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隋名将贺若弼

隋朝贺若弼,同韩擒虎并列为开国最有名望的将军,也是兴隋九老之一。出身于将门的他擅长骑射、精通谋略,很受世人推崇。平陈之战中,他和韩擒虎分兵东西两路进军南陈,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既是良将,贺若自然就自骄骄人,正是这点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举凡将领多是战时方见敬重,贺若弼没有弄清自己长处,对朝政横加干涉,对诸大臣甚至皇帝都出言不逊。

【血的教训】

贺若弼复姓贺若,名弼,字辅伯,是隋代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他的老爸贺若敦是北周将领,和韩擒虎的老爸差不多,都是以勇猛而闻名的。

公元560年,北周派贺若敦率兵攻打南陈,但是又不给人家提供援军。贺若敦独自率领着一只军队,艰苦征战,居然一举攻破了长江防线,打得南陈军屁滚尿流,并一鼓作气攻入南陈管辖的湘州(今湖南长沙)。但是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贺若敦在湘州坚持了一年多,看看再进攻也没什么希望,无奈只好率兵撤回江北。当时掌握北周大权的是宇文护,这人心狠手辣又位高权重,连杀了三位北周皇帝,自己还硬是不登基。贺若敦狼狈回来之后,宇文护大怒,以畏敌撤军为名,罢了贺若敦的官。

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贺若敦被重新起用,做了个小刺史。看到当初地位与自己相当、功劳和才能还不如自己的人都当上了大将军,而自己仅仅是个刺史,他心中更加不平。再加上宇文护专权擅政之势也有增无减,大臣们敢怒不敢言,贺若敦却是那种心里有怨恨,就免不了发发牢骚的人。有人把贺若敦心存怨恨,大发牢骚的事报告给了宇文护。宇文护这种心眼只有针眼那么大的人,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事发生,于是他以诽谤朝廷之罪下令贺若敦自尽。

贺若敦死得冤啊!他惦记着儿子也和自己一样心性耿直,于是在临死前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告诉他两件事:一件是他毕生的愿望是平定江南,统一中国(老头还惦记着当年在江南的失败呢),结果这一愿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被宇文护说成是丧地无功;另一件就是他的嘴爱发牢骚,因此才招致了杀身之祸。他让儿子继承他的遗志平定江南,还要吸取他的教训谨言慎行。说完把儿子的嘴掰开,拿起锥子把儿子的舌头扎出了血,以作“锥舌之戒”。这一年贺若弼只有22岁。

贺若弼也是个孝子,悲愤之余他发愤图强,努力创造机会来完成父亲的宏愿。他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便利条件,广交上层朋友,奋力向上层社会靠拢,很快就在朝廷之中小有名气。

武功谋略上贺若弼很有贺若敦当年的风范,口舌上同样也不输给他老爸。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太子要求十分严格,太子德行不好,又害怕他爹知道了会取消他的继承权,于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本性,就是做了错事也威胁人家替他掩饰,而武帝虽然觉得太子不大中己意,却不知道儿子有这么混蛋。

有一次上柱国乌丸轨对贺若弼说:“太子没有帝王的气度,成不了大事。”贺若弼极力赞成,撺掇乌丸轨告诉武帝去。乌丸轨这人也实在,居然真的去武帝那里告状去了。他直接向武帝陈述太子不成器,全然不顾皇帝脸色,还说贺若弼也这是这么想的。武帝自然要招来贺若弼问问,没承想贺若弼这时候想起他爹的教训来了,想想如果太子知道了,指定饶不了他。因此他故作违心之论,告诉皇上:“太子进步很快啊!我没觉得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武帝阴着脸让他们走了。

乌丸轨自然恼怒了,贺若弼这贼不是耍我吗!贺若弼倒理直气壮:“做皇上的要是不能谨言慎行,就会失去民心,做臣子的要是胡说,就会连命都没有啦!”后来太子宇文赟继位,这位一气儿立了五个皇后的昏君果然没有饶了乌丸轨。其实当初武帝对他立的太子也并不满意,所以听到乌丸轨的谏言,才问贺若弼,如果贺若弼说了实话,太子很有被废的可能,北周的王朝也许可以延长下去。历史就是这样充满偶然,贺若弼一念之私,给了杨坚成就帝业的机会。

【继承父志,平江南】

公元577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派兵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并开始计划灭陈的事。贺若弼看到父亲毕生的愿望快要实现了,心里自然非常欢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给了武帝实力,却没有给他时间。周军只来得及把南陈军队赶过淮水,武帝就病逝了,北周宣帝即位。

又过了两年,周朝任命韦孝宽为元帅,贺若弼做参谋,又对南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韦孝宽听取了贺若弼的意见,攻占了南陈在江北的大片土地,获得了北周有史以来攻陈的最大胜利。这是贺若弼第一次带兵打仗,以一个完全没什么经验的参谋身份,跟着久著军功的夙将共同作战,却能在疆场上献计定策,可以想见贺若弼在军事方面的天才是非常耀眼的。所以,南征结束后,周宣帝晋升贺若弼为寿州刺史,拜相封王,让他镇守淮南。

杨坚称帝以后,怕贺若弼联合别人反对他,就不再让他做淮南总管了。但是对于皇家的这种内争,贺苦弼是没有兴趣参加的,他只是一心要实现父亲平定南陈的遗志,谁能够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他就听谁的,才不管谁当家主政呢!

在消灭了突厥主力,解决了北方的劲敌之后,隋朝把战略重点转向了南方。杨坚急需经略南方的人才,当时的宰相高颎,慧眼识才,向文帝举荐贺若弼,他说:“朝臣之内,论文武才干,没有人能比得上贺若弼。”杨坚于是召见了贺若弼,问他灭陈的方法。贺若弼在淮南待了那么久也不是白待的,他对南陈的事可谓了如指掌。经过一番分析,他献出“灭陈十策”,杨坚听后非常高兴,当即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还赏赐给他一口宝刀,让他统领东路大军独当一面。

能得到文帝的亲自任命,贺若弼自然大喜过望,他又一次觉得,完成父亲的遗愿终于有了希望。于是他就任之后便全力以赴进行灭陈的准备工作。贺若弼下令卖掉和突厥打仗时获得的老马,大量购买南陈的战船,又开挖山阳渎,用来藏匿军船和运送粮草。用这种方法,贺若弼为过江作战筹措到了大量的船只。可怜的南陈军那边船只日渐减少,还觉得是占了便宜。贺若弼还经常在沿江换防的时候,命令将士先大张旗鼓地集结起来,声势浩大,战旗飞舞,使南陈军队误以为隋朝要进攻江南了。而当南陈军集结起来之后,他又下令部队分散开来。等到南陈军对这一招麻痹了之后,贺若弼又另换新招:让士兵沿江狩猎,人喧马叫,声势甚大。南陈将士又立即集结军队,加强防务,最后见隋朝军队是在取乐,南陈将士愤怒异常,觉得受了戏弄,以至于以后隋军再有什么大规模的行动,他们也麻木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率先打响了渡江战役第一枪。他率领精锐士卒八千人,从江边的芦苇丛中把藏匿起来的战船开出来,趁着陈军没有防备一举攻下了陈军的沿江防线京口镇。一路上,贺若弼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有敢拿民众一针一线的,立斩不赦。对于俘虏却尽量给予优待,发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家去。所以一路上所向披靡,敌军纷纷来投降。很快贺若弼就攻占了姑熟等重镇,向建康进发。

南陈君主陈叔宝昏庸到底,鼓动大臣们陪自己一起吃喝玩乐,等待亡国。

但是贺若弼进攻南陈都城建康,就不可能像当初攻下京口那么容易了。建康的最后屏障是紫金山,当时叫做蒋山。南陈军集结于蒋山,还把朝内的大将全都派来了这里,准备做最后的抵抗了。贺若弼多次拼死作战,都让南陈大将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抵挡了回去。陈军多次胜利,难免有了骄气,贺若弼见状激励将士,亲自上马作战,经过多次肉搏战,终于大败南陈军。任蛮奴逃走投降了韩擒虎,贺若弼俘获了大将萧摩诃。南陈军被彻底瓦解。

由于贺若弼直接面对南陈军的主力,使得韩擒虎得以先一步攻进健康城。虽然在这一战役中,两人并列头功,但是贺若弼内心却不平,他把没有第一个入城、亲手抓住陈叔宝视为平生最大遗憾,也从此和韩擒虎针尖对麦芒了。其气量之狭窄由此可见一斑。

【重蹈老爸覆辙】

在平陈之战中,贺若弼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到京城之后,隋文帝拜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封邑三千户,晋爵为宋国公,甚至曾让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坐。在文帝的厚赏下,贺若弼比韩擒虎得到了更大的荣耀。韩擒虎不在乎,而贺若弼却神气活现起来,他不懂功大震主的古训,充分享受着荣耀以及荣耀所带来的富贵。他家里的宝物珍玩不计其数,穿锦披绣的侍妾达几百人之多。甚至他的哥哥弟弟都被封为刺史,荣宠一时无双。

在世人的啧啧称羡声中,贺若弼把他老爸的话全忘到后脑勺去了,他自以为出类拔萃,于是常以宰相自诩,就差没自封帝王了。隋文帝看出了他的野心,偏偏让杨素、高颎做宰相,没他什么事。贺若弼心里不平衡,也就表现在脸上。给皇帝甩脸子,这能有好结果吗?于是皇上把他的将军职称也给去了。这下更了不得,贺若弼仗着自己劳苦功高,皇帝不忍心杀他,怨气更加明显。那得了,你去监狱里忆苦思甜几天吧!杨坚就把他扔进监狱了。

毕竟是开国功臣,隋文帝恐怕天下人骂他卸磨杀驴,打算再给他个机会,只要他悔过就放了他,还让他做将军去。于是隋文帝问他:“我让高颎、杨素做宰相,你三番五次说他们只会吃饭,到底是什么意思?”贺若弼还是不肯低头,对皇帝说:“高颎是我的老相识了,杨素是我小舅子,我太了解他们了,明明就是饭桶嘛!”这下好了,朝臣公卿都认为他怨愤之气太重,应该杀头。隋文帝念及他的功劳,终究没杀他,把他贬为平民。过了一年多,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待遇很优厚,但是毕竟怕他造反,没有再给他实权。朝廷有宴会的时候,隋文帝也常让贺若弼参加。

可是公元607年八月二十七日,经杨广指示,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同被诛杀,时年64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