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学教授:王羲之根本就不是书法家!
搞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不知道也要装着知道。连“书圣”都不知,这脸往哪儿搁?也不知道,王羲之养活了多少书法家和研究者?
但是,王羲之是书法家吗?仅仅是书法家吗?一直就是书圣吗?在其一生中,书法占多大比例?他的书法大名,也类似今之书法家名片上的“书法家”、“书协理事”之类的身份认同?
众所周知,王羲之的地位得益于唐太宗的隔代提携,若提携者是宰相魏征或其他学者,其如日中天的地位还会是现在的模样?其实,此前的书家张芝、钟繇、索靖等人的书名,比他要响。
陈传席比较狠,就书法发出了一些不识时务、不招人待见,可让数百万书法大军喷死的不和谐声音。其实,他的“书法不是一种专业”等观点说得很对。至少,在古代书法史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如今天那样的职业书法家,今天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古代书法家也多半不是以书法为主业并视之为终身追求目标,这与时下常见的那些标榜“为书法而生”行走江湖的人大相径庭。
王羲之的身份是什么,是书法家?还是右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王谢大家,有正当职业也有官阶,既没当过书协顾问什么的,也无资料证明他办过书法名家班什么的,而只是偶尔教娃娃写写字,有时拔拔王献之的笔管点拨一下而已。
更极端的是,近百年来的学人居然将书法拔高到“最高艺术”、“核心的核心”的地位,颇似当年尊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为“教授中的教授”,视书法为“艺术中的艺术”。
不知道这些学者为何会如此的不严谨,无论从社会到人生,从地壳到地核、从世界到宇宙,不管怎样论证也无法证明书法比文学、绘画等门类要高。这话要是一般人说的,估计会被认为脑袋进了水或是被门夹过。
因为各门艺术各有长短,西晋的陆机早就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今年我在楼顶种瓜,遇上了好年头居然结了好些个大冬瓜,让我这个少事农作的人暗爽不已。在我的眼中,种瓜就是艺术,大冬瓜就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或许,不少学者的最高之论,就是这样因为爱之切竟然不顾常理而口不择言吧!
字写得好上升到艺术层面,当然是成立的。但是,今人对古代书法的研究,多局限于技法而忽视这些作品及技法生存的土壤,技法俨然成了“硬杠杠”,湖南书协会员武道湘编写的欧阳询《九成宫》等技法教材销售火爆,市面上已有不少盗版书。
但是,王羲之的生平、美学思想以及过去流行的批判其“消极的人生态度”的研究著作,却是“灰色”的,估计只有编辑和圈内研究者才有兴趣看。可以说,王羲之若没有其人生积淀,何来的技法及内容。他只是如今之书法家抄唐诗、抄心经、抄报纸,或是游山玩水后有点小感叹,就能够完成集名篇、名作、名家的“三名工程”作品《兰亭序》?
可以肯定,王羲之写《兰亭序》,根本就不是冲着某个国展准备几刀上好的宣纸开始熬更守夜,更不是冲着“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而进行的书法创作,而纯粹是一篇在文思如泉涌状态下的文学创作。因此,作品的前几个字很是拘谨,另外还有错别字和随意涂改等情况。(编者:现在有个别“书法家”的作品里,到处都是墨疙瘩,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激情创作!)
若王羲之知道自己日后会荣膺“书圣”,估计书写时会严谨得多,至少会避免今之展览评选中那种发现有错别字就一票否决的尴尬,可能会抄好多遍然后留下一张最好的。问题是:这样的“创作”,还是《兰亭序》吗?还是王羲之吗?
王羲之为什么是王羲之?首先,他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士君子。今人即便读到书法博士,其专业视野、综合素养以及社会担当精神,可能无法与古代一位普通士人相提并论。
1999年,青年学者李怡说:“钱钟书之后,学界硕果仅存季羡林一人。”2009年季羡林去世时,我曾写了一篇博文《学界再无季羡林》,哀叹传统的文化土壤被换血后,如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不再有了。
在逐渐平面化的时代,新一代学人甚至难有古代士人深厚文化学养之下的“副产品”——如诗文书画等某方面的基本功。而这种颇让人忧虑的现状,正如《梁祝》的“知音体”标题:——“伊人化蝶双飞去,此地空余马文才。”说不定,文学作品中的小混混马文才,其水平并不输今之“专家”之类的人。
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分层,精英人物几乎都集中在士阶层。最底层的读书人即便没有食田,也可以通过“察举孝廉”或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从而跻身社会上层。中国古代士人受过“六艺”等多种教育,在政治上尊王,在文化上传知,往往贵而不富,大多有着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而士这个阶层,至少西周就出现了,一直到清末才逐渐式微。传统的士人除了具备君王及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孔孟等圣贤的思想要义,以“修齐治平”为目标而且进退自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人们往往崇才爱才而且自己努力成为才,其文人情趣往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他们留下了一些雅致的文化“副产品”,如琴棋书画、美酒佳人,山水文玩、雅舍香茗。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是一个素养相对全面的精英人群,并不能分割为今之意义上的分门别类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外交家、艺术家等。比如苏轼,即是大家惯常理解的诗人、词人、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偏保守的政治家。当然,他还具有水利家、美食家、鉴赏家等多重身份。苏轼曾为黄州团练副使,如果立了王阳明平叛那样的大功,说他是军事家也不为过。但是,苏轼总归还是一个士人,分得过细并没有意义。因此,如果仅仅强调王羲之是“书圣”、苏东坡是书写“天下第二行书”《寒食帖》的大书法家,以及说王羲之辞官专搞书法什么的,实在不得要领。
我不是书法家,更不是理论家,平时教书为业,余暇时写写画画,也码点文字。就我的感觉,一天可以写上十来张比“老干部书法”水平稍差的作品,而坐在电脑前码字,一天能够码出上千个可以一观的字,还真有点难。看来,当书法家多好啊!
笔者很是奇怪,一介画家石涛,居然整出一本很多人都看不懂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其实,道理也简单,石涛是清代的文人,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以禅学思想完成了此书。
全书共十八章,充满了禅机禅语,先讲原理,次述运腕运笔等技术细节,是一套完整的中国画理论。石涛虽是论画,但把画理画法提高到了宇宙观的高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理论水平的画家,不是画匠。而今之书法家,抄写一点可以读懂的哲人的话没有错漏就算不错了,怎会去做那种有着较高层次但难度极大,而且几无现实回报的著书立说的傻事?
可以说,传统书画伴随着传统士人阶层的集体消亡而逐渐隐身,只留下一些只懂形式上的一鳞半爪的专业书画家了。而且,分得很细,画青绿山水的绝少画浅绛山水,写隶书的不研究草书。似乎,这样才显得专业。如果张大千在时下大学的中国画系任教,肯定会给领导带来麻烦。他人物、书法、花鸟、山水皆精,究竟该归到那个教研室呢?
难道,每星期一次的教研室会议,他要跑四个教研室?而且,张大千的文学功底、烹饪技巧也不差,也可以到文学院、烹饪学校谋个教职。可以说,当下“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细分,是源于西方技术理性思维与学科分类的细化,并不鼓励类似传统士人综合性的多能。可是,太专则可能因为视野狭窄而专不到哪里去。比如,研究草书的人对“隶变”一窍不通,自然不会明白草书的前世今生。
汉字书写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实用,魏晋后渐成为一门艺术,则和士人密切有关,他们用生命意识和文化情感创造了书法千姿百态的美。
以王羲之为例,他创造了一如其人的中和之美,显得不激不厉、平淡冲和、温润秀雅,既超越了北朝的粗俗,也超越了南朝的柔媚。今人认为的传统书法家,均不是专事书法的专家,而是士人身份下的学问、襟怀和见识的副产品,从而与专事抄写的刀笔吏相区别。
在当下,书法家的内在人格修养与书法技艺的疏离化、碎片化,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分离化、反差化,加之书法展览的视觉化、技术化,以及书法文化的快餐化、商业化,还有强烈的“消费主义”思潮和“赢家通吃”等现象让人堪忧,社会上出现官员书法、名人书法、明星书法、技术书法等现象也就不足而奇。今之书法家,只学了两招技法连传统书法要义都不懂,就开始大谈创作:“来,我教你两招!”
书法的基础是记事和书写,书法须基于此。书写与外语、计算机等日常功夫一样,用为基础,弄得好也可能有大成就。但多见书法大师,而绝很少听说有外语或计算机大师,也没见计算机专家“回归经典”,花很大功夫研究已过时的386机型和win32软件,号称:“专习386,上溯到286和更古老机型,并旁涉微软各系统操作软件……”。虽然,这种研究也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在现代社会中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部分票友级别的、老干部类的书写,与普通的电脑玩耍者一样只是某种“用”,把他当作艺术甚至是“最高艺术”,以专业或职业去对待就大可不必了。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说的不是书法家吧?
王羲之究竟是什么人?在我看来,他是坦腹东床的深谙魏晋风度“任诞”之术的士君子、是称职的国家公务员、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帮扶济困为卖扇老婆婆题字促销的浙江好人、是喜爱大鹅的动物研究者、是教子有方把儿子调教成写得一手好字的好爸爸、是喜欢服用丹药追求长寿的时尚人士……
如果说王羲之仅仅是书法家,而且是一位专为书法而生的书法家。王羲之泉下有知,估计会认为用这样的雕虫小技去评价他的全部人生几近侮辱,会愤怒地回敬:你才是书法家!你们全家都是书法家!你们全家都是著名书法家!
(文:范美俊,四川大学教授、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