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国药企业务架构大调整,侧重点是什么?

昨日,一份礼来中国内部邮件曝光,内容透露:

1、调整欧唐静团队,将根据辖区内目标医院准入情况,优先保留相应岗位及人员。

2、取消欣百达、希爱力、复泰奥混线销售团队(即CCO混线团队),不过对于原有的产品线以及相关销售团队,暂不知礼来又将如何处理。

近两年,跨国药企在华战略调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主要围绕着成熟药和创新药两方面进行调整。

成熟药:业务剥离或团队调整

随着药品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以及国家医保谈判、一致性评价等医药政策的执行落地,越来越多的过期原研药将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过期原研药的“专利悬崖”在国内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趋势迫使跨国药企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而纵观这几年跨国药企在成熟药业务上的动作,主要包括业务剥离和团队调整。

业务剥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通过将一些成熟产品业务转让或者出售,达到瘦身目的,以缓解资金压力。

这种剥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默克、MSD将仿制药剥离入子公司,二是将成熟药品卖予其他企业,如礼来的万古霉素出走亿腾,阿斯利康的依姆多出走西藏药业等。

团队调整:随着带量采购的常态化,跨国药企成熟产品团队的人员调整也越来越频繁。前段时间,R司裁撤LSF产品线,N司解散QL团队和D司裁撤呼吸阵痛和抗感染产品线等。

通过成熟业务的剥离及团队调整,跨国药企可以加速弥合资金的缺口,同时也能实现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价值重塑(创新药的估值远远高于仿制药的估值)。此外,剥离非核心的成熟药业务还能增加了内部合作的正向协同效果,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创新药:资源倾斜,重点布局

随着国内仿制药替代进口药趋势加强,跨国药企加码创新药研发和上市正成为一种潮流。

资源倾斜:近年来,跨国药企通过剥离成熟药,将资源倾斜到创新药的研发及上市上。比如默沙东通过业务拆分,将聚焦肿瘤治疗领域、疫苗领域、麻醉领域以及其领先的糖尿病业务和其他重要产品,同时会持续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追求各个科研领域的突破创新。

重点布局:除了资源的倾斜外,跨国药企还加强与中国本土公司和机构的合作。一方面,通过聚焦更多通过本土协作推动早期新药研发;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深化中国市场布局,推进创新药的上市。

未来,随着中国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的转型,跨国药企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必须要紧跟中国医药政策,及时作出调整。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