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 以新型创业孵化综合体加快局部创新生态圈建设

作者:于静怡、刘磊鑫、张欢、徐苏涛

下一个三十年的创业孵化走向何方

前些年,中国创业孵化历经第一个三十年的发育,成为国家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新兴产业策源的重要力量。但整体而言,中国创业孵化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迫切需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创业创新规律以及产业发展需求等,探索新道路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式。当前,我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或平台形态各异、参差不齐,但不论如何,尤其是大型创业孵化集聚区基本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一是1.0的形态开发,主要以物理载体建设以及城市功能配套提供为主,更多的是让各类创业创新活动有所依托,总体上处于物业服务层面;二是2.0的功能开发,主要以强化各类科技服务功能引培供给为主,更多的是让各类创业创新活动寻求更便利化、集成化、高水平的服务,往往具有一定专业服务能力及综合服务能力;三是3.0的生态开发,更多的是通过“科产城融合”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的有机结合,让创新资源要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创业创新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空气,最终形成一种共生共荣、互联互通、共同成长的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创新创业升级发展,在创业孵化领域出现了如下新趋势:一是创业高端化,高水平创业人群不断壮大,“有创新的创业、有创业的创新”式的融通发展成为双创升级的重要体现;二是孵化批量化,通过商业模式概念验证、独角兽培育工场等载体提供高质高效服务新模式,推动创业批量化产生;三是服务平台化,创业孵化从单边孵化走向多边孵化、从闭环发展走向互联融通,“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的立体服务网络助力孵化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孵化成功率;四是空间社交化,发展创业、社交、展示、娱乐、生活等复合功能的社交化创业空间成为构建优质创新创业生态、集聚国际化高端创业者的重要路径;五是创新全球化,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与配置,科技创新高发、科技创业密集、创新创业生态良好的创业聚集区成为承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落地、与本地产业结合的重要节点和平台;六是环境生态化,有源头(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有平台(创新服务业)、有流量(创业-企业-产业)、有能量(新思想、新模式、新制度)的创新创业生态是孕育高端创业、诞生新兴产业的重要土壤。

新型创业孵化综合体顶层设计何在

在形态各异、模式多样、层级不同的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平台、载体中,如今我们重点把一些具有集群性、多样性、多元化、综合性的创业孵化集聚区拿出来,力求探索具有局部创新生态圈功能的新型创业孵化综合体。这种“新型”或者“综合体”,核心是通过将“政产学研金介用”之间的创新生态嵌入以“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形成能够共生共荣、生生不息、自组织自成长的“永动机”。更进一步而言,这个“永动机”,主要包括如下内涵:一是强调生态的圈子,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圈,促进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的闭环发展及协同演进,突出生态赋能(储能、孕能、使能、释能);二是强调平台的流量,打造成为超级的第四方平台并强化第三方平台的引进培育,突出创业、企业、产业等流量的涌现;三是强调源头的资源,强化地区高校院所、产业集团等各类智力资源的源头地位,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流向创业、企业、产业;四是强调服务的价值,强化科技服务的产品化、集成化、便利化、网络化,为创业创新、产业化、开放合作等提供便利;五是强调开放的氛围,根植地域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与发展环境。

一般而言,新型创业孵化综合体应以新时代高水平创新生态圈建设为主线,以前沿创业引力场建设为着力点,坚持“前沿创业栖息地、未来产业策源地、开放创新生态圈、高端要素聚合池、科技服务主阵地、文化交流主窗口”发展定位,形成“六器成场”(孵化器、加速器、处理器、储存器、路由器、链接器)发展态势,突出“新地标、新产业、新创业、新服务、新资源、新生态”重点工作,强化生态圈、平台性、源头化、服务化、国际化品牌内涵,夯实共生共荣、生生不息、自组织自成长“永动机”核心价值,并实现如下发展目标:一年成型,强化规划与基础建设及平台建设等,完成形态开发及功能配套;二年成气,强化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协同演进与建设,形成开放创新生态圈;三年成器,打造成为前沿科技创业、硬科技创业的引力场;四年成熟,基本形成孵化器、加速器、处理器、储存器、路由器、链接器发展构架与发展态势;五年成功,基本建成前沿创业栖息地、未来产业策源地、开放创新生态圈、高端要素聚合池、科技服务主阵地、文化交流主窗口。

究竟如何营造质优局部创新生态圈

围绕“引陪一流人才,涌现一批变革创业;争攀一流科技,研制一批创新成果;搭建一流平台,生成一批新兴业态;建设一流社区,产生一批服务品牌”战略目标,突出“新地标、新产业、新创业、新服务、新资源、新生态”重点工作:

一是新地标——打造国际化创业社区。捕捉创业空间新变化、把握双创升级新趋势、构筑开放共享新城市,建设人才自由流动、要素自由配置、技术自由转化的创业社区;推动空间主体多元化、空间形态虚拟化、空间功能专业化、空间价值人本化,加快促进资源配置流动扁平化、共享性、去中心化;在物理空间基础上打造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革命性空间体系,营造国际化质优生活配套服务供给。

二是新业态——育成原创型新兴业态。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技术主导权与发展主动权,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以新思想驾驭新模式、以新模式架构新技术、以新技术衍生新业态,不断涌现原创的先进技术、颠覆的商业模式、知名的企业品牌、全新的产业业态。

三是新创业——培育硬科技创业梯队。围绕新经济企业爆发成长发展趋势,培育高技术创业梯队,支持科学家、科研人员、科技企业高管、海归人才、连续创业者等高端创业群体开展硬科技创业、创办硬科技企业;从产研融合、央地融合、军民融合等方向的创业企业中,寻找一批具有高水平产业孵化属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应用场景搭建、政府采购试点、金融服务集成等方式支持企业成长。

四是新服务——布局境内外条件平台。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精准孵化)、创客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商业模式实验室(头脑风暴)、研发众包平台(众包研发)、技术熟化中心(技术转移)、青年创业讲坛(创业辅导)、天使投资俱乐部(天使基金)、创业路演中心(创业大赛)、场景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产业服务中心(资源链接)等新服务平台搭建,探索“创业辅导+天使投资+资源链接”、“概念验证+场景模拟+技术熟化”等新型服务模式。

五是新资源——加速全球化资源链接。引进和聚集国外大学研究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机构、国际商会、国际行业组织;抓住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企业家、创业者等关键人脉,对接以联盟、协会、孵化器、服务机构等主体的跨区域组织者,以人为纽带带动理念、思想、要素流动;举行国际科技创新发布会、前沿科技成果交流峰会以及国际科技产业对接会等系列活动等。

六是新生态——营造枢纽型创新生态。吸引高端科技中介机构,推进研发服务开放共享,完善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薄弱环节,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以互动式媒体节、展会活动、社交网络活动、颁奖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塑造企业家榜样、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