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秋节
很多人回老家和父母团圆相聚
也许再次体会了亲情的压迫感
有些父母也在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知不觉就老了”
或明或暗地,他们由于肉体衰老丧失了精神上的安全感
要求孩子相亲、结婚、生育,按照稳定的既定路线行走
电视台也很适时地再次强调孝道、侍奉父母、天伦之乐
大概扫了眼开心麻花的一个小品
讲老父亲成天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地作妖,其实啥毛病没有就是装病,怪孩子不回家看他,怪孩子肯陪客户不肯陪他
最后当然很主旋律地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孝”
和老父亲痛哭流涕地抱在一起,发誓要好好陪护
来源于豆瓣阅读的一篇文章《空巢老人调查: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中提到:
一对家境优越的70岁左右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儿子在北京已各自建立三口之家,老夫妻退休后共同生活,由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原因,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想要和儿子同住,却迟迟未收到来自他们的邀约
原文较长,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摘取一些原文片段共享: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三十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不能去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条阴影。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这样都不可行。即便我们住在北京了,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还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的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原文提到了他们尝试过花3000/月的价格请保姆,但服务质量不如意,几次更换后作罢
二老因为突发心脏病住院后,儿子们赶到医院照顾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孩子们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最后他们决定携手住进养老院,认为“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我们独有的民族性格,而现代性,说到底是一个西方观念,所以,当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性的时候,独有的这种民族性格,就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这篇文章提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 社会保障资源不足,无论是养老金、老年人出行社交的各类设施,还是护理人员,全面匮乏
2 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4(个老人)+2(个中年人)+1or2(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加上平均寿命在不断增长,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养老压力
3 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生存、过劳的压力,在一二线城市,更为普遍
4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过于依赖家庭资源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个悲伤的事实
在我们这个几千年来都处在人情社会的国家里,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一直是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要素
在漫长的历史中,成家立业也几乎是每个男人的必经之路
女性有独立谋生能力的时间区区几十年,除了出家和入青楼,就只剩“嫁人”这一个选择
即便到了今天的中国,也普遍存在着“砸锅卖铁也要娶媳妇 否则父母死不瞑目”的现象
我们如此重视家,重视亲情,却唯独忘了身为动物的本能——分离
如果你们会看动物世界的话,会发现很多动物是有很强领地意识的
未成年的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一旦成年就会被赶出领地独立生活
也许至此父母和孩子再也不相见,但捆在一起食物不够大家都得死
哪怕你养的小狗,它也会用撒尿的方式确认自己的领地,属于天性
当然了,身为人,我们寿命更长,成长期更长,家族观念更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作为构成国家和民族的最基本的单位,氏族、宗族、家族,也在持续地影响着我们
这些年,互联网时代让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几乎超越以往加起来的所有时间
我们在二十年间遭遇的变化是以往几代人也许都不敢相信的
一边怀念“从前车马很慢”,一边骂着怎么半小时还没送餐
这种变革也确实带来了思维和情绪的错乱
时代已经不可逆转,人心却根本没准备好
之前讲到根据2016年的离婚数据统计结果
“婆媳不和”已成为离婚前六大原因中的第四位,次于配偶出轨、家庭暴力、性格不合;高于不良嗜好和买房需要
旧文请读:清洗小农意识,获得理智人生
实际上这不叫婆媳问题,这是领地的冲突
嫁娶观(大家族娶媳妇,引进新的劳动力)受到现代婚姻(夫妻二人建立新家庭,各自从原生家庭脱离)的冲击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儒家传统三纲架构,受到了“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和民主、人权意识的冲击
之前豆瓣有个12万人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一群有5060后父母的8090后建立,据说是被团中央关注遂被迫关停
他们在不断被控制、反控制的斗争中提到:
“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我们的父母有很深的集体意识,每个人都紧随大势不敢马虎,当年那些离经叛道者死的死伤的伤,为了求得自保,他们习惯了跟随大部队
而跟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乃至现在的00后,成长过程中资源相对集中,不提倡集体观念,反倒是追求个人意志
一首2004年的“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被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做了主题曲,80后应该不陌生,这是我们第一次具备了领地意识
2012年,陈欧用“我为自己代言”创造了现象级的传播事件,刚刚成立一年多的聚美优品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有一本《巨婴国》也很系统地阐述了控制和反控制的观念冲突,因为某些原因,也并不是那么好买
我自认为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和民主的家庭里,实际上也在毕业之后的几年里受到来自我妈的精神摧残
她用若干种话术去强调一个核心“你必须赶紧结婚生子”,当她同事、同学的孩子结婚时她更如临大敌
我们在多次冲突后,她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你从小就是个优秀的孩子,读书工作都争强好胜,没有让我操过心,但为什么在结婚这件事上就是不肯如我的意,你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嫁不掉?这让我很没面子”
你看,核心问题是面子,是“我的孩子和别人的不一样,这让我没有安全感”
我身为一个偏远农村人,吭哧吭哧在一线城市考学工作,当然家里一穷二白确实帮不上忙,自己觉得挺不容易了,也挺有成果的,既没作奸犯科,也没打爹骂娘,何以让家人感到丢脸?
经过漫长的反控制,我家人应该已经对此事绝望了,面对已经人到中年依然没结婚生育的我,他们采取了一种“你翅膀硬了爱咋咋地吧”的消极态度
想要控制他人的时候大家都很累
养个狗子会发现连狗都很难控制
人很重要的一个功课叫学会独处
学会区分我和外人
除我之外都是外人
外人可分阶段借力
孤独是一生的命题
要学会接纳和处理
受困于贫穷和匮乏,我们建立起一种功利意识,凡事先想“有没有用”
那些无助于赚钱的事我们称之为“不务正业”、“看闲书,打发时间”
我们学个钢琴画画是希望得到优惠的入学政策,很少有出于爱好的目的
我们太希望“有所用”了,现在有个很热的短语叫做“科技成果转化”
但常年追求利益,追求用途,大大消磨追求内心满足感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赶进度大家掐着表读书就业结婚生育,当陀螺停下来,满心苍夷
老年人孤独寂寞求关注可以理解
但他自己应该知道这是不合理的
人要学会处理孤单,能安然独处
这就是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求得社会和谐稳定的恶果
人过于依赖家庭,这是很多成年人烦恼的根源
家庭消磨你的时间精力体力,让你少出去作妖
把经济问题用家庭模式捆绑,人人都苦不堪言
跟我诉苦的很多网友,甚至不被允许搬出家独立生活,不被允许去几小时车程外的城市工作,不被允许找父母不认可的配偶
他们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挤进小家庭里,以大家长自居,收缴小夫妻的家庭财产,甚至在孙辈面前越俎代庖地争抢家长的威信
儿女给他们找了保姆和护工,他们依然要哭天抢地地埋怨孩子不孝,可能自己亲生的端起的茶都更甜吧
和这些定向培养为护工的孩子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独自在离家几千公里的城市工作,和家人云交往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公元前200多年的一个事件,《战国策》中描写的《触龙说赵太后》
大意是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赵威后刚刚掌权),大举攻赵,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但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严历拒谏。
形势危急下,触龙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了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触龙的话术很有讲究:
他先用身体不好和赵太后拉家常,缓和对方情绪,提出希望让15岁的儿子做黑衣卫士,然后说赵太后爱儿子不如爱女儿
原因是,女儿远嫁让赵太后悲痛不已,虽然很想念但依然希望她别回来(当时的妇女出嫁后,回娘家的条件很苛刻),养育儿孙维持政权,这是“为之计深远”
但到小儿子,并没有为国家立功就封地赏金,一旦老太太死了,他该如何服众立身,这是不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
赵太后作为一个说出“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话的最高领导人,马上就懂了什么是为孩子好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妇女有如此的胸怀和气度,2017年的父母,倒是怎么了?
为了“让孩子有个作伴的”生二孩,实际上是分散投资策略
用亲情和孝道这种大帽子捆绑孩子,实际上希望他端茶倒水
用“我都是为你好”控制孩子选择,实际上是强行发泄威信
大家都在泥沼中勉强度日,什么时候能着手建立真正的保障体系?
让老年人不困于恐惧
让中年人不背负重担
让孩子拥有自由意志
让大家都长出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