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春节(1)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本文作者:宁波阳光轮滑
我家乡所在的镇子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小镇往南三公里便是连绵起伏的大别山余脉,往北三公里地貌则是起伏不大的丘陵,再往北,地势就平坦开阔起来,像北方的平原一样,只是偶尔能见一两座小土丘。
我们镇子不大,西南边大山里的溪水汇聚成一条小河流到这里,绕着镇子南边转了个弯,向北边的县城方向流去。这条河在当地没有名字,我们都叫它大河。大河流经镇子东边的时候,那里有一座五十年代修的石桥,过桥后翻过一座土岗就是我们村,田家湾。我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现在仍住在这个村子,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只是每年春节才回去住半个月左右。
马上又是春节了,我又要准备动身回乡过年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对春节还是有期待的,因为可以休闲一段时间。但让我最怀念的,还是儿时过春节的场景。
有人说,上了岁数的人才喜欢怀旧。也有人说对现状不满的人才喜欢回味过去。还有人说是因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以至于大家都在怀旧。我觉得以上我都占上了。本人出生于70年代末,童年刚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田地到户。那时农村还没有出现外出务工潮,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虽说当时万元户在农村还很罕见,大家在经济都不怎么宽裕,我觉得那个时期是农村里最繁盛、最有味道的的时期,乡村的氛围气息空前的浓郁。
大人望种田,小孩儿望过年。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 ,常年馋嘴的小孩,在还没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扳着指头盼望过年了。因为过年就意味着可以愉快的玩耍,有新衣服穿,会改善伙食,还能有些小零食吃。自家吃过了还可以着大人走亲戚做客继续吃,玩。
对于过年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总要给老人孩子添置些新衣物,自家和招待客人所需要的鱼肉烟酒,糖茶酱醋,豆腐粉条,取暖用的木炭,这些都是过年的硬通货。另外还有必要的打发新登门的客人红包。比如说新女婿、新婚的妹夫、弟媳妇。或亲友的孩子第一次来拜年,都需要打发数额不等的钱。
到了腊月,人们见面常问的一句话:你屋的年货置齐了吗?拮据女主人形容年前的窘迫:过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子女要花,老公公要皮袄拜菩萨,老婆婆还要蜂蜜粘糍粑。哪哪儿都要钱,难啊。
当时大家都不怎么宽裕,为了过好春节,在进入冬月就有人家提前开始张罗年货了。经过了一年的忙碌,这时候田地里没有那么多活,可以结伴去南边大山里面弄些柴火先。那时农村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每家都需要储备一垛柴火过年。柴火分软柴和硬柴,都是需要的,软柴用来引火,最好是泛黄干燥的松针。硬柴包括枝枝条条,棍棍棒棒,如果能弄些再粗一点的树干用来做劈柴那就更好了。
也可以先打两甑糍粑给孩子们解解馋。糯米是自家产的,不用花钱,通常是几家一起加工。一来打糍粑相对煮饭来说要麻烦一些,要好几个人操作,大家一起相互帮助打糍粑会省好多功夫,同一个口锅灶蒸若干桶糯米也比较省柴。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团结协作完成一项事情,那氛围很热闹,融洽,愉快。
几家商议好打糍粑的时间后,男人们会把扣在墙角的怼窑子(石臼)翻过来,反复擦洗干净,然后抬到堂屋,妇女们则在厨房将泡好的糯米洗净然后上籈,烧火开蒸。这种像木桶一样的甑一次可以蒸30斤糯米,大火蒸上一个小时,为防止锅底被烧干,中途需要不断往锅内续水。
当热气腾腾,颤微微,雪白的糯米饭扣进石臼里,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稻米的清香。四个男人早已准备好捣棍,绕着石臼逆时针行进,每走一步便捅击一次,开始有节奏地捣击起来,这样会使捣击更加均匀。
男人们边起劲的操作边愉快的吹牛聊天,聊得嗓门大时,女主人怕他们说话唾沫飞溅进去,一旁假装说:哎呀,你们打糍粑不要说话嘛。打糍粑的王二顺子察觉出了其中的用意:你这样说我先吐一口进去啊。
随着哈哈一笑,经过一番捣拌挑扭,糯米饭很快成为了粘如胶,细如泥的一团,这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四人奋力将着这团米胶挑起到女主人早已洒好淀粉的案板上,女主人必须趁热将这团糯米按成巴掌厚的一大块,然后切成课本大小的四方块,次日就硬邦邦了。
因为没有冰箱,为防止风干开裂,需将糍粑下漂,泡在水里保存。中途换几次水,可以保存到来年二月。糍粑吃法有很多种,无论是煮是煎是烤,都是很香的。吃糍粑要比煮饭方便,而且更扛饿,对于忙碌的下力劳动农民来说,是一样非常不错的食品。(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谭喜爱:舂糍粑

    舂糍粑 谭喜爱 在老家邵东,舂糍粑是过年前隆重的必不可少的庆典. 腊月初头,每家每户就碾好了几十斤糯米,每一粒糯米擦去一年风尘,闪亮登场,等待着二十八上甑子,舂出一个个圆圆满满.温暖莹白的" ...

  • 苏作成:腊月打糍粑

    腊月打糍粑 苏作成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立秋时打糍粑,而我的家乡是"腊二八,打糍粑",腊月中旬一到,几乎家家打糍粑.如今岁近年末,我不由得想起家乡打糍粑的情景来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随笔《打糍粑》

    打糍粑  春节愈来愈近,年味儿越来越浓了.我们当地的谚语云: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酿甜酒,三十样样有.虽然还没有到农历二十八,平常的人家还是早早地预备了年货,将那些古老的如仪式一般的活动抽时间一一安排妥 ...

  • 林慕斌 | 冬至糍粑香

    那天是冬至,一大早就收到四妹从老家发来的信息:"二姐,冬至快乐!还记得家乡的糍粑吗?"我笑了,四妹的提醒,唤起我遥远而温馨的记忆. 在乡村老家过冬至,是入冬以来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清 ...

  • 那些年味土特产

    过年,是大节,百节年为首,许多在远方生活与工作的人们带着乡愁与牵挂,回家团圆.吃团年饭.品年味土特产.走亲访友.拜神祭祖等等.过年期间,美食应接不暇,活动丰富多采.在众多的美食与活动中,尤以那些年味土 ...

  • 散文||家乡的糍粑【征文】

    家乡的糍粑 又是一年春节到,此时身在他乡的我们,想到家乡的飘香年味,回忆着家乡每年此时打糍粑的情景,不禁吟出<七绝·有感家乡的人打糍粑>:"糯米香溢糍粑出,巧妇撒糖锅里熟.壮汉挥 ...

  • 常振华:家乡的特产――糍粑|散文

    张玲:赵州听蝉|随笔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物产富饶,特色美味数不胜数.我独钟爱糍粑,食之如怡. 圆圆润润,白白嫩嫩,一个挨一个,排列在案板.桌面上,等候东家和客人的 ...

  • 【洞庭作家】万志勇/河西的糍粑

    河西的糍粑 作者:万志勇 河西的糍粑远近闻名.每到年关,超市里吃的东西实在是多,但是岳阳城里许多人仍然念念不忘河西的糍粑.在河西有亲戚的早早地请人定做,没有亲戚的托人捎带,人都托不到的就只有去街上寻了 ...

  • 江天德║屋角的石臼(散文)

    前些日子(农历10月15日),故乡又到了热热闹闹的"圆冬节",我带着妻子.儿女回家过这一闽西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村头,老屋的屋角落头,那个乌黑乌黑的石臼,静静地躺在那里,引起了 ...

  • 吕默 || 艾叶糍粑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吕默,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骑行,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座右铭是"接受平凡,努力卓越". 艾叶糍粑 清晨,微雨. 我慢慢踱着步 ...

  •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时间 要提前两三天用水泡糯米,中间还要及时换水,要不然容易馊,就不好吃了. 泡好糯米后,要用石磨把糯米磨成水粉.磨成粉之后,再用布袋装起来,用石板压住,把里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