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钧在内蒙草原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在上述艺术背景下产生,时值八十年代初。画家在此用功殊甚,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只不过他的人物画名掩盖他的花鸟画名,其实,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研究生时,画家的主攻方向就是工笔花鸟画,导师田世光先生是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
孙志钧:1951年11月生于北京,197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北京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七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北京高等院校高级职称美术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
作品曾入展第六、八、十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四、五届中国工笔画学会大展,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中韩美术交流展,中日友好画作品交流展等。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当代工笔画展三等奖等,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或联展。中韩美术交流展,中日友好画作品交流展等。曾获中国当代工笔画展三等奖等,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或联展。
从他出版的两本花卉写生白描集中,可以看到孙志钧先生当时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工夫,是写生白描集,也有速写的灵动与生机,是真正的“写’’其“生”。联想到他的其它作品,使人相信画家的生活积淀、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第一,使用的纸张材料是高丽纸,省略了勾线填色,提高了色彩的表现功用,凸显出现代性的审美追求。孙志钧先生的这些作品借助色彩的表现力,完成了对传统范式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取景、构图、造型以及画面的整体韵致都是中国式的,对于传统,又有新的探索,传统花鸟画取景多倾向于全,天上地上、枝根叶藤、花鸟禽兽尽纳一幅画中。造型方面,既保持了传统勾画花卉枝条的概括性征,又糅入实地写生的生动感受,昙花初绽、白荷依依(水)等景致都描绘得饱满、莹透。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将西方真实客观的色彩关系挪移过来,并与物象造型、空间处理等因素相结合,强化了色彩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汇。众所周知,工笔重彩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在宋代,那时色彩的运用基本属于主观范畴,色相范围有限,以石青、石绿、朱膘、朱砂、赭石、胭脂等为主,色彩组合也比较单一,到后来成为一种套路。孙志钧先生早年也曾研习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感悟使他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较为复杂丰富的色彩关系,同时,又能将丰富的色彩对比归结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和韵致中来。可见,色彩和空间是画家最为关注和用力之处,也是最具匠心和新异之处。色彩运用,相较于他的人物画的强调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这些花鸟画则着眼于对比,在对比中寻求和谐,并保持纯粹的色彩感。何以使用高丽纸,除了上述原因,具体来讲,还有这种纸张纹理之美。高丽纸的纹理将大面积的色彩流变分解为无数小的色块,产生了精致、细腻的视觉感受,丰富而且整体。画家自始至终关注表现形式和性情气质的贯通一致,注意开发新的表现技法,不拘成法。他吸收西画的色彩观念,但在花朵勾染上却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因为色彩运用的协调,给人感觉浓郁艳丽却不俗媚。传统常常忌讳用色过多,多则失之雅,则俗,俗为恶流。他有时用金粉银丝或其它颜色勾画出叶子和花朵的脉络,类似古代壁画的“立粉”技巧,时断时连,若隐若现,较之西画刻画叶筋花脉,不知要省力和巧妙多少。有时画面喷洒上非常细密的色团,呈颗粒状,起到点醒画面的作用,这样,增加了画面的厚度和细微感,令人回味。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光的运用。一束束光好象从画外照射进来,这就造成了画面四边和四角深浅明暗的变化,令画面气息流畅,不致拥塞,此种方法极其自然,视觉感受也很合理,很舒服。当然其中并非客观的光源投射,而是画家的主观处理,光线既可以来自上方,也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其所依据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情绪和气氛的烘托、造型构图或设定的主题以及隐现开合的需要都可能成为支配光运用的因素。当代使用高丽纸作画的画家不乏其人,名家如黄永玉。对于孙志钧先生来讲,材料不是专利,重要的是画面的个性,这是区别于他人的第一个条件。孙志钧也用墨做画底,但最终面目全然以色彩出之,像秋日静夜长空轻轻泻下的缕缕星光,深幽明澈。总的说来,孙志钧先生的画具有一种中和气质,这与他所秉持的传统人文修养和所接受的现代艺术教育交融在一起,其内在精神是混合式的。经过几十年艰苦的艺术实践,他找到了全新的视觉与精神的契合点。开放的艺术观念,平稳的创作心态,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动静相宜的状态,毋庸置疑,这一点对于每个画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