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9)

本篇要目:

******************************************

1281.茶东陈氏宗祠群

清                               广东省中山市

1282.大湾古建筑群

清、民国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1283.湘山寺塔群与石刻

宋至清                       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

1284.永宁州城城墙

明                          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

1285.大芦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

1286.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明至清                       广西省贺州市富川县

1287.伏波庙

清                            广西省南宁市横县

1288.和里三王宫

清                           广西省柳州市三江县

1289.惠爱桥

清                           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

1290.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

清                           广西省百色市西林县

****************************************

1281.茶东陈氏宗祠群

茶东陈氏宗祠群包括陈氏宗祠、里仁祖家庙、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四座建筑。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明代中期始建陈氏宗祠。清顺治九年(1652年)海盗进村抢掠,烧毁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后陆续在其侧建有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陈氏宗祠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多次重修。现为道光年间重修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等联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成为一个陈氏宗祠群。

陈氏宗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茶东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陈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陈氏宗祠为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件,做工精细。门楼的花岗岩石镂雕抬梁为狮子托花卉祥云,门楼台花岗岩石柱的柱础为海浪纹饰雕。整座宗祠均为穿斗木雕迭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

二进的楼台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在该宗祠旁的贡三陈公祠和净溪陈公祠,均为二进二间,建筑面积各为350平方米左右,堪称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


里仁祖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家庙为茶东村陈氏家族为纪念因攻打台湾而捐躯的族人陈里仁而建,单间两进布局,建筑面积约293平方米。


贡三陈公祠始建于清代,三间两进,建筑面积约514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


净溪陈公祠始建于清代,三间三进,建筑面积约423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茶东陈氏宗祠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2.大湾古建筑群

大湾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前进村,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到民国初年。大湾古建筑群存在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民居从平面到空间、从整体布局到建筑用材以及工艺造型等都别具岭南建筑风格,具有粤西古民居建筑风格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大湾古建筑群外部封闭,内部以纵横巷道连系,中以天井作间隔方式采光。一般采用纵向三、五、七座排列,逐级升高台基,两侧分别各有一排和两排厢房,有的置有前后小院。横向亦有一座三门,多至首排三座七门,外加围墙、花厅轿厅、后花园等构成。其建造材料考究,木雕、浮雕、灰塑、壁画、壁书和脊饰等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粤西地区的建筑史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湾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由峻峰李公祠、诚翁李公祠、锦村李公祠、拔亭李公祠、介村李公祠、绿村李公祠、学充李公祠、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等9座宗祠建筑和其昌栈大屋建筑组成。


峻峰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会沙头自然村,坐东南向西北,深三进,面宽6.25米,进深32.7米,建筑面积204平方米。石柱,虾公梁,红石大门插,大门上方写有峻峰李公祠五个大字。


砖瓦木结构,三进两边都有封火镬耳墙,佛山吴宝玉造的陶瓷花脊、硬山顶。此屋有8.5米高,比一般的祠堂高,一进与二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两间八音房,上层是观礼台。二进与三进之间有一方形亭子,亭子建造很精美,底部是高台,用白砂石铺砌而成。亭设计独特,四边各有四根石柱,把亭子高高擎起。四根石柱分别用正楷、隶书和彖书刻上对联。瓦脊用石湾彩色陶瓷装饰。有石雕、木刻花草、龙凤呈祥、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人物等。

诚翁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会东风自然村,建于清朝末期,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宽9.68米,总进深17.45米,建筑面积169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两边有封火山墙,祠堂内有两廊,里面有壁画、木雕、灰塑、石雕等,祠堂内的柱子上写有多副对联。


象翁李公祠,堂内悬挂'’崇德堂'’匾额,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69年)。面阔三间,进深三进,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龙船卷尾脊,祠堂内每进之间有廊,第一、二进为人字形封火山墙,第三进为镬耳封火山墙。


象翁李公祠,堂内悬挂'’崇德堂'’匾额,

棋波大屋,位于五星村委东风村,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大湾富商李景献次子子李祺波所建。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进深三进,建筑面积474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


大门前有明堂、围墙及门楼,屋内有两廊两天井,砖木结构。屋内外墙壁上的灰塑、壁画、诗词、墨宝,历经一二百年仍鲜艳夺目。


锦村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四二自然村,建于清末期,有多次重修,时间不详,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宽10.10米,总进深20.45米,建筑面积206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第一进里有木屏风,屏风的上面写有尚烔堂三个大字,中间有一天井和两廊,第二进存放着李氏历代祖先的“神主牌”。有木雕、泥塑、壁画、书法、石雕等装饰。


其昌栈大屋位于五星村委四村,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三进,建筑面积1141平方米。灰沙夯墙、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门楼与大屋门厅之间的院子两边各有厢房,厢房为一边镬耳山墙。


大屋内有天井,有厢房,两边各有巷道与厢房连接。

芳裕家塾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会东风自然村,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宽9.75米,总进深8.40米,建筑面积151平方米,砖瓦木结构,


大门开在右边,“五代枝开成世泽 七房葉发阵家声”。博古脊,硬山顶,两进间有两廊,虽经重修,但房屋内大多原有木雕、泥塑,石雕、壁画、书法等保存原貌。


洁翁李公祠,建于清代,历年多次重修。面阔三间,建筑面积64平方米,砖瓦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

绿村李公祠,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35年(1946年)。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建筑面积367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有门楼和院墙。祠堂内有精美的木雕、泥塑、壁画、书法、石雕。

介村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四二自然村,建于清末期,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宽9.85米,总进深20.30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第一进大门上方写有“介村李公祠”五个大字,中间有一天井和两廊,第二进存放着李氏历代祖先的“神主牌”。有木雕灰塑、门口前有一四方钱形石雕及一个水井等。

拔亭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委四二自然村。建于清末期,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宽10.13米,总进深20.45米,建筑面积207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第一进大门口上方写有锦村李公祠五个大字,有木屏风,屏风上方写有存仁堂三个大字,中间有一天井和两廊,第二进存放着李氏历代祖先的“神主牌”。此祠堂有木雕、灰塑、壁画、书法、石雕等装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大湾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3.湘山寺塔群与石刻


湘山寺位于全州县城西北隅湘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湘山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年),由高僧全真所创,初名净土院,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更名为“景德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赐名为湘山名刹。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赐名寺内安放全真和尚的七层宝塔为“妙明塔”,香火大盛。湘山寺建有玄武门、山门、大雄宝殿、真武阁、寿佛殿、布经楼、天台院、妙明塔等建筑,规模宏大,号称“楚南第一名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钦赐御笔“寿世慈荫”,制成匾额悬挂于湘山无量寿佛大殿,两年后摩刻于山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撤退时放火将寺院建筑烧毁,仅存妙明塔及碑刻、湘山石刻和放生池石雕群。


湘山寺石刻包括湘山摩崖石刻、妙明塔碑刻、放生池石雕群三部分。湘山摩崖石刻原有百余件,后因开山取石,今仅存摩崖石刻51通,碑刻30方,最早的一件石刻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的游寺记事碑,最晚的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镌刻的“胜利铭”。


放生池石雕群位于湘山寺南部山脚,占地面积约414平方米,池内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湘山寺住持雇名匠在天然基岩上择石依势雕镌而成二十二尊动物和一尊侧卧僧人组成的石雕群,分为“老僧护池”、“麒麟呈祥”、“仙鹤孵蛋”、“巨龙穿云”、“雄狮戏子”等群组,形态或嬉或寐,或伏或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为广西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


湘山石刻最有名的当属靖江王后人、清初大画家石涛的兰花石刻和康熙御笔“寿世慈荫”榜书。榜书字幅通长8.4米,高2.6米,单字径高1.7米,阔约1.1米,数里之外举目可瞻。妙明塔碑刻大多嵌于塔身内外墙面中,多为南宋时期的功德碑和记事碑。


妙明塔位于湘山寺后山脚下,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乾符三年(876年)建成,全真法师的遗骸移存于塔内。妙明塔原建筑只有五层,宋元丰三年至元祐七年(1080~1092年),改建为七层七檐八角攒尖顶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身通高27米、底直径6.6米,平面呈正八边形,边长为3.9米。塔层八面皆开窗,塔内设砖级盘旋而上,塔顶置覆钵相轮铁刹,刹顶置金瓶,并拽铁链八道,上系铜铃。塔门朝北,每层塔门外设木围廊,可沿塔身凭栏远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赐名“妙明塔”。塔内镶有“宋元佑(祐)七年正月十六日记当年砖塔正王兴蒋思旦捐资”及“淳熙元年捐钱修装”等碑文28通。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湘山寺塔群与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4.永宁州城城墙

永宁州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已经历537年的风风雨雨。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明隆庆五年(1571)升为直隶州,称“永宁”,永宁州古城由此而得名。


古城最先为土城,城墙周长约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喊“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


至万历三年,城墙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头垛637个,窝铺12个,兵马司4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

永宁州古城地处桂林至融安的险要地段,仅有一条古道从这里的大峡谷中通过。古城就建在古道的必经之处,两面有天然河流为护城河,四周数十公里都是高山大岭。其北面6公里处有绵亘十余公里的险要关隘——三台岭(旧称三厄岭)。永宁州古城就处在三台岭险隘下的古道上,它就像一个关隘,进可攻,退可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据《永福县志》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后,由韦朝威、覃万贤、韦银豹所率领的壮族农民起义队伍,曾攻占永宁州古城80余年,使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一度成为广西农民起义的中心。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南北城楼曾被大火烧毁,城墙多处崩塌,后修复。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附近爆发了覃老发抗清斗争,抗清队伍向永宁州进发,州城岌岌可危。清朝急派大部队增援,方保住古城。


民国三十八年,全国临近解放,国民党“广西反共救国军”第十三军下辖2个师,第七军一七二师共5000多人退入百寿,妄图盘据古城进行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和一四七师将百寿包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解放军劝敌军长周祖晃投降。万余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古城免遭炮火轰击,从而完整的保存下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永宁州城城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5.大芦村古建筑群


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佛子岭镇大芦村,距灵山县城32公里。始建于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1522年-1850年),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大芦村建筑群具有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九个古建筑院落的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功能合理。大芦村古建筑群镬耳楼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既可以作为研究古代营造法式的实物资料,还可以从中研究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民间艺术、风土习俗等。大芦村古建筑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留存完整的较大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


大芦村的历史要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大芦劳氏祖先从山东(墨劳山)迁徙至此,先后在这建立了留存至今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九个群落。大芦村古建筑群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芦村古建筑群已有400余年。


镬耳楼是功能齐全、规则严谨的典型深宅大院。镬耳楼祖屋、三达堂这两个两位一体的群落,在圈地规划建筑的同时,就按不同的场所,在房屋前后、池塘边,分别栽种寓意“文章显世,红顶当头”的狴木树、樟树和荔枝树,营造一个吸纳山水淑气、优生养息的环境,显示出高超的建设规划水平。由于这块阳宅风水宝地叫“眠牛地”,“牛头”就在樟树外,为避免“顶牛”,因此三达堂的外围墙比镬耳楼祖屋突出了60厘米。


两建筑群的大门朝东侧开,一方面表示毋忘前朝恩典,另一方面也与风水向置有关。此外,当时什么身份的人住哪种房屋,从哪个门口进出,走哪条路,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中可以领略到封建时期的宗法理念及古代岭南民宅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

大芦村劳氏祖屋镬耳楼占地面积4460 平方米,座北向南,前门朝东侧开。以现代建筑的标准,镬耳楼并不是“楼”,它是单层式建筑,整体平面呈“国”字形。正屋或辅屋两边相隔甬道侧向的房间是作仓储的廊屋,背后隔着地院又都有一排仆人、婢女居住的廊屋。主、辅屋的后廊屋与后围墙间,建设花园式私厅的斗底屋,作为一家之长的日常起居场所。


三达堂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八年建造。


三达堂大门高悬“贡元”匾,首座挂“拔元匾”。


大芦村劳氏古宅群,无论是建筑规模、内部结构、局部装饰,抑或是保留下来的文物,均以东园别墅为最。东园别墅由大陆村劳氏第八代孙劳自荣建于榕树塘东侧,围墙内由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构成的三四布局,讲究对称,建筑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置半月形池塘的大庄园。晚清时期甚至有人叫它东园村,现在人们多简称东园。

为避激越祖屋镬耳楼之嫌,其外门楼简朴无华,即使在劳自荣之子劳统宇以国子监主簿例授知府后,也只在低矮的的前门楼屋脊上安放一尊小蹲狮。但是内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前门楼两侧围墙翼张对接东、西外廊屋,与正屋间隔一个大可以纵缰驰马的大地院:三个主体建筑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同样也是由内廊屋分隔并列;新四座主屋后建设的斗底屋为二层楼房,额匾“望远楼”的确是居高临下,村中景致尽收眼底。


东园的整体平面极像一个异体的“回”字,那三幢正屋与内廊屋间的甬道,一概需要经过各自的第一进“到朝”的檐廊方可转进,跟各进侧门构成纵横交错,内回环、外封闭的形式,犹如迷宫,即使是本村人出入,往往也是不得复寻向路。其局部的设置,莫说三东正屋的屋脊、架梁的式样及其工艺处处标新立异,单是对应各进的檐廊、耳房的外观和构造也决不雷同。老四座、新四座“到朝”的过厅内设屏风式中门;老四座官厅,不但装饰豪华,厅柱间还用曲屏遮挡以强化清谧的氛围。而这两进之间的檐廊,则分别以陶通花为墙,造成玲珑的小厅。


大芦村劳氏长房玄孙兄弟俩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所建的群落称“双庆堂”;双庆堂建筑占地面积2862 平方米,壁连平列,二三布局,大门也是东侧开。“到朝”南面的廊屋里有一张道光年间制造的“百鸟归巢”大木床,它左右两侧的床屏为浮雕,后屏为通雕,四只床脚则雕刻成虎爪状。

双庆堂交通成网状,四通八达、交错相通。因为房高道窄,光线阴暗,甬道似通非通,气氛俨然,尤像迷宫。甬道还兼有排水的功能,靠近屋檐设有约50厘米的台阶,通常人、狗均走于其上,即使雨天不带伞也能畅通。屋脊、挑手、卷棚、斗底及官厅门上的花格窗都有十分考究的装饰花纹。斗底屋的小四合院,以前称为“花厅”。顾名思义,当时的装饰布置应该是富丽堂皇的。清朝建的双庆堂与明朝建的镬耳楼比较,它更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更适合于人居。考虑到通风对流,建筑层高最高达9米,长子宅两边的厢房中的四间,甚至有突出屋顶的天窗,这种通风原理在今天的工业建筑中还有用到。二进左右两边的甬道虽还设有遮挡屏,但已基本上同宽。紧靠着双庆堂的东边有一幢民国时期建的小洋楼,隐藏在中式建筑中。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大芦村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6.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瑶族风雨桥的功能与侗族风雨桥类似,瑶族群众又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除木桥外,大多是在石拱桥上加盖桥廊、桥亭和在桥头的桥台上建阁楼,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檐或三层檐,有的四层檐,通高在9米~10米间。风雨桥不仅是路人避雨之处,也是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约会场所。广西瑶族风雨桥主要集中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县保存至今的古代瑶族风雨桥有18座。


朝阳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里的小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一座木梁桥,由石拱、桥廊、桥亭组成,石拱上再用横梁分为三跨,跨间架楞木铺桥板。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直径20厘米~22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6.26米、宽3.9米。桥拱跨度为1.9米,桥面至河床高约3.26米,桥亭高约5.85米。朝阳桥占地面积67.8平方米,建筑面积67.8平方米。


东辕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白面寨村,坐落于白面寨村田野间,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座石梁桥,桥面为青砖地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5.4米、宽5.44米。东辕风雨桥占地面积81.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


新桥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中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为杉木制作(直径14厘米~16厘米),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桥头两端建马头墙。桥总长8.86米、宽4.47米。桥跨2.26米,桥面至河床高约0.75米,桥高约3.52米。新桥占地面积47.3平方米,建筑面积47.3平方米。


福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直径30厘米~35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桥跨8.50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9米,桥亭高约5.19米。福寿桥占地面积84.93平方米,建筑面积84.93平方米。

高桥风雨桥位于麦岭镇高桥村与村相距30米的麦岭河支流上。坐东向西。该桥利用河西岸的高耸岩石作桥基,桥基高6米,桥长16.6米,宽4米。皆用大木为梁横架而过。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全桥砖木结构,分桥和亭两部分。桥由五层大木梁24根纵横叠架。大梁木长11.3米,径42厘米。梁上盖板为桥。亭建于桥上,采用24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形成三层檐,顶中两层为歇山,两头接砖砌挡封墙形成悬山与歇山组合,两头封墙设中道门,呈卷顶式,进深为一间,面阔为5间,桥亭通高5米,宽为4米。

黄侯泉风雨桥位于麦岭镇黄侯泉村,横跨于黄侯泉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一座石梁桥,两岸桥台使用料石砌筑。由石梁、桥廊、桥亭、马头山墙组成,全长9.70米、宽3.18米。桥亭为小青瓦歇山屋顶,通高5.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石梁,跨度1.81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85米。黄侯泉风雨桥占地面积39.2平方米,建筑面积39.2平方米。粗大(直径22厘米~60厘米),共设三层,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总长16.5米、宽3.98米。桥跨9.02米,桥面至河床高约6.17米,桥亭高约5.98米。高桥占地面积69.1平方米,建筑面积69.1平方米。

龙归风雨桥位于富川县朝东镇龙归村,横跨于龙归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座木梁桥,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木梁粗大(直径24厘米~30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4.3米、宽5.62米。风雨桥共分2跨,总跨度为7.91米,桥面至河床高约2.45米,桥亭高约6.32米。龙归风雨桥占地面积89.7平方米,建筑面积89.7平方米。

鸬鹚塘澜通风雨桥位于富川县城麦岭镇宝剑村,横跨于宝剑村乡道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一座石梁桥,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共设4跨,总跨度为9.59米,石梁厚度为160毫米,石梁面层为桥地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问、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风雨桥两端均设有拴马石。桥总长27.15米、宽4.31米。桥面至河床高约2.36米,桥亭高约6.19米。鸬鹚塘澜通风雨桥占地面积65.1平方米,建筑面积65.1平方米。


迴龙风雨桥位于城北镇石曹母村,横跨于石曹母村旁的山间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使用料石砌筑,共设2跨,木梁粗大(直径22厘米~26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设三层檐,顶层屋面下部做杉木板条卷棚,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0.36米、宽4.70米。桥东、西跨分别为4.68米、5.54米,桥面至河床高约2.51米,桥亭高约7.98米。迥龙风雨桥占地面积95.7平方米,建筑面积95.7平方米。


阳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两源村,横跨于两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一座木梁桥,两端桥台使用毛石砌筑,木梁粗大(直径22厘米~24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总长9.93米、宽3.38米。桥跨为3.9米,桥亭高约4.78米。阳寿风雨桥占地面积为38.1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14平方米。


兴隆风雨桥位于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横跨于岔山村里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一座木梁桥,两端桥台使用料石砌筑,木梁粗大(直径22厘米~24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八间、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亭设两层,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2.34米、宽6.20米。桥跨为6.36米,桥亭高约7.15米。龙归风雨桥占地面积为131.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5.09平方米。


永济福风雨桥位于富川县城北镇巍丰大村,横跨于巍丰大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一座石梁桥,地面及两岸桥台均使用料石砌筑,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上架设进深三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梁架上的坐兽栩栩如生。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2.26米、宽4.60米。桥跨为2.32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09米,桥亭高约7.07米。永济福风雨桥占地面积59.79平方米,建筑面积59.79平方米。


廻澜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横跨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一座石拱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全长37.54米,其中桥廊长30.43米、宽4.64米,占地面积1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90.5平方米。


硬山顶,通高5.60米,中部设一桥亭,歇山屋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三拱石桥,每拱跨度6.22米。东北面桥头为一方形砖木结构楼阁,高二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1.08米,设东西门出入,楼阁砖墙上有多幅人物花鸟壁画,屋面四角飞檐高翘,脊饰泥硕工艺精湛,现基本保留原貌,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此外,桥上立有12块与修桥有关的石碑,其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廷枢所书《重建廻澜石亭桥》,为研究瑶族地区风雨桥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7.伏波庙

伏波庙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乱安民、疏河通航、造福一方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整个建筑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是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部分组成,以祭坛为中心形成封闭的庭院,庙门两侧有钟鼓楼,对称的钟楼、鼓明显受佛教影响而建,为中国本土祠堂,一般不使用大钟和鼓,自然也不能在庙旁建钟楼和鼓楼,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各地陆续出现了钟楼或鼓楼之类的建筑,但非常正统的佛教词庙建筑,而且在大门外同时建造对称的钟楼和鼓楼的并不多见。


伏波庙的神像是马援的家族组合,伏波将军和他的妻子葛氏的女儿,还有他们的儿子大相公,这种一家之人受到神一般的崇拜的现象,也可以说是横县伏波庙的一个特征,葛氏娘娘的职责是作为送子娘娘供奉,作为继代的象征,马援之子大相公也是祭祀的对象,作为财神被祭祀在“少侯祠”里,据当地人说,马援是新息侯,其子自然是少侯,作为马援共的三子从军,长子马廖被任为羽林左监虎贲重郎将,封为顺阳侯,次子马防被任为中郎将,封为颖阳侯,三子马光被任为越骑教尉,封许阳侯,但是不知道少侯祠的神像是哪个儿子。


大殿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伏波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8.和里三王宫

三王宫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座南朝北,青鹅岭巍巍峨峨,雄据宫前。门前人和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横卧溪上。庙因桥而居地利,桥因庙而占人和。三王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三王庙,原建在浔榕两江交汇处老堡对门的石门边,明朝隆庆六年(1572),怀远各族人民抗暴斗争杀死知县马希武,明王朝派兵镇压杀害大批起义者,于是这一带群众为了逃难而人走家迁,三王庙也随之迁到今和里村。

三王宫整体布局和神宫为古代汉族宫庭式建筑,但戏台、偏舍等又采用侗族穿斗构造干栏式,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汉侗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建筑物。人和桥,桥基采用石拱式,而桥体为侗族传统穿斗构造干栏式空间结构,包含了侗族塔阁式鼓楼歇山式、攒尖式两种建筑风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和里三王宫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9.惠爱桥

惠爱桥原名金肃门桥,俗称旧桥,位于广西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惠爱桥的桥梁结构和设计独具匠心,在广西属首创,在全国也属罕。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


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木料是来自印尼产的坤甸木,质坚而耐腐。惠爱桥在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


惠爱桥跨度为26米,净跨度为18.4米,桥面宽2.75米,桥掩体高5.64米,桥顶覆盖瓦面,以防雨水从杆件的上端渗入。整座桥的结构和设计实在巧夺天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惠爱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90.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

西林岑氏土司建筑位于西林县那劳乡,为明弘治年间(1448-1505年)上林长官司土司岑密始建,经其后人于清代在土司基础上维修、扩建后形成现今规模,是一组由宫保府、荣禄第、南阳书院、岑氏宗祠、将军庙、增寿亭、思子楼、孝子孝女坊、南北闸门等组成的古建筑群。


在西林县城东约50公里的那劳乡那劳村那劳屯一个平静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组古建筑群,这就是岑氏家族建筑群。岑氏家族建筑群其实是一座土司府第,游览建筑群最好先去看看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土司府。


光绪九年兵犯大清国南疆,岑琉英率领滇军出关抗法,与黑旗军配合,大败法军于宣光、临恌等地。因其围困法军于宣光,迫使法军从东线战场抽调精锐增援,为后来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中法停战后,岑琉英参加中越边境划界工作,收回乾隆年间越方隐占的数百里之地。岑琉英戍边保疆深受朝廷的器重,受清皇朝封为太子太保,赏穿黄马褂加兵部尚书衔,皇帝降旨赐建宫保府。


增寿亭史传岑毓英二弟育有3子,皆夭折。岑氏族人自感短命,需还愿消灾,故建此亭陈放棺木,供奉香火,祈求神灵护佑。


岑氏祠堂


思子搂为岑毓英四弟岑毓琦为思念不幸夭折的儿子岑景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


荣禄第


南阳书院

岑氏故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徽州文化第一村!篁墩这两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篁墩,"程朱阙里".黄山城市的东大门,曾经辉煌无比的"徽州文化第一村",这两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A.幸运篁墩 暖阳.古桥.老人.12月21日下午,屯溪区屯光镇 ...

  • 美丽乡村文化骆家: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旗袍秀水乳交融,相映成趣,你去了吗?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宁远有一个古村,它叫上宜骆家.人民公社时期它属上宜公社,后来又叫上宜乡,再后来撤区并乡建镇,则称冷水镇.骆家文化底蕴深厚,在县一中读书时,就有四五个同学姓骆,都是上宜骆家的. 上宜骆 ...

  • 让莆田的历史“活”起来!

    近日 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布 关于公布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春和景明 一起跟着记者 到这里寻宝去 ↓↓ 下横山五府桥 地址: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村南至自然村 又名"五官店 ...

  • 走进吉安红色古村,探寻几代人的记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虽然这个景点已经因为某些原因暂时关闭,但是,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回味一下,渼陂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集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和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 ...

  • 坪坦风雨桥1:高步侗寨、永福桥、廻福桥

    坪坦风雨桥: 分布在黄土乡.坪坦乡.陇城镇境内的坪坦河面上.坪坦河由南而北流经23个侗寨,全程27公里,自古为侗民族聚居地.在8.2公里长的河段上,先后有9座造型各异,形态万千的风雨桥横卧其上,侗民将 ...

  • 上海旅游界人士来三阳镇考察

    作者 洪小尘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以关注我们哦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一 上海旅游界人士抵达三阳镇政府 2019年元月17日上午9点,洪学堂和我前往三阳镇政府去 ...

  • 杭州最美48个古村落,一文收藏山水间所有美好秘境

    杭州的美,不只有西湖. 在周边的山水间,分布着无数美好古村落. 一起来寻觅踏足. 桐庐:9处古村落1 深澳村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深澳古村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有着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历史和文 ...

  • 【长乐古建】古村格局与历史风貌

    古村格局与历史风貌 长乐村村落结构由一条横向古驿道.三条纵向街道和成枝杈状分布的巷道组成.同中国传统村落布局格式有其独特之处,所有的民居和公共建筑的大门一概朝北开.其缘由是深受易经风水理念影响,彰显长 ...

  • 原始古朴的逢简水乡

    说起水乡,大家就会想到江南六大水乡:周庄.乌镇.西塘.同里.南浔.甪直,他们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至于同样水网地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却没有一个比较知名的水乡. 其实,珠三角有不少保存较好.富有岭南特 ...

  • 合济桥、打素风雨桥

    国庆节平塘东南游 贵州游侠 三.合济桥.打素风雨桥.更工石拱桥.神仙坡 驱车向四寨方向行驶,来到了满尧村的合济桥,此桥现在是公路桥,建于清咸丰9年(1859年),为村民陆登高等集资修建的,为单孔石拱桥 ...

  • 我国首次发现榫卯结构石梁风雨桥,就在湖南江永

    红网时刻8月2日讯(通讯员 任泽旺)日前,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研究>团队在湖南江永县开展潇贺古道田野调查中,首次发现了一座石枋木榫卯结构石梁风雨 ...

  • [衢州记忆·古建筑]志棠营造谁人解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12-01 11:19 余怀根/文立早/摄 古人云,历史文化村落,要有经典的堪舆布局,有合理的聚落结构,有巧妙的排水系统,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如此等等,才有今天的 ...

  • 云浮历史文化建筑资料

    一. 云浮大湾古建筑群,原来这里藏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大湾古建筑群位于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内,始建于明.清时期,具有浓郁的粤西地方特色! 特色之处--融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四种艺术因素为一体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