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反而有谜之自信?

文/姿势分子

郭德纲有一段相声,讲的是从事相声行业的人员的分类。其中有一类,就是“起义”的观众。

有的观众认为,相声就是两个人在舞台上说话。在他们心里,观众和演员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大褂、在台上还是台下这两个区别。于是,就有观众觉得自己也可以,就上台说相声。

显然,是说不好的。

事实上,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其他许多方面,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人们往往在自己其实并不擅长的领域有迷之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达克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认知偏差。

就从天文的角度来说。

在太阳系之外,有很多天体。这些天体近的距离我们几十光年,远的甚至有几十亿光年。

每当这些天体的一些数据被展示出来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说:反正离得那么远,谁也没法测量,科学家就瞎编呗。

达克效应。

1999年,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安排84位做了20道语法题。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回答得不错的人,反而成绩普遍更低。

他们据此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他们也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不是理论搞笑,而是看起来搞笑,实际上却很引人深思的意思)。

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很简单,在某个方面不够擅长的人,会缺乏对这个方面的认知。他们很难去想象这个领域有多么高深,也很难认识到自己比这些领域真正的专家差了有多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有过一个比喻:一个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越大,与外界的交界处(也就是圆的周长)也就越长,就越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用我们民间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往往是最傻的人,才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

(人山人海,相遇不易。创作艰辛,如果您觉得姿势分子这篇文章还可以,请点击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快陪我一起探索有趣的科学世界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