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汗多, 阳气伤! 一张真实医案, 收汗保阳气, 值得认真研读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私自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你把一张张、一首首经典的方子拿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照方抓药,给自己治病啊?
我说,不可以。
方药,源于实战不假,但是都有它的一点特殊性。它适合于某类人,也必然不适合某类人,甚至会对某类人有伤害。因此我反复讲,我的文字,只能用来科普,让你了解和感受。配伍的应用,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进行,必须严谨严谨再严谨、小心小心再小心。
也许你会问,中医药,不是很少有副作用吗?随便吃点,又能怎样?
我说,谁说中医药没有副作用?谁说中医绝对安全?
来,我带你看个例子,让你知道一下这里的深浅吧。
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曾经和老师一同到农村做医疗支援工作。
有一回,我们屋一个赤脚医生,神情慌张地对我老师说:“有个病人,我可能给治坏了,能不能帮帮我”?
点击加载图片
我老师连忙问,怎么了?
他回答,一个人感冒了,我给他发汗,结果大半天过去了,汗止不住,人更虚弱了。
我老师一听,知道这不是小事,赶紧就跟着去了。我也紧随其后。
三个人,马不停蹄,连跑带颠儿,很快来到病人家里。
到了家里一看,患者40多岁,缩在墙角,正哼哼呢。
原来啊,这个人前段时间感冒了,浑身怕冷、发热。给他治病的赤脚医生看了以后,就用辛温发散之法。用了以后,效果一般,于是继续加大药量。
读者朋友,你记住,中医在治疗这类伤寒感冒的时候,常常用辛温发散之品。所谓辛温发散,说白了,就是解表,发汗,让患者出汗,从而把表邪解开。这个是常规做法。
但是,患者在吃了医家的方药以后,出汗是出汗了,但停不下来!整个人大汗淋漓、浑身湿透,而且大半天也不见好转。那个汗啊,就好像是自来水,从皮肤里往外冒啊。同时,患者觉得后背发凉,心中烦躁不安。
这可咋办?这样下去不行啊。我老师连忙诊察,发现患者脉象虚弱无力。尤其是寸脉,特别虚弱。
我老师当时就说,坏了,这是发汗太过,阳气外越。如果治晚了,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不等人。我老师立即提笔,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点击加载图片
白芍15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制附子先煎。
结果,这副汤药喝下去,患者很快好转了,汗止住了,而且后背不那么发凉了。
最后,我老师遵原方稍作加减,适当调养,患者诸证悉平。
看到这些,“惹祸”的赤脚医生长出一口气:好悬没弄出人命来啊。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啊?我给你说说吧。
这个人的问题,就在于发汗太过。
我方才说过,中医里的方子,绝对不是没有副作用的。辛温发表之际用得过多,发汗就会太过。汗,作为津液,是载气的。汗流失太多,气就会受到伤害。再加上患者本身可能属于阳虚之体,于是就会大汗伤阳气。
汗为心之液啊。大汗,会伤心的阳气。心阳不足,则烦躁不安,寸脉虚弱尤甚(寸脉主上焦)。后背,为阳气之海。阳气受损,后背督脉不足,于是开始怕冷。阳气流失太多,无法固护肌表,所以汗出了以后,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只去补阳气,不行。因为汗在流啊,你补了多少,它给你带走多少,补了白补。只去敛汗,也不行。你阳气太少了,固摄不住肌表,敛汗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就必须敛汗和补阳气,两件事儿同时做。
现在,你看我老师用的方子——
白芍15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制附子先煎。
这里头,制附子、桂枝是温阳的,生姜和大枣,是固护脾胃的,增进气血生化之源,以防之前大汗令气血津液不足。白芍一味,有敛汗之能,作为君药,重用15克,以图收汗。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个配伍,可以说是对古方“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经方。原方就是用于“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的。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供您参考学习。
点击加载图片
有人说,文老师,我恰好也是阳虚,而且爱冒汗,我可不可以直接用此方?
我说,不可以。实实在在地讲,上头这个方子,更适合救急。其中白芍重用15克,量独重,目的是快速止汗。因此,一般人不能这么用。阳虚自汗的人,可以考虑用一些温阳的方子,配上牡蛎、浮小麦等。这些我以前都说过。
总之,我用这个配伍,告诉你两个道理——
一,中医汤药,不是没有副作用。它在具体应用中,是十分精细和严谨的事儿,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汗多,阳气伤。阳虚之人,气虚之体,切忌大汗。冬天,人们阳气虚弱,大伙对此更要注意。尤其是专业读者,您在临证的时候,一定不要做发汗伤正的事儿。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