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生磨洋工拯救指南》

之前我们写过关于孩子磨蹭的文章,很多父母说:感同身受。并且强烈要求写一篇应对方法。我们做了很多调研,看了大量相关书籍,希望以下方法能对你有启发。

——凯叔

作者 | 桑榆晚   主播 | 周周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孩子“干啥啥不行,磨蹭第一名”。
就拿放学回家写作业这事来说吧。
回来写作业,光是翻书包、掏出课本,磨蹭模式已启动,用自动刨笔机,像个木匠做工一样,嗡嗡吱吱削很久的铅笔;
剥手指,挖挖鼻孔,挠屁股,顺带抠抠脚,各种鸡零狗碎。
一会儿找水杯,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看看猫去哪儿了,一会儿看看晚饭在做什么;
写作业,除了脑子不动,哪哪儿都在动。
作业写到一半,要么两眼呆滞望着前方,脑袋放空。要么摆弄橡皮、尺,拿小刀切橡皮;
听说番茄工作法能提高专注力,给他买了个计时器,结果完全没用,盯计时器就能盯半个小时;
还特别爱说:妈妈,你过来一下。
最后当你质问他为什么作业还没写完,他也能一脸理直气壮说:我可没有玩,一直在写作业呢。
TED一个演讲里,演讲者把大脑中导致自己拖延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脑子里有只猴子。

表面上看着在一动不动,脑子有个上蹿下跳,总想着在红尘中策马奔腾的猴子。
表面上看,这些行为是磨蹭、爱玩、好动,可能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但往深里研究,

这都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现。

专注力不够,不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特别容易被外界影响,注意力就更分散。
谈起孩子的学习,李玫瑾教授说过这样的话:
专注力比智力更重要。
日本脑神经学家、美国迈阿密大学神经外科终身教授林成之,经过多年研究,在他的书《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中说:
10 岁前,是孩子专注力培养的黄金时期。
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怎么培养,至关重要。
为什么有的孩子写作业磨洋工,做不到专注?
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发现,控制专注的大脑区域,叫“前额叶皮层”。这部分区域还负责逻辑思考、短期记忆储存,以及抑制原始冲动
和学习开车一样,专注力其实是一项基于大脑的能力。需要后天的不断激发、不断训练,才能让大脑掌握这种本领。
来源:《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根据大脑发育特点,神经学家把专注力训练分为 0-3岁、4-7岁、7-10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方式。
  • 0-3 岁,不破坏,不打扰。

0-3 岁,是专注力的本能培养期。
朋友家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3岁的孩子坐在地上,正在玩一桶积木玩具。他越堆越高,安静又认真,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
这时候,坐在一旁的亲友团纷纷发来慰问:
“宝贝,你堆的这是什么呀?”
“宝贝,渴吗?来喝口水吧。”
……
句句都是爱意,殊不知这些关心,正在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学科教授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邀请了40 组 12~16 个月大的宝宝和家长,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分析孩子专注力的变化。
他们发现:婴儿的专注时长,和陪伴婴儿大人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比如有一组宝宝自己玩得好好的,家长却总想和宝宝互动,一会儿拿着玩具在宝宝面前晃,一会儿又试图指导孩子怎么玩。
可惜孩子并不领情。
从摄影头看到,孩子的眼神不是飘向天花板,就是看父母的肩膀,并没有聚焦在父母的动作上。而且被打扰后,他的心思也没办法聚焦回玩具上了。
心理学家说:专注是一种持续的认知活动,额外增加的行为会中断专注。
所以在孩子 3 岁前,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是保护出来的。
4-7 岁,习惯培养期。
脑神经学研究发现,在 4-7 岁时,大脑会根据孩子的使用频率,把“无用”的神经细胞修剪掉。
所谓“无用”,不是真的无用,而是孩子不经常使用的意思。
比如经常不专注,负责专注的神经长期被闲置,就会被大脑遗弃。所以这个阶段,家长需要纠正影响专注力的坏习惯,强化好习惯。
对专注力破坏最大的两个“杀手”——手机、睡眠不足。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上小学前,觉得童年就应该无忧无虑玩耍,实际上,他常常给孩子扔过去一个手机,就撒手不管了。
后来上了小学,经常被老师点名,说他上课总是眼神飘忽,经常把玩文具,就是无法专心听课。
孩子总玩手机不好大家都知道,可是原理是什么呢?
原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做不到专注的人,脑容量会逐渐降低,无法应付做“正事”所需要的信息处理强度。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长期熬夜,真的会让孩子立竿见影的“变笨”,专注力变差。
不仅是学习能力,也影响ta们的性格与处事。
比如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无法克制自己,经常暴力冲动,他们无法给各种事情分析打量,排好优先级,也往往不能克制眼前的诱惑,做出长远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7-10 岁,自我成长期。
7-10 岁的孩子脑神经发育更加完善,自我意识更强,开始抵触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大脑追求“独立完成的喜悦”这一神经系统变得异常活跃。
那么怎么锻炼孩子专注力呢?
答案非常简单:抓住一切机会,尽量让孩子多做选择,自己选择!

怎么做选择呢?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的著作《全脑教养法》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三口正在餐馆吃饭,主食是玉米饼,但儿子并不想吃。
妈妈没有直接说:“不许闹,给我吃光!”而是问孩子:“不如你自己想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后再去跟爸爸谈谈。”
于是男孩开始了认真思考。
他转头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吃玉米饼,我觉得我最多吃 3 口。”
爸爸又问道:“ 3 口我觉得不合适,你能不能想一个让爸爸妈妈都认可的答案?”
儿子想了想说:“十口。”
爸爸接受了这个还价。十口其实已经超过了父母的预期。最后,儿子很高兴地吃掉了十口玉米饼,全家都过得非常开心。
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和爸爸,都用了同一个方法:用“建议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冲动,自己做出选择。
心理学家证实,儿童只有在拥有充分空间,来自己做决定时,他的大脑前额叶皮质才能激活。
每一次选择,就是一次激活、一次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这样一步步练就的。
有家长会问:那什么都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吗?
并不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刻意的训练,需要父母先界定规则。
建议把日常生活的安排分为这三类:
来源:自在研究所
尽量把无伤大雅的小事“放权”,让孩子做主;一些有待商榷的,由家长和孩子协商会更好。
王小骞讲过和女儿的一件小事:放寒假了,她希望孩子能在寒假有规划,有所收获。
她没有直接命令说:“你要多看点书,不要总抱着手机玩。”
而是拉过来孩子说:“我们一起制定一下寒假规划吧!你来说说看,你有什么目标,想做什么?”
后来,他们一起列了一份清单,孩子很高兴地开始执行了。
直接给“命令”,就等于是让孩子放弃思考,仅需执行父母的要求。而“建议提示型”,会促使孩子自主思考,做出选择。

李玫瑾教授也举过一个处理孩子当众哭闹的案例。
孩子想买玩具,家长觉得不需要,更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抱回家,单独相处,先安静陪孩子哭完,安慰一下,热毛巾擦擦脸,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讨论:
“妈妈觉得这样做比较好,不过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
“如果你一定想买,可以试图说服我。”
“如果妈妈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可以买给你。”
这时比起直接命令,适当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更重要。
“这样做和那样做,你选哪个?”
把问题抛给孩子,可以简单提示,也可以让孩子从多个方案里选一个。长期做这样的对话,孩子大脑会更好发育,专注力得到培养。
如果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怎么办?
推荐一句金句:“我们想法不一样,你说那该怎么办?能不能找一个我们都满意的办法?”
处理分歧——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功课。家长和孩子出现矛盾时,全家是经历了一次次“战争”,还是赢得了一次次“大脑练习”,全在于家长的习惯。

还有什么训练专注力的好方法呢?
就拿2020 年广东中考状元邬缘远来说吧,她中考成绩750 分,从小没上过辅导班,家长没操心过,教育方法是,父母从小帮她养成 提升专注力的好习惯。
1、保证睡眠时间,不熬夜;

有家长说:孩子作业多,写不完啊。

但很多情况下,写不完是因为专注力不够,越磨蹭,越写不完,睡得就越晚,白天注意力不够、知识点掌握得不好、晚上更写不完,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邬缘远即使到初三也从不晚睡,班主任和同学都说,上课从没见她走过神。
2、练字;
小时候她坐不住,妈妈就陪她练字。很枯燥,但枯燥就是磨炼专注力的必经之路。看看这卷面,让人极大舒适~
3、创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日本有一期综艺节目的主题就是:如何让精力不集中的孩子变得集中。
其中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从来没有学习欲望,即使学习也撑不过 5 分钟。
看着他乱糟糟的桌面,教育专家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环境。
不必要的文具,拿走;常玩的游戏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最后,桌上只剩本和笔,他处在一种只能学习的状态。
身边少了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以往只能专注 5 分钟的太郎,竟然集中精神学习了一个小时。
李玫瑾教授也建议:上小学一年级后,桌上要什么东西都没有,只留下作业、笔、基础文具。
4、专注力奖励训练。
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在 30 分钟内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玩半个小时;
如果你用 40 分钟,那就只能玩 20 分钟;
如果用了 55 分钟,那就只能玩 5 分钟。
这样就是鼓励他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慢慢习惯养成后,孩子就形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习惯了。
培养孩子专注力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对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
好习惯有厚积薄发的力量,其实不管是上学,还是以后的人生,专注力强的人,未来也会更自由。
10 岁前培养好了,家长事半功倍,孩子也能受益一生。
—— End ——

参考资料:[1]Yu, C., &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 human infants. Current Biology, 26(9), 1235-1240.

[2] Suarez-Rivera C, Smith LB, Yu C. Multimodal parent behaviors within joint attention support sustained attention in infants. Dev Psychol. 2019;55(1):96–109. doi:10.1037/dev0000628

《10 天塑造孩子的专注力》科恩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林成之, 丹尼尔·西格尔《全脑教养法》等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教育研究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