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有感

作者|刘娟

不管你高兴不高兴,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六十岁就这样款款而来,如期而至。站在人生的又一十字路口,回首过去心怀感恩,展望未来计划满满。

我想如果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已经结束,六十岁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没有学习与工作的外在压力,但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段。过去没有机会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去学习,没有时间去游览观光的地方可以去游历;有时间陪伴父母亲人,有条件去看望远方朋友,可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可以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捧着一本喜爱的书,品一杯香茗悠然自得。也有人开始第二次创业,没有实现的人生愿望、没有完成的事业理想都要在这段自由支配的时光中去实现。

是啊,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便可以快快乐乐地准备回家。

伴随着科技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在不断的变大,据2018年,统计上海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83.63岁。过去人到70古来稀,如今90岁高龄已经不稀奇,未来人类寿命要达到100岁甚至120岁,都完全有可能。

人生的黄金时段,要好好的规划,不管生命有多长,健康快乐的增加人生的宽度与厚度才是硬道理。

计划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参加工作之前的想法还要多,没看过的书单列出长长的一串,想学的技能数一数有两位数之多,可现实是眼睛花了,夜晚灯光下看不清书中的文字;记忆力严重减退,脑子断片,人名就在嘴边上楞是想不起来,好不容易背熟了的古诗很快就忘记。人类的衰老不可阻挡,现代科技至今也没有解开衰老这个谜。所以,要找到一种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去追求顺应这个规律,尽可能延缓衰老,健康的走完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最近听到这样一则信息,美国著名杂志《国家地理》的一个记者做了一个人类长寿的奥秘的研究,他拜访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长寿村,跟很多医学家、人类学家一起,选了五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研究。五个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群种族、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是什么共同特征,让这些老人如此长寿呢?结论就是健康长寿的四大基石:第一,天天要活动;第二,饮食有节制;第三,日日有盼头;第四,生活不孤单。哈佛大学的教授汤姆·珀尔斯还做了一个估计,如果这四点都能做到,谁人都能平均可以延长8年的寿命。

这四点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参考方式。

天天要活动。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让自己稍微的不那么方便一些。比如能走路、能骑自行车的时候,就不坐车;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平时买菜、做饭、做家务、散步,都是活动;甚至有些衣服,不用洗衣机洗,用手搓,这也能够增加活动量。同时,选择什么样的运动,也要讲究。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提高平衡能力才是关键。因为很多老年人关节变硬,柔韧度下降,关节越硬就越不愿意动,越不愿意动,它就越硬,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瑜伽和太极拳这两项运动都能很好的解决力量、柔韧、平衡这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运动选择。

饮食有节制。现在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过剩的营养堆积在身体里就容易出现慢性病,人体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就会产生很多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会攻击人体细胞产生病变,甚至是癌变。饮食不过量,吃饭要吃八分饱对健康就很重要。有人开玩笑说,上帝造人的时候很公平,每个人一辈子能吃的食物总量是一定的,有个总体配额。所以如果大吃大喝,总量很快就用完了,而吃得少就可以慢慢吃,可以活好多年。中国有句老话,叫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另外,还要注意少盐少甜。

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有盼头,就是有目标感,也就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做事,积极主动地去处理生活的压力和挑战。首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跟上数字化社会的步伐。40岁以后不学艺都是老黄历了,姜淑梅老人60岁学习认字,75岁开始写作,82岁出版了四部小说,在文学界获奖无数。最帅大爷王德顺50岁开始健身,57岁开始创造一种“活雕塑”艺术形式,70岁开始练腹肌,79岁开始走T台,80岁一夜成名。还有许许多多的老人为我们树立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榜样。定下目标,只要开始做就不晚,就有成就感。目标感还体现在乐于做事上,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付出后的成就感,体验到人生的价值。生活不孤单方面,日日有盼头就解决了一部分孤单的问题,关爱家人与朋友也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有人生的目标,心有归属,并为此不懈的努力,内心平静淡定,看得开放得下,就不会孤单。

制定好目标,开始向目标进发并坚持, 就会有无悔的人生。

感恩生命,享受生活,无悔人生。

2020年5月28日

——本文刊载于2020年《北海道》夏季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