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古典精神家园的回归

归去来辞 成公亮

把自己泡在经典里,也是一件乐事。这也是我这个古典读书治学生活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立足当下,深耕古典,读典籍,踏实做学问,把学问一点一点融化于生活当中。这也是返本开新,执古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六岁开始学习一直学到将近二十六岁吧,二十年的学习,几乎没有真正阅读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学以及二十四史等经典著作,只记得零星学一点古文,翻译和背诵,也是有一点点底子。至于琴棋书画就距离更远了,而作为蒙学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都没有接触过,只是背了些唐诗宋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而这两三年,我主要是补一些缺失的课,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学的一些课,就是经典研习,古典艺术传习。看了些儒释道哲的书,也开始写书法,习练武学。
归去来兮,精神的家园已经衰微,为什么不赶快回去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我理解陶渊明的心情。反思那二十年的教育,好像所学越来越多,而生命越觉得空虚,缺少根基。在大学,我学的是理工科,我就经常思考,所学的东西,有些冷淡,和个人之生命并不是那么贴切,可以说学的多是身外之物。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里。对,就是隔了一层。
二十年的教育,疲于作业,背诵,考试,麻木多,痛苦说实话也不多,发自内心的快乐也少。多是麻木地推着往前,一级级地往上走。麻木不仁最可怕,那是消耗一个人的本有的灵性。那鲜活的生命日渐枯萎。到了毕业,把一切主动权交给自己的时候,也就找一份安稳工作,心里顺着“算了吧,不折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不再“折腾”了,这股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也会日渐枯萎。还好毕业后这些年我还在折腾,不服啊,凭什么就去做一颗螺丝钉呢?生命怎么能就这样固化,乃至于枯萎呢!为什么不去效仿那些古之真人、得道者,圣人君子,祖师大德,哲人大学者们,探索生命之更为宽广深厚之路呢?古之大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挈天地,乾坤并建,在天地人的开放性的大格局里成就自己,成就他人。这种人生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践行趋之。
而这几年读经典,虽然只是刚刚开始,有一种苏醒的感觉,有一种对身边事物的触感,或者叫感通,以及敏感。活得清晰起来了。有那种一点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自然美,也有一点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人文的情怀。也有一种责任,看到自己的生活现状,家人、身边人的生活现状,乃至他人的生活现状,本可以更好的,更有意义的。
我妈妈前年发病,到如今还处于瘫痪状态,一直在康复中。在妈妈身上,现在她极其节俭,对自己很苛刻,这无疑是美德。一心想着孙子,两个儿子,儿媳,这个大家,这是我们文化的根。妈妈不自觉抓住了这个根,每天坚强地生活,这很了不起,这是人性的光辉。妈妈总是自责,拖累这个家,不能照顾孙子,为孩子们分忧,这何尝不是人性的光辉呢?这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很珍贵的德性,人性的光辉,妈妈自己不珍视,社会不珍视。一切向钱看,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有没有光鲜的事业。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虚的。什么传统文化啊,什么境界啊,什么美德啊,那些都是虚的。这样的价值观下,妈妈怎么不痛苦呢?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啊,怎么不焦虑痛苦呢?
那些光辉的东西都被遮蔽了,人,物化了。活在他人的眼光里而不自知。生命窄化,固化。成功的路只有一条,赚钱,赚钱。在名利里沉浮。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自性家园荒芜太久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