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生产线,办教育不是办工厂

文章讲的是一位作家在培养孩子上的思考,言辞犀利“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虽然主要谈的是语文教育的问题,但语文教育的问题亦是教育问题的缩影,根源在于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心。目的性太强的教育最终只能演变成生产线,办教育也就成了办工厂!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我们常讲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想这种内在的驱动才是育人最为关键的,绝不是固化的标准答案和与思维发展无益的照搬照抄!

其实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对理想的教育是有所认同的,也是怀着教育的初心走上这条教书育人之路。但从整个社会期待的角度上讲,中高考的重压之下,唯分是举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家长和教师普遍的教育焦虑与日俱增。每年招生择校热,天价学区房的炒作,各类教培行业的宣传渲染,使得社会的浮躁、家长的焦虑愈演愈烈。我们已然忘却了教育的规律,忘却了我们首要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的人!

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日之功,社会风气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需要随着理念的更迭,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过去的2020年,国家几度提出教育要做到“五育并举”,出台发布了新的评价方案,强调了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未来学生升学考核范围。可以说,对于积重难返的教育痼疾,国家层面是清楚的,也是不断在采取行动的。只是人的思想认识需要有一个逐步的改变过程。

关于办教育不是办工厂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现在企业发展都有其成熟的制度,各种制度种类繁杂,这既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成了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枷锁。办教育亦是如此。教育本身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想想看,思想的传递影响绝不会是你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就真的会发自内心理解和认同是什么的!好的教师最善于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体会学有所获的乐趣!如果每个老师每天做什么都是被安排地好好的,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那他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思考,亦不可能带给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故而,办教育需要在制度管束中留给广大教师足够的弹性空间,一方面从应付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检查和痕迹管理中抽出手来,另一方面从社会、家长、学校极度功利心的教育重压下解放出来,鼓励广大教师回归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规律,真正用心去做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