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 鱼之乐
钓鱼,已经成为许多的人一种爱好,认为是怡情的高雅爱好。
我之爱好钓鱼,完全出于对吃的要求,才去钓鱼。从小就高兴逮鱼,没有网,就用竹筐。在小水渠里,把竹筐往下游一拦,把上游的水源一堵,就打着赤脚从上到下,赶一遍,鱼就全部到竹筐这里了。那时没有钱买肉,于是鱼就成了我的肉类来源,也是我爱好所谓钓鱼的借口和理由。这种在小水渠或小溪里捉鱼的方式简单,但不能捉到大鱼,只能是小鱼小虾。
后来,就开始钓鱼。没有钩,就把母亲的缝衣针偷出来,放在灯芯上烧红,再煨弯,把针鼻子穿上线,鱼钩就制作成功。在土里挖几条蚯蚓,抓一把米或糠作为诱饵,往塘里一扔,就可以钓鱼了,但都是小鱼。那时的鱼干净,没有土腥味。洗净,放点盐,倒上酱油,放在饭锅上一蒸,就是我的美味。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好些,能买得起鱼钩,当然也是在货郎担上买的那种,即尾巴上有一个锡坨的。鱼线还是用插秧拉线的塑料绳,解开抽取出其中一股塑料丝,当鱼线,这已经很好了。鱼浮也不像现在这样精致,而是在自家养的鹅翅膀上拽一根羽毛下来,剪成一段段,再穿上线,鱼浮漂就制作成功。
竹杆就在自家竹林里,选一根直一点的就行。竹子如果不直,就在地上烧一堆火,煨一下,扳直就行了。那种鱼杆,虽然不精致,但弹性大,有耐力。碰到大鱼,杆子不成问题。使劲往上拉就行,除非线不牢,其余什么都不怕。
到80年代末,那时街上已经有摊贩出售现成的鱼杆了。就是用竹子或芦苇制作而成,三节组装,一节插在另个一节上。再涂上透明漆,连接的地方用胶水再涂上,很牢固。这种装备,那时是钓鱼的标配,线是用绕线板绕着的。渔具还有鱼篓,加上一顶草帽,看上去很有噱头,也很有样子和架势。那时钓鱼的人不多,仅仅是一些农村农闲时的农民或教师,机关还没有兴起钓鱼之风。
到了九十年代,渔风兴起,公款钓鱼之风盛行。许多人到养鱼塘钓鱼,此时一下子把机关的钓鱼兴趣培养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装备越来越好、兴趣越来越浓、钓具越来越精致。小则几百元,贵则几千元的杆子比比皆是。
公款钓鱼、公款买钓具,钓不到,就公款买鱼,一时钓鱼之风大兴。鱼塘热闹、渔业兴旺,机关人员没有周六周日,公车公然就停放在鱼塘边,钓鱼结束还要吃饭,走时还要拿鱼。甚至鱼吃不完,还要送人。
2012年前,只要有养鱼塘的地方,都人满为患。都是熟人、都是老朋友,有上级来的有、平级相邀的,有大城市来的、有机关部门来的,不一而足。相互打招呼,相互比鱼获,都是机关熟人。那几年,机关的钓鱼热非常之兴旺,渔场老板高兴得在鱼塘周围直跑,送水,送食料。一些部门到年底结帐仅钓鱼款就大几十万。
我只能到自家鱼塘里,钓点小鱼,用地笼网捕点小虾。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那个养鱼塘里钓鱼,买一根几十元的鱼杆,也很快乐。
什么东西都有兴趣,兴趣一旦上来就难以打消。
没有想到突然养鱼塘不能钓了,怕人看见、怕被上网、怕被暴光。鱼塘歇菜,钓鱼人都无处可去,鱼也无处可钓。于是那么好的杆子怎么办,只好到野塘弃坝,拆迁后人们丢弃的水塘里满足一下。野塘野坝又被那些已经培养起兴趣,又无处可钓的人占领。只要听说哪里有鱼可钓,立马第二天就会像开会一样,水塘周围站满了兴趣一时难消的人。
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在无想山大道南面的山坡上,几个人在草丛中垂钓。我好奇地去看,山上也好钓鱼,一问,说原来那里有一个小坝,被人遗弃了,里面有小鲫鱼。我看了看在水中的鱼笼,果然里面有几条像我一样瘦小的鲫鱼,在网兜里生无可恋地挣扎着。
钓鱼虽然能养性怡情,但前提是既然是兴趣,就不能予人口舌,更不能损公家之利,否则,那不是兴趣,或是有害的兴趣,不能玩。如我之辈,无处钓鱼,天气晴好的时节,拿出渔具,上油打蜡,摩萨一回也好。想一回用竹筐捕鱼、用缝衣针钓鱼的经历也是一种快乐。
当然,如果有闲钱,也花上几万元,整套装备出门晒晒也未尝不可。没有鱼获,背着装备在田野里转转,岂不也是一种娱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