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罗山几十年后,你还会说一口家乡话吗?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联系微信:37096414
乡音的故事
文/邱俊峰
离开老家去外地学习、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己改,鬓毛也衰了。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了少年觉得乡音的优越,青年觉得乡音的老土,中年觉得乡音的亲切三个阶段。
何故?请听我娓娓道来这乡音的故事。
南方的蛮子北方侉
信阳市二区八县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号称“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豫风楚韵之地。
信阳虽属河南省辖,但地貌气候饮食民俗语言却与河南大部截然不同,倒与湖北更像似些。说实话,上世纪的武汉在信阳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省会郑州。时至今日信阳人还有我们是不是河南人的纠结。
我老家就在信阳市辖的罗山县。如同河南人认为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心一样,罗山人也认为自己处于中国中心地带,根据语音把罗山以北的人称为侉子,南方的人则称为蛮子。
当老家人喊别人侉子或蛮子时,脸上总洋溢出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自然以为罗山话是最正宗的语言,对其它语音是排斥的。当然我们喊别人侉子或蛮子也不是贬低他,仅因语音差异太大缘故。
也难怪,我青少年生长的上世纪六、七十时代和八十年代初期,老家交通很不发达,每天仅上午和下午各一趟班车去信阳和罗山县城,如遇大雪则因路陡道滑,班车就会停运。
再加上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把老家人紧紧拴在当地生活,缺少与外部沟通交流,语音当然固化不变了。
但是很奇怪,虽属信阳地区管辖,罗山话与信阳市话又不是同一种语音腔调,差异明显。
我小时候觉得信阳话很好听,洋气,特别是信阳市人的口头禅:嘎子(翻译普通话是干啥子)。如同赵本山小品说铁岭是大城市一样,小时的我也觉得信阳是大城市。
1982年我考上罗山县涩港高中,那年从周口和南阳各来了两名老师来我校教书(当时叫支教三区,罗山属山区边区老区)。因语音相差太大,我们刚开始上课常听不明白,加上他们好吃面食的缘故,我们这些学生背后管这些老师叫侉子,私下学他们讲课的语音。
但让我更诧异的是我县南部铁铺乡的同学语音也与我们大部分同学的语音不同,他们卷舌音比我们还严重,而两地仅相差一、二十里的路呀!
自然我们也常当面用卷舌音学他们说话,当然仅是开玩笑之意,并无恶意嘲讽。
一句让人伤心的老家话
1985年,我去成都念大学,不足十八周岁的我独自一人负芨远游。临走时父亲嘱咐道:“四川人叫老子、小子的,你不要跟人家打架哈
!”
我问为啥?父亲说那是四川人的口头禅。说实话在我们老家,敢称老子喊别人小子,不干架才怪呢。
全班三十一人,来自十三个省市,除四川七个人外,其余每省2人,河南另一位同学是商丘的,老侉。
天南地北,东西千里,自然语音有差异,但同学们互相交流就用普通话,基本都懂对方的意思。只不过我口音重,也常有同学笑我。
刚入学不久,我就因口音闹了一个笑话。
新生入学后需到学校医院进行体检复检,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我与身旁的一位男生攀谈起来,互问对方哪里人。他说是罗山的,我说也是罗山的。
他乡遇老乡,俩眼泪汪汪。俩人立马激动起来,接着又互报就读高中的名字,但俩人都有些迷茫,都没听说过对方高中。我也感觉蹊跷,细谈方知他是四川乐山的,而我是河南罗山的,真是南辕北辙,谬之千里。
虽然我认为自已说的是普通话,但我的口音还是卷舌音较重。于是我就练普通话,想把舌头拉直了。
在校时觉得四川话很好听,也时而不时的学下,后来到广东工作时经常跟四川员工冒充川人扮亲近,说几句川话也不会露馅。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在新乡的电子部一军工厂。刚开始同事会经常问我是哪里人?我说你猜。他们大部分都猜我是湖北的。
也难怪,老家距离湖北也就半小时车程,舌头还是卷的。口音还真是难改呀!我还得继续努力学普通话哦。
工作后第一年春节回老家,我去一同学家去玩,同学的弟弟一句话差点把我呛死。他说:才出去几天啊,把老家话都忘了,南腔北调的,忘本了。
这是老家人常说去外地工作的本土人口音变了的一句老话,另外一句老话是嘴没尖就学鹰叫。我当时脸就红了,后来2年春节回家,我都是在家先呆几天,把口音变回来再出去。
91年我买了一个双卡收录机,有录音功能。有次闲来无事,我说一段话录音,放出来一听,天哪,一点不像老家话,真是不伦不类,不知是啥地口音了。
算了吧,我放弃老家话了。因为我终归在外地工作、生活,同外地人打交道多,老家的口音太苦涩老土难懂,况且我一年在老家也呆不了十天。让别人去说,去笑话吧,不跟那些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一般见识。这些人哪知老家语音带给我们的困惑啊!
不自不觉的我语音改变了很多。
首先对父亲的称呼就变了。老家一般称父亲为大(dar),我从小叫父亲为爹,我觉得土,改叫爸爸了。
93年我有儿子了,稍大一些带回老家,我父亲总说小侉子回来了,又是做面条又是做饺子的给他孙子吃,虽忙碌却心里很开心。当然他们爷孙俩交流有些困难,少不了我在中间做翻译官。
在新乡呆了十年,也学说新乡话,但也仅会三句新乡土话:咋啦、弄啥嘞、搅泥。只是觉得好笑的是两市在河南一南一北,新乡喊"老头"是指丈夫,信阳喊"老头"是指父亲,我也是醉了。
97年来到广东,想学广东话,经常看香港本港台,对着字幕学。但后来听广东同事说广东分白话、客家话和潮汕话三大语系,语音差别很大。
算了吧,一个省都有这么多话,不学了。另外一个原因公司人员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公司规定工作中必须说普通话。所以在广东二十一年了,只会听点、说点常用简单的广东白话。
让人郁闷的是我觉得自己的普通话还算可以,但老家口音还是较重的,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怎么也甩不掉。
99年我第一次主持单位3000多人的集会,本来就有些紧张,没说几句话,下面员工哄堂大笑,我有点不知所措,偷瞄一下裤子拉练拉上了呀。
但我脑子还算清醒,心里告诉自已一定要hoId住,硬着头皮把流程走完。大会结束后我问员工笑什么?大家说笑你的口音。老家的语音啊,你真是对我不离不弃,好无奈!
终身难忘的“罗山三宝”
2006年,我一同学从郑州来广州参加广交会,空暇时间与在广州的同学一聚。
酒醉饭饱,晚上在宾馆房间天南地北地聊天。他问大家:罗山话三大宝是什么?
离老家久了,我和其他在广州的同学都不知道,大家都非常好奇地询问。他说:靠死,去球,搞么屌。我们几个一听这个答案都会心地哈哈大笑。
是啊,小时候的口头禅,只是不知啥时被封为三大宝了。这一笑也让我回味老家话,挺有一番别样的风味,激起我对老家话的浓厚兴趣。
自从以后我就开始研究罗山话,它的特点是啥?研究它怎么写?探索它是怎样形成的或来源何处?
老家话确实很奇特,一是知道怎么说,却不知道怎么写;二是有些话语的意思也只有本地人才懂,外地人一头雾水,不知所谓;三是一语有多重意思;四是卷舌音严重;五是语速快。
比如说女儿,老家人叫ner,我猜想是女儿的卷舌音且语速快的结果。如果问你ar呢?就是说你小孩在哪里?再比如说你很特,有时是夸你厉害有本事,也有时是贬你逞强;还有说你很拐或嫌人怕拐,前者是说很坏,后者是指害羞啦。
还比如说你是个洋货,可不是夸你现代时髦,而是骂你做人不老实。还有老妈子或屋头的或女人(老婆)、扳了(扔了)、不照西(不行)、日头(太阳)、长虫(蛇)等等。
说句玩笑话,如果你不是土生土长的罗山人,被骂了还不知道呢。
老家话怎么写就不多说,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无定论。另外也不是本文重点。
倒是探索罗山话形成来源时,我才知历史课本没说的李自成九屠河南,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同时也填了信阳等史实。
原来罗山人是来自江西南昌、九江等地的客家人后裔,罗山话属客家话系列。而客家话是自古以来正宗汉话的传承者,如果你对古汉语和客家话有所了解,定会有此体会。
在研究老家话的过程中,从老兵口中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军区为防止美台敌特窃听,专门从罗山招兵到部队当通讯兵。就算敌特窃听到了我军双方通讯,罗山人的口音也会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想不到老家话还有这等功效!这真是美国电影《风语战士》的中国版哈。
爱屋及乌,自从重新对老家话感兴趣研究以后,对说老家话的人(包括河南话)顿感亲切。在交往中也常有把湖北安徽的人认作老乡,因为三省交界地语音很相似。
看到网络上的罗山话和信阳话配音的视频,也常哈哈大笑,趣味盎然。2015年高中同学建了班级微信群,大家时而不时地用老家话聊天,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少年时光,倍感亲切。
到了外地,老乡情自然深,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喜呀!只有到了外地长久生活,才觉乡音的亲切,如同沙漠长走遇见绿洲。
老家人见面就说家乡话,自然没有我等游子这般感受。我们常说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可以说独特的罗山话也是中华语言文化一瑰丽奇葩。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乡音是我们这些在外游子的标签,浓烈的乡音乡情乡亲冲淡了我们的一丝丝想家的乡愁。末来的我们这些游子叶落归根,与同学、乡亲用浓厚地道的乡音聊天,不亦悦乎?(像轮回,很熊唧吧!)
本文为读者来稿,作者邱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