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没身不殆”
“没身不殆”这个词在《道德经》中两次出现。一次在第十六章,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没身不殆。”第二次在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以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不过5000余字,“没身不殆”这一词出现两次,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子非常看重这“四字”。他为什么重视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首先弄清楚这四个字的意思。
没身不殆,“没身”二字比较好理解,就是“没有了身子”或“失去了身子”,这没有什么歧义。
不,也很好理解,就是否定的意思,如不会、不是、不能等。
殆,意思就比较多了。有危险的意思,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危亡的意思,比如“国危身殆”;还有懒惰的意思,比如“周行而不殆”。当然,也有大概、几乎的意思。比如“游历殆遍”“殆不可复”等。那么,在此何意呢?
我理解,在这里,殆,就是危亡、死亡的意思。没身不殆,意思就是“没有了身子也不会死亡”。为什么这样讲呢?对还是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判断的依据就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即“死而不亡者寿。”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死和亡是可以分开的。有死而亡者,亦有死而不亡者,死而亡者夭,死而不亡者则寿。没身不殆,亦即死而不亡。
或曰,死了就死了,哪里有什么死而不亡?其实,放在《道德经》中看这句话,一点也不虚妄,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在我看来,一部《道德经》,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没身不殆。老子苦口婆心讲了5000言,就是讲如何做到“没身不殆”的。
还得回到道和德二字。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短短四句话、12个字,把万事万物生育繁衍的道理全讲清楚了,道,本源;德、化育;物、外在表现形式;势,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缘聚会)。什么意思呢?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得失”问题,得道生、失道死。但是“道”是永恒的。因得而生、因失而死的都是“物”,而不是“道”本身。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至少有一个东西是“死而不亡”的,那就是“道”。
不过,老子在这里讲的不是“道”“死而不亡”,而是“人”死而不亡。这能够做到吗?在老子看来,是能够做到的。关键是:要“知常”,知常容,……没身不殆;要“知其子、守其母”,然后“没身不殆”。为什么?因为“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里的关键是要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此而已。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一个词,叫做“寂灭无生”,又叫圆寂,又叫涅磐。讲的不也是“死而不亡”、“没身不殆”吗?
由此决定,老子对于“身体”看得并不太重,为了“同于”大道,可以“舍身忘我”。他在第十三章讲:“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在第七十五章讲:“夫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再次想起佛家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无生。“我何以知其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