夜,举火以示城中,城中亦举火相应。审配出兵城北,想要与袁尚相对决围。曹操逆击他,审配败还,袁尚也被击破逃走,依曲漳为营,曹操于是将其围住。未合,袁尚惧,遣使求降;曹操不听,围之更加急迫。袁尚夜遁,保祁山,曹操再次进军包围他。袁尚将领马延、张顗等临陈投降,众兵大溃,袁尚逃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袁尚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城中,城中崩沮。审配下令士卒说:"坚守死战!曹操军疲惫,幽州方至,何忧无主!"

注:袁尚从小路回军就存有惧战之心,不是要死战保城的,袁家这些小儿子在领军治气方面的水平与曹操有很大的差距,败得不冤。

曹操出行围,审配伏弩射击他,几乎击中。审配兄长的儿子审荣为东门校尉,八月,戊寅,审荣夜开门纳曹操兵。审配拒战城中,曹操兵抓获。辛评家系邺城大狱,辛毗驰往,想解救,已全部为审配所杀。曹操兵缚审配诣帐下,辛毗逆以马鞭击其头,骂他说:"奴,汝今日真死矣!"

审配回头说:"狗辈,正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破我冀州,恨不得杀你!而且你今日能杀生我吗?"有顷,曹操引见,谓审配说:"曩日孤之行围,为何弩之多!"

审配说:"犹恨其少!"

曹操说:"卿忠于袁氏,亦自不得不尔。"意欲存活他。审配意气壮烈,终于桡辞,而辛毗等号哭不已,于是斩杀。冀州人张子谦先投降,一向与审配不善,笑着对审配说:"正南,卿竟何如我?"

审配厉声说:"你为降虏,审配为忠臣。虽死,岂羡你偷生!"临行刑,叱持兵者下令北向,说:"我君在北。"曹操于是临祀袁绍墓,哭之流涕;慰劳袁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给予食物。

当初,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袁绍问曹操说:"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曹操说:"足下意以为何如?"

袁绍说:"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也可以成功吧!"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注:这段对话非常经典,一向为后人成大事者所讨论。袁绍从起兵之初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框框,这个就成了袁绍给自己的一个自我设限,而曹操这段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非常高明。

相比之下,诸葛这给刘备的三分天下,都是自我设限,不如曹操这种格局。

想成大事的人,最大的阻碍就是自持现有的资源。

王夫之说:定大事的人已恃有的,谋臣将帅已经恃之了,兵卒亦恃之,所恃者险,而离乎险,则丧其恃而智力穷。易经坎之象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不可久据,而上六出乎险。智非所施,力非所便,徽纆之系,丛棘之置,并非人困在那。山国之人,出乎山而穷于原;泽国之人,离乎泽而穷于陆;失所恃而非所习,则如蜗牛之失其庐而死于蚁。所以袁绍终其身未曾敢跬步而涉河,非徒袁绍之不敢,其将帅士卒睨平原广野川陆相错,而目眩心荧,莫知所措。

九月,下诏以曹操领冀州牧;曹操让还兖州。

当初,袁尚派遣从事安平人牵招至上党督军粮,未还,袁尚逃走中山,牵招劝说高幹以并州迎袁尚,合力以观变,高幹不听从。牵招于是向东投奔曹操,曹操重新任命他为冀州从事。又辟崔琰为别驾,曹操对崔琰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

崔琰对答说:"如今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州方才蒸庶,暴骨原野,未听闻王师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是鄙州士女所仰望于明公的吗!"曹操改容道歉。

许攸恃功骄嫚,曾于众人都在坐时呼曹操小名说:"某甲(阿瞒),卿非我,不能得冀州!"

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对。"然而内心不乐,后来找机会杀了许攸。

注:许攸这种人就作死,曹操与袁绍相持阶段,虽然许攸有传递信息的巨大作用,但是曹操的胜利一是靠自己死战,二是靠运气好。成功的人内心是相信自己的气运的,许攸把这么大的天功都揽在自己身上就作死了。

你要去问马云,阿里的成功是不是靠蔡崇信,或者靠软银,马云只会说,他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键可能还是马老师自己厉害,这是成功人士内心固有骄傲,谁要破坏,谁就是他的死敌。

在别人底下做事,不要论私情,要论公事,在大事面前私情都是浮云,袁家兄弟相残并不是个例。崔琰就是论公事,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来和自己的老板对话,反而让曹操改容道歉,另眼相看,

许攸这种论私情就是大忌,公开论私情的更是老板们所痛恨的。

冬,十月,有星孛于东井。

高幹以并州投降,曹操再以高幹为并州刺史。

曹操围邺城的时候,袁谭再次背叛,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攻袁尚于中山,袁尚败走故安,跟从袁熙;袁谭全部收纳其众,还军屯于龙凑。曹操与袁谭书信,责以负约,与之绝婚,曹家女儿还许都,然后曹操进讨袁谭。十二月,曹操驻军其门,袁谭拔营离开平原,走保南皮,临清河而屯。曹操入平原,略定诸县。

注:袁谭即使不背叛,曹操也会找机会干掉他。

(0)

相关推荐

  •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大破袁绍

    曹操趁着袁绍落荒而逃之际立即率众追击,于是曹军在袁绍所辖境内横冲直撞,势如破竹,袁绍闻听这些消息之后顿时气急攻心,不住的咳血,身体健康的不断恶化让袁绍知道了自己的时日无多,于是他下达了自己生前最后的一 ...

  • 《真.三国志》| 审配传——主公,九泉之下,再报您的知遇之恩!

    这是<真.三国志>第 42篇文章 今天来说 审配 审配,字正南,今河北人,为人正直. 审配早年是太尉陈球的下属,只因自己太正直而不得志,于是去了冀州投奔韩馥. 191年,渤海太守袁绍反客为 ...

  • 曹操正打算南征刘表,袁谭来求他帮忙打内战

    袁绍大举进攻曹操,在建安四年.当年八月,曹操出兵抵抗,两军在黎阳对峙.这场仗持续了一年多,一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五年的十月,曹操才完全击败袁绍军,斩首七万余人,并且袁绍和袁谭轻身归,曹操" ...

  • 高干传——我当初为何要投降曹操呢?!

    这是<真.三国志>第 61篇文章 今天来说 高干 高干,字元才,东汉末年官员.将领,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绍的外甥. 高干出身于东汉望族陈留高氏,在士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家族也有很雄 ...

  •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王夫之说:当伪儒之初起也,匡衡.贡禹不度德,不相时,舍本逐末,兴明堂辟雍,仿周官饰学校于衰淫之世:孔光继起为伪儒之魁,而刘歆诸人鼓吹以播其淫响.而且经术之变 ...

  • 读通鉴(110)赵充国的伐夷之道

    读通鉴(110)赵充国的教科书式执行孙子兵法 注:组织里就是有一种人,专门坏事,他们没有长远计划,也吃不了一线的苦,但是他们又不能不体现作用,怎么办?只能对做事的人提各种意见,以表现出自己智慧超群,宣 ...

  • 读通鉴(83)汉武帝的儒道实践

    读通鉴(83)汉武帝想要打通儒道两家 注:汉武帝欲行儒家,但文景喜欢道家,他们留下的一些老臣好黄老这一套,比如汲黯.韩安国,武帝耗费很多年,才最终明白,儒道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知行合一的角度上,一 ...

  • 读通鉴(47)项羽是大秦天道轮回的报应

    读通鉴(47)项羽破釜沉舟大秦迎来天道轮回 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人是其最为恐怖的手段,每一仗必杀得尸横遍野,人头滚滚,列国最后都被其杀得吓破胆.项羽的楚军是被秦军杀得相当厉害的一族,所以他们感 ...

  • 读通鉴(34)荀子是怎么理解道、将、法三者的关系

    读通鉴(34)荀子论兵 注:通鉴第6卷从秦国开始记,周已被灭.昭襄王赢稷,惠文王庶子.谥法:昭德有劳日昭:辟地有德曰襄.这也阶段,秦国完全掌握了对列国的主动权,秦国想打谁,就打了,列国没有一个国家有主 ...

  • 读通鉴(366)文化人的生存之道

    读通鉴(366)文化人的生存之道 1.谢弘微的职业道德 当初,晋朝时谢混娶晋陵公主.(晋孝武之女.]谢混死后,晋皇帝诏公主与谢氏绝婚:公主将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混养子谢弘微.谢混是当世宰辅,僮仆千人,唯 ...

  •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嘉平二年庚午,公元250年 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当初,会稽人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生少子孙亮,吴主有偏爱.全公主既与太子孙和有矛盾,想要预先自 ...

  •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嘉平元年己巳,公元249年 春,正月,甲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皆跟从前往.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 ...

  •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嘉平三年辛未,公元251年 春,正月,王基.州泰攻击吴兵,皆攻破,降者数千口. 三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四月,甲申,任命王昶为征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