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美岐,我想和你谈恋爱!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作者 沐四叶
编辑 加一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我想我可能“恋爱”了,我想大声告诉全世界:孟美岐,我喜欢你!
我喜欢的样子你都有,你所有的样子我都喜欢,喜欢你的每一天都非常惊喜,看到你的每一秒都十分欢喜。
音乐/原唱蔡健雅,《红色高跟鞋》
喜欢她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只要一闲下来就忍不住地去看她的微博一直刷到最后一条,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她的微博超话签到,就是一遍一遍地看她的综艺节目直到看到连她下一句要说什么都知道……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追星人的常态吧。
有人问我你们这样做不会厌烦吗?当然“No”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厌烦呢?
社会赋予我们这一群人一个名词“追星族”,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从古至今每个年代都有全民偶像,也都存在着独特的粉丝应援文化。
人们为什么喜欢追星?
首先,客观来说,近些年电影行业,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明星的出场提供载体,生活越来越富裕更加追求温饱以外的东西,“偶像时代”的到来“小鲜肉”层出不穷,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因为总有你喜欢的一款。
不可否认,偶像崇拜是我们业余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话题,特别是青少年。这个话题是最有共同语言的语言之一。同龄群体的压力和影响,如果大家都在追星时,你一个人不追星,就会显得不合群,这时你便有意识有目的地追星。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偶像的身上多多少少寄托着我们向往的一种东西。明星偶像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光鲜亮丽的,偶像的身上拥有发光的品质,美丽的容貌,傲人的身材等等。当我们的现实不能做到如此美好且梦幻时,我们便把这种缺少的东西投射到喜欢的明星身上。通过喜欢TA们,来满足内心的向往。
这种偶像崇拜会让人们认同一个偶像的内在特质,会推动一个人去积极辨别偶像身上那些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特征,从而把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视频是吴昕看见她的偶像张信哲时,就在现场哭了。评论里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有人说,那些不懂吴昕哭点的人真的不知道偶像两个字对某些人意义有多大。”
吴昕说张信哲的歌陪伴了她很长时间,开心或者不开心时带给她很多力量。成功的追星就是为了她不断进化成为更好的人,感谢每一位出现在生命中的偶像,你们是最清楚最坚固的信仰,是最温暖最勇敢的力量。
我想偶像存在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当年不经意回望时你会发现一个本质上与你无关的人,竟然能陪伴你成长这么久。TA影响着你充满正能量地去奋斗,给你最大的动力。喜欢一个偶像,一直努力做着向TA看齐的事。同时也喜欢,喜欢你时那个不服输的自己。
明星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我们很难接触到,并且明星也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但是为何我们还如此的迷恋他们呢?
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Wohl)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Para—social Interaction,以下简称PSI),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粉丝对明星的爱慕就是一种“准社会交往”。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追星的人都爱自称:我是某某明星的女朋友,或者是称某某明星是TA们家的孩子,会在见到明星时呼喊:XXX,我爱你。会在明星公布恋情时大喊自己失恋了。
但万物皆有度,无度则有毒。前几天报道五名粉丝为见到偶像,买了飞机的头等舱,却在见到偶像后,要求下机退票造成150名乘客被迫重新安检,耽误了1个多小时等等类似的事件不断地发生。追星本是个人行为,但如果上升到社会层面影响了公共秩序那么追星就不会存在任何意义,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追星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如果您需要心理咨询,可以在对话框里输入您的联系方式,您的姓名,客服会给您安排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