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丰台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B卷)有答案
2021北京丰台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B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它通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揭示历史真实面貌,进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
20世纪初,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广河县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他研究了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提出“中华文化西来说”,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20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研究齐家文化的墓葬,用地层学相关知识证明了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出现的早晚关系,攻破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考古学科体系,一系列重大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开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明晰。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成就,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考古学用实物资料丰富和建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冶金术、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粟和黍也逐渐被中亚和西亚地区居民栽培。汉代以后,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玻璃器、金银器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成为友好往来的见证。隋唐长安城中发现的景教、佛教等寺院及文物遗存,有力佐证了东西文化信仰的交流与融合。文献记载的“四方”“四夷”以及邻国来朝的史实与考古学很多发现相互印证,使人们看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也印证了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考古学用活化的遗迹和遗物记录着文化认同的历史脚步。中华文明由良渚、陶寺、红山等地多彩的史前文明逐步融合于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架构。随着秦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进程,文化格局也从多元一体转变为一体多样,并沿袭下来。北魏洛阳城的修建便吸收了魏晋洛阳和曹魏邺城营建理念,辽上京和辽祖陵的布局特征也揭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纳和反馈。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同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进行融合,寺院的布局仿照汉式传统而建,体现了宗教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考古学不仅要解决好中华文明根系问题,也要把五千多年的文明内涵说清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今日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取材于韩国河《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地层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比仰韶文化晚。
B.东西方文明交流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C.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D.考古学用遗物和遗迹帮人们理解文明内涵。
材料二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学界振奋之余,也面临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代表的高级政治文化体与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甚至发问:良渚文化是不是中国文明?
这些疑惑源于对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错误理解。第一个错误是“黄河流域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史前,中原地区文化先进,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以及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引领推动了各地区的一体化,形成“文化上的最初的中国”。良渚文化处于被引领的地位,不能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第二个错误是中国早期文明重王权和军权而排斥神权。有学者认为像仰韶文化那样,“在军权、王权结合的基础上突出王权”,社会稳定,能持续发展,成为三代文明之开端,此后数千年绵延不断。与此相反,红山社会独重神权,良渚社会虽然王权、军权和神权并重但仍以神权为主,这必然导致失败。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中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发展程度,出现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密切交流和“撞击”,催生了“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
“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良渚文化分布的环太湖地区,聚落等级清晰,以玉器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学界普遍认为良渚社会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
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晶;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良渚申遗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应以“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多元互动、“撞击”“融合”的视角分析中国文明起源的宏大进程,跳出“大一统”的怪圈和古史的窠臼,建立真正的“中国学派”的文明起源理论体系,领悟中国文明的特质。
(取材于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2.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怪圈:指学界长期认可的史前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的错误理解。
B.裂变:意思是分裂,这里指一个古国分裂成若干更小的国家。
C.撞击:指独立发展的各地区,在交流中不同文化产生了碰撞。
D.窠臼:这里指在古史研究领域内,存在的旧有格式或老套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年,考古学界对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有很多质疑。
B.学界对中国文明形成过程有不同的学说,结论甚至相左。
C.史前,各地区以独立发展为主,但是相互间也有交流融合。
D.良渚文明比同期古国成熟,是“最初的中国”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
今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底至2020年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新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有助于了解四川地区,甚至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不多,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的铜纵目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甚至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今天的考古发掘,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现实课题。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仅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当前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更加渴望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复兴的精神力量。
(取材于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4.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86年,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留下的遗迹。
B.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也与它有一定的渊源。
C.要想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文化遗址,不能仅仅依靠考古这一学科。
D.考古学的很多发现和研究,能够验证古文献所载历史的真实性。
5.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考古界的结论有哪些变化?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考察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整个
7.下列语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A.其后用兵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意气之盛 C. 故方其盛也
8.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3分)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请引用《伶官传序》中的某个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简要回答唐太宗的这个问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第11~12题。(共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1.孔子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描述了颜回 的生活环境,凸显了颜回 的形象。(2分)
12.孔子说颜回“不改其乐”;说自己“乐亦在其中”。请结合这两则内容谈谈其中所包含的思想。(4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0分)
诉衷情1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2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②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14.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4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四个小题作答。(共8分)
①《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②《过秦论》中,作者描写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热烈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氓》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桑叶的枯黄、凋零写人抒情。
④杜甫《蜀相》中,用碧草、黄鹂写景色之美,却无人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鲍照《拟行路难》中,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下面是《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首曲词: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这首曲词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中哪一个人物?请对曲词中两处画线句,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茂盛的财源。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齐整整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这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儿女心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没”的“没”读“mò”,写出了吊脚楼周围的竹子茂盛而繁密。
B.“招摇”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竹林随风摇曳的美好景象。
C.“敞亮”意思是“宽敞而明亮”,表达作者希望母亲能愉悦地度过晚年的愿望。
D.“奇崛”意为“曲折而不平凡”,表达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的伤感。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划线语句,描写生动形象,音韵和谐优美,巧妙地写出新生竹笋的生命活力。
B.作者将吊脚楼写成一位望着远方的思想者,借此来表达他对岁月与生命的深切感悟。
C.第⑥段详写门窗上形美而意丰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渴望儿女“封侯”的美好生活。
D.文章通过人事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抒发了对母亲、对国家的厚重感情和无限感慨。
20.文章侧重写了家乡的吊脚楼,为什么前三段却用大量笔墨描写竹子?请简要分析。(4分)
21.“流年”意为“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文章以它为标题,意丰而情深,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说。(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8分。
22.语言基础运用(8分)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孤芳自赏。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鸡零狗碎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 ①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一本书也该如此。俗世烟火,是书中喜怒哀乐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超尘脱俗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 ② ,两者缺一不可。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飘”属于形声字,“票”表示其意义。
B.“孤芳自赏”可以用“妄自菲薄”代替。
C.“兼容”意为“同时容纳”,不同于“兼并”。
D.文中的“但”字如果删去,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2)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格。如画线句中“烟火气”代替“俗世生活”,“铜臭”代替“钱”。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修辞格的一项是(2分)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注意: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1)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
①怡红院与贾宝玉 (《红楼梦》)
②未庄与阿Q (《呐喊》)
③茶峒与翠翠 (《边城》)
(2)李克强总理说:“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3)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小诗。150字左右。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注意: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1)有了美好的憧憬、辛勤的劳作,吊脚楼里艰辛的生活充满了画意;有了淳朴的人性、纯真的情谊,茶峒平静的生活充满了诗情;有了顽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奋斗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壮丽诗篇……
请以“诗意地活在这块土地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如今,网络发展已然进入一个“微”时代。人们发表微博,互传微信,书写微评论……然而这种“微”,并非不足道,每一个公众号、群聊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乃至一群期待被收看、被倾听的人;每一条跟帖、回复的背后,或许都蕴含着对社会发展的真实关切和肺腑之言。
请以“微”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北京丰台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B卷)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C 2.B 3.A 4.A
5.①20世纪初,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安特生提出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②40年代,夏鼐先生攻破了“中华文化西来说”。
③后来,学界提出“黄河流域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认为中原地区文化先进,引领推动了各地区一体化。
④80年代,苏秉琦提出“区系类型”,张光直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演进并无强势中心主导,众多“古国”共同催生了“最初的中国”。
⑤良渚和三星堆等遗址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评分标准:每点1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6.A 7.B 8.C
9.①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②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0.参考答案:
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制造精美的食器虽然是小事,但这样做及时耗费人力物力耽误农业生产,又会助长淫奢之风。这种风气潜滋暗长,会使人玩物丧志,甚至导致国家危亡。天下“得之难而失之易”,大臣轮番劝谏的目的在于防微杜渐。
还可以结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观点简要分析。
11.贫穷简陋(1分) 贤德(1分) (意思对即可)
12.①君子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低劣就忧虑烦心,哪怕身处困境也能自得其乐,保持对人生的积极态度。(2分)
②对君子来说“义”比物质的满足重要,君子不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3.D 14.C
15. 本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1分)。他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3分)。
16.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⑤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评分标准:任选四个小题,如全写则只评阅前四题。每空全对得1分,其中有错字、漏字、添字、别字,均不得分。
17.史湘云(1分)
(答案示例)
诗句: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情节:湘云生在公侯富贵之家,在襁褓中失去父母,由叔叔婶婶养大。婶婶并不疼惜她,她经常做针线活至深夜,非常辛苦。 (2分)
诗句:英豪阔大宽宏量
情节:①湘云最喜武扮,还把丫鬟葵官改名“大英”,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意。
②在宝玉生日夜宴上,湘云不行“射覆”令,和宝玉“三”“五”乱叫,划拳行“拇战”。
③邢岫烟被迎春的丫头婆子欺负,为给他们行好处而当了衣服。湘云得知,立刻要去给岫烟抱打不平。(2分)
写出一条即可,围绕湘云“有男儿襟怀、简断爽利、豪爽侠义”的特点,写其他情节也可以。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8.D 19.C
20.参考答案:
①点明了人物生活的场景;②竹林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③以竹林的诗意和生机活力映衬人物的优秀品质与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④奠定了全文诗意而又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4点得满分。
21.参考答案:
①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种上了竹子,建起了吊脚楼,在门窗上雕刻花纹,用她的乐观与勤劳将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和不辞辛劳、不惧苦难的美好品质的赞美。(4分)
②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慢慢长大变美,而她母亲却越来越瘦小、苍老,暗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这份感情不会因为岁月变迁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2分)
③家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这个时代越变越好。文章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与祝福。(2分)
评分标准:内容情感对应,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五、本大题3小题,共68分
22.答案:
(1)C (2)B
(3)①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 ②则是书的精髓(意思对即可)。
23.微写作
【评分参考】①依据题目要求,以6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24.作文(共50分)
记叙文评分标准
议论文评分标准
【说明】: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
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