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的宝石放一起还很好看,印度人是怎么做到的?
珠宝匠第390篇原创走心科普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相关阅读:你一定不知道的印度文化:“再穷也要戴珠宝”,究竟为什么?),我们讨论了印度关于珠宝的传统文化,不少人表示:J先生,他们的首饰为什么这么有辨识度啊?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一个首饰堆那么多宝石,居然不难看?难道“摩托车上叠罗汉”这是种族天赋吗?
是不是种族天赋,J先生不知道,不过,每一个民族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民族烙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化传统自然会融入到匠人们的审美中。
今天,J先生就带大家来看看,印度那些让你只看一眼就忘不了的传统珠宝加工工艺。
深受高定喜爱的原始韵味Jadau
下图这条三层项链采用的就是印度传统珠宝中最有代表性的Jadau工艺。
the House of Rose
最外圈由雕纹祖母绿连缀而成,中间是圆润的珍珠,内圈镶嵌弧面粉色蓝宝石和 Polki 钻石。项链背部则是祖母绿和珍珠组成的串珠链。
小课堂:
1.Polki 钻石:钻石原石的一种切片,起源于16世纪的印度珠宝,仅进行简单的打磨抛光;
2.Jadau工艺:工匠将钻石切片嵌入微微熔化的黄金底座中,让金质自然包覆于钻石外侧,就是Jadau(不切割宝石镶嵌)工艺。
Anita Dongre “Suhina”耳坠
Jadau工艺是最古老的首饰样式,由24k黄金制成。斋浦尔和比卡内尔地区尤以Jadau工艺而闻名,制作过程精益求精,耗费时日。
而说到Jadau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是他们在北印度极力推崇在首饰上选用未经雕琢的宝石,以保留宝石的质朴与精纯,使得Jadau工艺逐渐发扬光大。
在皇室的推崇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种工艺,直至19世纪在西方珠宝首饰的影响下采用爪状镶嵌工艺之前,这是唯一的黄金珠宝镶嵌形式。
体现皇室审美情趣Meenakari
Meenakari(珐琅上色)工艺,充分体现了沙贾汗皇帝审美情趣,精巧繁复,奢华大气,沉着庄重,讲述着千年古国的东方传奇。
这种工艺利用天然有色矿物质上色,将矿物粉料填装进事先在首饰金属表面做好的凹洞,通过严格精准地加热烧制,便幻化为鲜艳的翠绿、深邃的蓝以及浓郁如鸽血的宝石红色等。
通常,Meenakari(珐琅上色)工艺都是用来装饰珠宝的背面、两侧,一方面可以为首饰增添了立体美感,另一方面,也能保护贵重的黄金基底免受磨损。
随身携带的迷你浮雕Repousse
Repousse(凸纹雕花)工艺,通常会将片状黄金或白银放在已有花纹的模具上,经过各种冲压工具的重力敲压后会在正面形成三维立体的形状和式样。
之后,工匠们会对表面进行进一步雕刻、增加和强化细部的花纹与纹路,最后整件首饰就像是一幅可以随身佩戴的精细入微的立体浮雕,精致、大方。
印度“炸珠”工艺Granulation
Granulation(金属珠粒)工艺,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广泛应用于珠宝制作中,有人说这不就是中国的炸珠工艺吗?其实,还真是差不多的东西。
Granulation工艺
炸珠工艺
只需将与想要的珠粒大小相应尺寸的金属长条进行加热,直到金属在高温下熔化形成一个个匀称的液体金属球。
再根据设计及图案“滴”在需要装饰的首饰表面,冷却后,这些珠粒就会牢牢地粘住。
可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珠粒,他们可以帮助简单的设计幻化出繁复、华丽的造型。
印度花丝镶嵌Filigree
最后要说的Filigree(金属丝)工艺,就是所谓的花丝镶嵌,只不过印度的花丝镶嵌与我国的不太一样,从题材到整体形制都相去甚远。
花开并蒂,各表一枝,同为文明古国,审美基调也大致相同。尽管题材与性质不同,但整体神韵却十分相似。
运用简单的线条堆叠出复杂、华丽的样式,让人只看一眼,就错不开目光,深陷其中的东方美,神秘又精致。
J先生说:
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手工艺的锋芒总是无法被时间抹去。
这些精细、巧妙的工艺,凝聚的是匠人们的经验与智慧、思想与审美,这些冰冷的珠宝,沾染了匠人的温度。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总有一些传统,是无法替代,也不应该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