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低血压”的专方来了!中气一升,血压就足,请你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来给你聊一张,用于治疗低血压的专方。
这张方子,我很喜欢。喜欢的原因,在于它合乎法度,实用性强。你来看一下——
生黄芪30克,党参20克,制附子、炙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各12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口服。
这张配伍,在业界很有名。它最初刊载于1989年的《陕西中医》上。刊发之后,业界不少人效仿,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关于这个方子,还有一张验案。我给你复述一下,咱们一起体会。
话说有一个女子,年54岁,是一个工人。
她说,自己从最近这半个月以来,一直都头晕,还有些恶心,不爱吃饭,睡眠质量下降,经常半夜醒来,再难睡去。和以前比,爱忘事儿。
当时,这个人还以为自己头晕是源于高血压。结果到医院一查,发现是低血压。所有这些,都是低血压带来的。
其实,这个人从前的血压,也都是在正常范围的低值偏上一点。这一回成了低血压,也让此患有些意外。
刻诊,见脉象弱,舌苔薄白,口干。
结果,医家立刻给她用了上面我讲的方子。结果3剂以后,自觉诸证消失。一量血压,正常了。随后,再服上方三剂,停药。随访两个月,没有复发。
这个验案很简单,但是十分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上方的适应症。
其实,这个人的低血压,就属于典型的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低血压。
你看啊,这个人,脉象弱。脉象弱啥意思?就是你搭上去以后,轻易感受不到,只能重取,才能感受到细微的脉象。这就说明,这个人的气血不够,脉道鼓不起来。
其次,此人舌苔薄白,口干。口干,如果真的是因为缺水、阴虚,那患者的舌苔往往不是薄白的,而是说少苔、无苔,或者黄苔。既然不是因为阴虚而口干,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口干?很显然,是患者的中气不足,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输布津液,这才导致口干。对不对?
你再看,这个人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睡眠也不好、记性越来越差。这不都是非常典型的中气虚弱、运化失常、补养不足的写照吗?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问题,就在于中气下陷、虚少。
读者朋友,我以前讲过,人的血压,说白了,可以理解成血液往前涌动的力量。这个力量,太大了,不行。太小了,就无法满足脏腑的需求。力量为什么小?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是因为你的气不足了,没有力量往前推动血液。所以说,中医在治疗此类低血压的时候,往往考虑从补气的角度进行。五脏之中,哪里主气?答案是脾。脾,主气的生成。脾位于人体中焦。脾胃之气,也叫做中气。所以说,此类低血压,和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气机下陷,有紧密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上文中,我提到的方子——
生黄芪30克,党参20克,制附子、炙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各12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
这里头,其实是补中益气汤的配伍,做了加减。其中,黄芪和党参,以及炙甘草、白术,用于健脾益气,固护中焦。这是治本的。所补之气,必须有所依载,所以加了当归补血。血为气之母,有血才有气。补气血,最忌呆滞,故而用陈皮来行气。接下来,柴胡和升麻两味药,向上提升气机,把中焦之气提起来,就好比一只大手,往前这么一推,给了一把力气,气就带着血往前涌了。
其实,这个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治疗低血压,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方法,几乎人人都懂。只不过,有的有效,有的效差。为了让效果更好,这里头加了制附子。制附子,大补元阳之气啊。这个力道,加上补中益气汤的力道,那就大了,可以很明显的地改善局面。因此,上方里头的制附子,是点睛之笔。有的人,甚至主张在里头加附子和肉桂,以进一步增进补益之力。
当然了,有人会讲,这么用药,会不会性味偏温,搞得人上火啊?对此,这个验案刚出来的时候,业界做过尝试,结果发现,真因为服汤药而上火的人,几乎没有。其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生地、麦冬、地骨皮这些滋阴清热药,可以加上去一点,来中和制衡。另外,伴随多梦、失眠的,可以加入炒枣仁、夜交藤、远志。腰膝酸软的,可以加入杜仲、川断、菟丝子。腹胀纳差的,可以酌加焦三仙、枳壳。总之,可以随症加减。
我把这个配伍写出来,介绍清楚,供大家来参考、体会。作为业界验方,我不能说,它可以对所有低血压者起到治疗作用。但是,它的这个思路,是比较有价值的,值得效仿和研究。你记住,它的适应症,一定是脉细弱、舌苔薄白、舌淡、四肢乏力、眩晕等等。非专业读者,应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以求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总之,你记住,中气足,血压就够用。中气不足,血压就不够用。深受低血压困扰的朋友,对这个道理,应该做到了然于心。
好了,关于此事,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