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惊心动魄的5分钟内,藏着千万女性的呼声
这是她姐最近看过的,最惊心动魄的5分钟。
这5分钟是一场在线进行的家暴案庭审。因为美国疫情严重,许多案件的审理都在网络上进行。
美国密歇根在线法庭
就在这简短的线上庭审上,检察官敏锐地察觉到——庭审的当下,家暴者很可能就在受害者家中!
检察官能做出这样的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当受害者陈述案件发生过程时,她言辞含混、避重就轻,只是说两人产生了争执,全然不提自己遭受了怎样的身体伤害。
要知道法官一开始就指出施暴者犯下的是一项重罪,法官的用词是“虽未致死”,可见施暴者很可能是往死里打。
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起诉该罪名,面临着长达十五年的有期徒刑。
这一切不可饶恕的罪行,变成受害者口中轻飘飘的几个字——“双方产生争执”。
女检察官已经感受到不对,于是她开始询问受害者:“当晚,警察有来到你的公寓吗?”
“嗯,是的,他们来了。”
“谁给警察打的电话?”
“额,对,嗯应该是我。(Hmmm, I mean, technically me.)”
受害者总是望向左边,回答含糊
“当警察到达现场时,你是怎么跟他们说的?”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女检察官觉察出受害者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她没有直接问“当晚发生了什么”,而是更具体地询问“你怎么跟警察说的”。
由于法庭作证前都宣过誓,受害者不能撒谎,或者继续蒙混过关。
关键时刻,疑犯律师打断了回答。
检察官觉得不能再拖,立即提出了她的推断——施暴者此时正在受害者家中,需要立即请求支援,保障受害人的安全。
这可是在电影里才会发生的情节!
法官当即询问受害者的位置,在她含混作答几次之后,终于拿到准确地址。她姐注意到警方简短地打了个电话,逮捕正在飞速进行。
后面出现一段乌龙,法官让疑犯走到家门口把门牌号展示出来。疑犯开始满嘴跑飞机:
“我手机充电怪怪的,现在只有2%的电,不能走到门口拍摄…”
一听就是编借口不打草稿,好在警察迅速赶到,疑犯果然正在受害者家中,威胁她不要乱说话。
疑犯被当场逮捕,这一切都被现场直播记录在网上。
他还叼了根烟缓解紧张,厚颜无耻地对法官说:“对不起大人,我撒谎了。”
所有人当场无语,法官建议他不要再多说一个字,并直接取消了他的保释资格。
法官直言:“这是他第一次遇到法庭上,被告直接在原告身边威胁她的情况。做这种事完全是自掘坟墓。”
一场闹剧最终完满落幕,得益于那位人美心善、沉着机智的女检察官,她第一时间看出端倪,迅速判断并做出反应。
这段视频在网上迅速火了,大家纷纷感叹: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检察官。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检察官。
正因为女性更加了解女性的恐惧,更能觉察出她不经意的反应背后,其实是身处怎样的困境。
这种对受害者强大的共情力,再加上专业知识和大量经验,促成了这次看似神来之笔的操作。
女检察官充满怀疑的表情
其实不光是女性检察官,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女性执法人员,女法官、女律师、女警察……
脱口秀演员崔娃在《天生有罪》里讲述过他妈妈被家暴之后报警的经历。
警察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妈妈:“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老公要打你?”“你是不是惹他生气了?”
即便妈妈态度强烈,坚持立案,警察依然拒绝写卷宗。
那一刻,崔娃意识到:警察首先是一个男人,然后才是警察。
崔娃《天生有罪》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警察,至少有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看见性侵案的隐蔽性,减少二次伤害。
豆瓣分数9.2的美剧《难以置信》里,女孩玛丽在家里被一个闯入者入室强奸。
男警察一开始便不相信此事的真实性,交叉问询几次,细节对不上,认定是女孩的臆想。
《难以置信》两个警察不相信女孩被强奸了
甚至女孩自己,在二次、三次、多次伤害之后,也产生动摇,怀疑强奸是否真的发生过。
直到女警官卡伦看到本案跟其他入室强奸案的相似性,抽丝剥茧出真相,原来这是一系列连环强奸案的其中一起。
她姐永远都记得,面对性侵受害者,剧中女警官何其温柔(相比之下男警察更像冷冰冰的机器)。她们会首先肯定受害者所承受的创伤。
女警察更能对女性共情
被肯定,被理解,才是沟通的开始。
愿意去肯定,愿意去理解,那是女性对女性的感同身受。
强奸案的隐蔽性在于,很多当事人不知道自己被强奸了,即便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多半不会选择主动报警。
如果已经选择了报警,却因为警察的错判而遭受更多伤害和质疑。那会使得更多潜在受害者更加不愿报警,不愿诉诸法律。
伊藤诗织诉诸法律,日本民众并不相信她
女警察在处理这类案件的优势,不言而喻。
当然,增加更多女性警察的好处绝不仅于此。
在TED演技《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女警察》里,讲述者是工作了25年的女警察。
她指出,超过50年的研究表明,女警察较少被指责过度使用武力,较少被公民投诉,而在消除暴力方面却做得更好。
TED演讲《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女警察》
她认为,警察这个职业不应该仅仅只追求体能,而应当同样重视人际沟通和冲突化解能力。
然而现实数据是,在过去20年,美国女警察占比不到13%,警察局长这个职位上的女性就更少了,只有3%。
女警察占比不到13%
在中国,数据只会更加不乐观。
2021年,上海市公安局招考警察学员900名,包括女性90名,男女比例9比1.
苏州招聘辅警,要求限男。
厦门公安局招聘文职辅警和勤务辅警,97%的岗位只要男性…
全国各地几乎都只招男警察
几乎全国各地都只招收男警察,似乎完全没有看到世界是多么需要女警察。
除了女警察,世界同样需要的更多的女律师、女法官…她们的作用是巨大的。
刚去世的网红金斯伯格,也不过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希拉里称赞她:“为之后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女性铺平了道路”。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韩国N号房事件曝光,有111名女律师站了出来,请愿为N号房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女律师站出来援助N号房受害者
女律师贾欣彦提到说,即便上海律师从业人员中女性只占到40%,但却贡献出比男律师更多的公益普法工作。
今年刚结束的两会,曹建明副委员长提出,建议未成年女性遭性侵由女律师援助。
他解释说,刑事案件会给未成年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伤害,尤其性侵案涉及身体检查和隐私保护,由女性律师提供援助更为合适。
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些职业不像警察那样对体力有严格的要求,但女性从业者依然不多。
根据《2020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法官中女性占比26.5%,2019年提高到34.7%,依然仅占男性数量的一半。
2019年全国47.3万律师,包括女性17.6万,占比37.2%。
数据源自《2020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
为什么增加女性从业者的好处这么多,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么惨淡呢?
这背后隐含着一系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会规训:女人不适合重活儿、女人不擅长逻辑思维、女人还是要顾家…
人们总是苦口婆心地说,不招收女警察是因为“女人不适合体力工作”。
不可否认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普遍意义上,男性的体能素质高于女性。
但如果一个奥运健儿(女性)跟一个普通男性拼体能,谁会赢呢?答案显而易见。
奥运会获得金牌的女性每年都多于男性
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体能较量中,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
以前,女人是不能跑马拉松的。
这个规矩现在看起来特别无厘头。但在那个年代,人们认定“女性生理上就不适合长距离赛事”。
1967年出现了第一个拿到号码牌跑完全程的女性凯瑟琳·斯威特,她用了一个男性化名K.V.斯威特.
过程中,许多看不惯女人跑马拉松的男性上前阻扰,扯她的衣服和号码牌。她依然跑完了全程,但没有人给她计时。
50年后的2017年,凯特琳重回马拉松赛道,她不再需要使用化名,她拿到当年那个数字的号码牌跑完全程,用时4小时40分钟,那年她70岁。
70岁的凯瑟琳又一次跑完马拉松全程
现在我们知道,“女人不能跑马拉松”,就是一种偏见。
那么“女人不适合体力工作”,何尝不是相似的偏见呢?
如果这份工作对体能有要求,那么可以制定满足工作要求的准入门槛。
不是“女人不适合体力工作”,而是“体能水平低的人不适合体力工作”。
全国各地的公安招聘写下“仅限男性”的要求时,或许并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某种对女性的保护。
但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被当做“女人”来保护,而是被看做“人”去尊重。
所以招募警察学员时,请给出满足职业要求的体能考核标准。
我们要同分录取,而不是偷懒的“仅限男性”。
希望50年后,听到“女人不能做体力工作”,会像现在听到“女人不能跑马拉松”一样不可思议。
徒手夺刀的中国女特警
相似的偏见还有——“女性逻辑不好,不适合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这一杆子“打死了”所有在法律体系里优秀的女律师、女法官、女检察官…法律职业强调逻辑。
也许这些职业的招聘并不会赤裸裸地标上“限男”,但会直接间接地暗示“女人不擅长”,这让女性在职业里一次又一次撞上“玻璃天花板”。
这让她姐想起世界最古老的迷思——女性学不好数学。
真的吗?数据显示好像是这样的。
但有个有趣的研究,发现中东穆斯林国家虽然非常厌女,但女性的数学成绩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却高于北欧国家。
这奇怪的现象,背后原因又出奇的简单——因为穆斯林国家采取性别隔离式教育,女孩没有受到刻板印象(男性擅长数学,女性不擅长数学)的影响。
所以,并不是女性不行,只要不被告知“你天生不行”的时候,她们就行。
伊朗女数学家米尔扎哈尼
在所有的职业歧视里,最令人愤怒又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女人还是要兼顾家庭。
这个问题,她姐已经不想过多赘述,有个词语叫“母亲墙”,专门描述职场女性的困境。
首先,家庭不一定意味着婚姻,不一定意味着小孩。其次,不是女人需要照顾家庭,而是人需要照顾家庭。
当全国政协委员宋志平提出“建议产假延长至3到6年”,他不仅默认生育是女性一个人的事,也切断了想要生育的女性的就业可能性。
我们看过太多成功女性的故事:第一个跑完马拉松的凯瑟琳、第一个开启宫颈癌筛查的医生林巧稚、世界上第一位女程序员阿达洛·弗莱斯…
她们都在试图打破一个又一个“玻璃天花板”。
还有更多的女性面对更多的“玻璃天花板”,撞得头破血流。
本不应该如此。
这个世界应该让不好的option(选择)消失。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阅读一个又一个成功女性的故事。
因为已不再有玻璃天花板需要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