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月亮一直都在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月亮一直都在
陕西 杨书玲
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一夜的月亮,清辉淡淡,却又皎若白昼。
那一年,我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分的差距,却不得已与心心念念的法官梦失之交臂。我很沮丧,抚摸着那张鲜红的纸,悄然流下了眼泪。
父亲不懂得我的梦想,亦不懂我的沮丧,只不愿我委屈自己,轻轻地说:“你要是不满意,可以再补习一年,我们也不强迫你去上。”刚参加工作的哥哥却坚定地支持我去上,理由是高考形势不可捉摸,补习的心理压力太大,怕我受不了再一次的煎熬,万一来年分数线上升,岂不是吉凶难测?我陷入了两难之境,满心纠结。
最终,权衡再三之后,我还是遵从了哥哥的建议,选择了去上大学。选择一旦做出,我的困境算是暂时打破了,但父母的难题却接踵而至。因为学校跨省,路途遥远,一路的盘缠加上学费,对于实实在在以务农为生又刚刚供完哥哥上大学的父母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一筹莫展,在短暂的踌躇之后,考虑到开学还有一月有余,便毅然决定外出打工挣钱。临走时叮嘱母亲,万一他不能如期把学费送回来,就让母亲带我到某个远房亲戚家去借钱。当然,父亲是提前和亲戚说好的。
那一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的多雨,却又格外的炎热。白日里聒噪的蝉声和夜半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总是搅乱我的午觉和夜梦。那一年的暑假,似乎格外漫长,总觉得父亲出门已经很久却迟迟不见回来。距离开学只剩一周时间了,父亲果真如他预想的那样,没有回来,只是打电话说工钱结不了,让妈妈带我去亲戚家取钱。电话里,父亲特别强调让母亲一定要带上我,因为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要我去做——写借条。(母亲小学毕业,识不得几个字,写不出来。)
那天傍晚,暑气还没有消退,月亮却已在天边露出小半边脸。母亲望了望天空,轻轻地说了一句:月亮出来了,晚上不会太黑,我们去取钱吧。因为抄近路要经过一段山路,我和母亲带了手电,且每人拿了一根青竹当手杖。月亮渐渐升高了,淡淡的月色下,空气中的燥热慢慢退去。微风吹过周遭夜色中愈发幽黑的玉米地,那一浪一浪的黑影好像不断向我扑过来,我不由得向母亲靠近了好几步。母亲笑着说:“这么好的月亮,怕什么!”就索性拉着我的手,母女二人并肩走。白日里不甚平坦的路,在月色下竟也不觉得多么坎坷,很快就到了亲戚家。
借钱的主儿是一位年轻且白皙的女人,在灯下的皮肤,就像屋外院中那一轮淡淡的月亮,只是,那是一张没有笑意的脸,比月亮多了一丝凉意。简短的寒暄之后,她爽利地说:“婶儿,这钱呢,是大叔和我当家的说好了的,利息比银行高一些,但我们的程序不像银行那么麻烦。另外,要写借条的,你带印章了吧?”母亲小心地掏出父亲的印章,递了过去。女人便取来了纸笔,母亲示意我去写。
我拿起笔,脑子不只为何却突然一片空白。按照女人的指导,竟来来去去改了四次,方算合格。母亲盖了印章,按了手印,女人很快数好了钱,递到母亲手上,说:“这是六千块,你们手上宽松些就尽快还我们,我们放款还要周转。”母亲唯唯答应,伸手接钱,手却一哆嗦,钱掉在了地上。厚厚一沓红色的百元钞票落了一地,在亮堂堂的灯光下竟然有些刺眼睛。母亲讪讪地说了声“手麻了”,便连忙弯腰去捡拾,我也赶忙弯腰去捡,无意间碰到了母亲的手,居然是像石头一样的冰凉。而那凉里,却也有一股潮湿的感觉,像出了汗。
数完钱,简短的道谢客套之后,我和母亲便告别女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走出女人家的院子,外边的月光依旧是淡淡的,夜风比来时凉了些,甚至有些冷。我不说话,心里只觉十分沮丧:平常在班上,我是语文老师的得意门生,我的文笔是老师和同学一致公认的好,怎么连一个三言两语就能完成的借条都写不好?多年以后,我才懂得,那是一种自卑感驱使下的紧张,那是一种仰望的晕眩后瞬间的失忆。
母亲也不说话,且走的很慢。我问:“妈,你手还麻吗?晚上这么凉,你的手怎么还出汗啊?”母亲没有回答,只是看着我,淡淡地笑。笑着笑着竟有点哽咽。我有些不解,却分明地看见:母亲的眼角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像一轮小小的月,钻石般地,发出碎碎的晶亮的光。
天边,有一大片黑云慢慢地向月亮移动,小路两旁的灌木和庄稼地也慢慢变得幽暗。母亲拨亮了手电筒,同时搂紧了我。我悄声问道:“妈,这么多的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还上啊?”母亲却似乎答非所问地说:“月亮一直都在呢,只是暂时被黑云遮住了,很快就会露出来,还是亮堂堂的一片呢。”我心下似懂非懂,只“嗯”了一声,就快步跟上母亲。
忽明忽暗的山路,时有时无的凉风,此起彼伏的虫鸣,夹杂着玉米叶子的清甜,还有若有若无的青豆香,不时扑进我的鼻子,让我的冰凉又波动的心渐渐开始回暖而沉静,来时的那点害怕也在不觉间消失无迹,我和母亲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翻过一座低矮的土梁,就看到了我们村委会院外亮着的路灯。几个邻居围着一堆新收的玉米棒子,在路灯下一边说笑,一边剥着玉米衣。那些辛勤的背影,在不甚明亮的灯光下竟显出些许温情,平添出几分暖意。猛一抬头,发现黑云不知什么时候散去了,月亮在秋夜里格外皎洁,如同刚刚被擦拭过的冰轮!母亲果然是神机妙算,月亮真的很快就露出来了,还是亮堂堂的一片!
打开自家的院门,熟悉的庭院里洒满了一地月辉,疏桐摇曳,虫声细碎,就连院角那一树黄澄澄的透着甜香的秋梨,竟然也清晰可见!整个院落都在澄澈如水的月光里沉睡,像一幅清明的琉璃画......那一刻,我觉得心灵的某个角落,似乎有一座坚硬而冰冷的块垒无声冰释,让我内心无比宁静,像一颗花苞在春日回暖的冰雪融水中舒展、复活。
多年过去,我大学毕业后顺利走上三尺讲台培桃育李,生活平静,父母康健,当年的困窘局面,也早已是一去不返,但那一夜的月亮,却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我知道,母亲,亦是那夜月华的一部分。她那一番轻描淡写却力量千钧的话语,她那份劳苦大众所特有的隐忍和刚毅,让我走过暗夜却心有光亮,眼含泪水却不是伤感。
是啊,月亮一直都在!只要记忆不会荒芜,只要心灵仍有温度,那轮乡村深夜的月亮,那片在月夜里亘古沉默却博爱包容的乡村,那个被乡村养育庇护、在月夜里陪我走过生命沼泽的母亲,便一直清辉皓然,皎若白昼,宛如一体。
一缕月光,一片乡村,一份情愫,一生记忆。
杨书玲,八零后中学语文老师,陕西商洛人。喜欢读书、旅行、写作,笃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常鼓励和引导学生用真实生活的视角去写作,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散文作品曾在《商洛日报》《西安财经学院院报》《学子读写报》等报纸和“商洛作家”公众号均有发表。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韵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