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冀||高楼大厦胸中立 ——记建筑设计师张继胜先生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下了雁门关,进入山阴县,有一个叫水花铺的村子。1929年,张继胜出生在这里。几十年后,他成长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盛夏时节我和郝建平同志走进朔州市新潮设计事务所,采访了年过古稀的继胜先生。

继胜先生

NO.1

难忘少年事

继胜的祖父年轻时家境贫寒,靠扛长工谋生,养活一大家人。那时来往雁门关一带的马车很多,黎明时分,当许多人刚打开院门,他的祖父已从马路上拾粪回来了。因为天色尚黑,拾在粪筐的除了粪蛋外还有石块、土块。辛勤了大半生才置了一些田地。

继胜的父亲只上过小学,但通阴阳八卦,有许多用麻纸抄的书,《三字经》《四书》《蒙学十篇》等抄得很整齐。闲时,便戴着老花镜慢慢展着念几句。因通阴阳八卦,旧社会人讲迷信,三乡五里的人常请去看这看那。

继胜幼时先念私塾,老师很严厉,要求的东西背不过便用板子打手心,在板子的作用下,他熟背了《三字经》和《四书五经》里的许多篇章。日军侵华后,要求念日语,学日本的书。但他们的老师王正勋先生是个颇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他让学生们把中国课本和日本课本都带上。若听说黑狗子(警察)引着小鬼子(日本人)来检查,便叫学生们取出日本课本念几句日语去应付。检查的人刚走,呜哩哇啦的日本话便消失了,他们又翻出了孔孟之道。私塾房里,他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较早地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

贫穷的生活磨练了幼小的张继胜,使他过早地懂得了父辈的艰辛,五、六岁的他就主动以稚嫩的肩膀承担部分家庭的重担。14岁时跟表大爷去大同给地主菜园当了几年小工,之后还曾去口外(内蒙)当过小工。1950年在太原市建设局参加工作,月薪是120斤小米。1959年去忻县地区计委工作,1973年回县。

NO.2

蹉跎“文革”时

继胜先生的家庭在几十年前是不平静的,他的岳父是国民党的军官,曾是阎军中将周亚文(《山阴县志》有载)的部下。他的姑夫是旧军官,姐夫是地主,三姑夫在广武供销社工作,又被戴上“奸商”的帽子,尽管岳父的大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继胜还是住了学习班。

年轻时的继胜血气方刚,耿直不阿,住学习班时他先当班长,学习班的领导均是军官。有人批判他,他便拍桌子反驳:我有问题可以批判,为什么要扯上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可避免。他反问一名连长:你能保证你的子弟不犯法,大家都是种地人,不要拿社会关系处理人。为此,班长也不让他当了,让他携全家去岢岚插队。因为特殊原因,只有党员才能去。

继胜的能力和为人上面一直清楚,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没有影响到组织对他的重用。社会关系复杂的帽子,并没有使他气馁;岁月蹉跎,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正直感,促使他在坎坷的道路上仍热情工作。岢岚县委军管期间,成立“一打三反”领导组,有70个案子反响很大,平反平不了,便要继胜参与,县军管会政委任组长,继胜担任了副组长,调回县里工作。他记忆中,有几个案子是冒着风险坚决平反的。

当年一片红的时候,每人都佩戴有毛主席的像章,某人怕戴胸脯上劳动中磨损,便“戴”在了裤腰上,在动辄上纲上线的年代,他根本摆不脱专政,一顶“侮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帽子戴上后,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三年徒刑。对这一荒唐的判决,继胜冒着风险先去探监、安慰,之后是据理力争,终于替某人洗刷了莫须有的罪名。

另一案涉及的是一名著名的老中医,他曾给我党许多领导人看过病,如陈毅等都曾是他的病人。一些人送给他的纪念品有毛毯、皮鞋、金条等,还有许多外国货。红卫兵抄查家时发现有外国货,便认为他里通外国是个暗藏的特务。判刑后一直不服,继胜通过调查确实是冤案,便千方百计予以平反。所抄走的贵重物品也予以退还,金条则兑成人民币作了赔偿。

70多个案子,经继胜的反复调查核实,有34个属冤假错案,后均予以平反。

继胜同志曾目睹过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王进喜、陈永贵的形象,他说,王进喜的讲话特别吸引人,从不见有讲稿,下面也听得有味。陈永贵讲时还把裤角卷起,桌上放着本子很少看,大概只看个提纲。可讲的很吸引入,不断的为他鼓掌。

“文革”初期张继胜同志被当时忻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任命为忻州地区计委领导组组长,但他当时就向组织(政工组)提出:让我当组长行,但是原来计委两位副主任必须当副组长(一名叫孙迪,另一名叫张锋)。组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他当时让这两位副主任当副组长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两位老革命不受批判,在他主持计委工作数年期间这两位老同志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后政府部门实行军管,军管后他便主持计委工作,不久军管组宣布让他住学习班(当时的学习班在崞阳中学),他还担任了学习班计委口的班长,后由于社会关系免去了他的学习班长职务。

在插队期间,他与农民同甘共苦下地劳动,受到梨元坪村农民的好评,在公社党委换届时他被选为公社党委委员,是岢岚县40多名插队干部中唯一的一个被选为党委委员的同志。

“文革”后期,地委原让他仍回专署计委工作,后不知何故让他留在岢岚县工作,1972年7月县军管会政委和他谈话,让他担任县计委主任。对官场的不热衷和性格上的原因,他反而要求调回了山阴县,从基层干起来,从而写下他一生最为辉煌的历史。

NO.3

山阴留业绩

回乡伊始,熟知继胜特长的县委领导同志知人善任,让他放手工作,他先后在北周庄、玉井和山阴城、羊圈头等四个村搞了规划,规划获得县领导的肯定,便让他着手新城规划。继胜先生回忆,规划搞了两次,第一次测量规划报省里嫌粗糙未批;第二次(1983年)组织了二十多人正式搞,正式测量1/1:2000地形图面积20多平方公里。原规划把县政府定在现岱岳乡所在地,放线时正赶上麦熟时期,社员们忙着割麦子,后县委领导又想若干年后利用九三部队的地盘才改在现址的。

山阴县县委政府办公楼,是继胜先生和其子保中设计完成

之后,张继胜先生前前后后设计了山阴县委政府大楼、农行办公楼、人大政协办公楼、交通局办公楼、城建局办公楼、文教楼、水利局办公楼、粮食局办公楼、交警队办公楼、工商局办公楼、煤管局办公楼、地毯厂、广武旅游区……我们可以这样说,目前山阴县城绝大多数楼房都出自于继胜先生笔下,当然,大量的平房更不用说了。

继胜先生在山阴县干设计工作三十年,也为自己“设计”了极佳的名声。他任县设计室负责人时,规定下属不得参加包工者和建设单位的宴请,并自己身体力行,不刁难用户,随叫随到,不利用职权向用户要这要那。他一直信守为人处事以和为贵。钱,该要的要,无义之财绝不要。私人建居住房凡找上门要继胜先生设计的,他都免费设计,所送礼品一律退回。

NO.4

丹心献桑梓

张继胜先生对山阴县城的建设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说,二十多年前的县城规划考虑是较长远的,考虑到至2000年,预计2000年县城人口在4.5-5万,县城范围就目前状况。继胜先生焦虑道:县城建设必须控制土地使用,无特殊工程项目,再不能扩大占用土地。县城道路骨架已形成,但在道路骨架形成的情况下,应禁止建平房,否则平房多,占地多,基础设施跟不上,如给排水、供暖、供气、街坊小巷道路等工程管线长,投资大,无法建。家家门前污水流,夏天臭气难闻,冬季黑脸冰难行,多年的脏乱差是个严重的教训。

继胜先生还具体谈到县政府周围的情况,他建议把政府东西的平房拆后改成三层单元小楼,县政府周围建成一个小区,县政府院内的平房拆二幢建一幢,空地绿化。

针对县里的经济状况,他赞称开发商开发、居民买的做法,全县建上若干小区,还会明显地改善环境,只有几个烟囱就可以供暖。他说:目前新规划县城不宜扩大,没有大的工业和大的其它产业,二、三十年内人口增加不了多少,伊利、蒙牛来山阴目的是收奶,并不是占地。目前小打小闹边拆边建,从长远看没好处。针对自来水供水紧张问题,张继胜先生建议把自来水管改粗,从永静城引水。他说:当年建水库时发现永静城一带水源很好,而从水峪口引水工程太大,是舍近求远,从经济上考虑不现实。

人老心红,我们有许多老同志,退下后还把心系在家乡建设上,这样的人这样的心并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惦记着几十年以至更多年后的山阴,可敬啊,张继胜先生。

NO.5

夕阳无限好

一九九三年张继胜先生退休了,他谢绝了城建局的领导同志让他发挥特长继续工作的挽留,在省市建设部门老同志的建议下,正式成立了朔州市新潮设计事务所。十年来,继胜先生不仅自己亲自操作,还带出了不少人才,他的儿子张保中后来居上,青出于蓝,上阵父子兵,十年里,从名不见经传到山阴闻名朔州闻名大同市一些县区闻名,办公室也由山阴扩大到朔州,成为远近闻名的设计单位。

继胜先生退休后

继胜先生年纪大了,但夕阳无限好,莫道近黄昏,他更注重几十年经验的积累与推广,更注重培养年轻人。设计事务所新招聘的几名大学生对老先生是格外的推祟,继胜先生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之于他们,他有一剪报集子,专门剪裁有关设计方面的资料,让年轻人掌握。70多岁的老年人许多人老眼昏花,握笔手颤,而继胜先生那一笔绢秀的字却愈有风骨,不知情者一定以为出自一清秀少女之手。我想这也是他经常动笔的缘故。

天道酬勤,勤奋的人会得到好报的。我越来越相信这个朴素的真理,我衷心祝愿这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建筑设计事业而孜孜不倦耕耘的老专家健康长寿,用他辛勤的汗水不断浇灌出更多的灿烂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003年8月5日

作者简介:黄冀,山阴县文联原主席,《山阴县志》主编。

留言之窗

*黄冀||首忆良师
*黄冀||再忆良师
*黄冀||岳存虎的血泪回忆
*黄冀||“城防司令”话当年
*黄冀||古稀老人忆烽火岁月 ——访老干部李保玺同志
*黄冀||耄耋老人忆如烟往事 ——再访离休干部李保玺同志
*黄冀||右玉羊肉美食文化的历史缘源
*黄冀||情真意切忆往事  ------和张小英女士重逢后的回忆
*黄冀||青春献塞外  魂魄归南国     -----怀念雁北林科所原所长蔡武如先生
*黄冀||往事漫忆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