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古迹过往 安顺文庙镂空雕龙柱雕成年代之我见 2021年第2期(总599期)
安顺文庙镂空雕龙柱雕成年代之我见
吴忠兴
安顺文庙大成殿前的镂空雕云龙石柱可谓今古奇观,闻名遐迩,然而,究竟雕成于何时,一直是一个谜。地方志书没有详细记载,雕刻者也未落款识,耄耋长者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明洪武年间文庙始时的遗物,也有说是清代文庙重建时雕成的,而有清一代,文庙就经历过几次建毁。究竟是那一年雕成的呢。
安顺文庙大成殿前透雕龙柱
描述文庙的史料太过简略,是让人难以确定龙柱雕成年代的主要原因。对于文庙历代的建毁情况,《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贵州图经新志》《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等史料多为笼统的描述,不要说具体到龙柱的雕成年代,就是当时建筑的概貌也不能得其一二。同时,由于古代建筑的毁建,都会对前期建筑有所继承:或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或对原有材料加以利用,每一座历史建筑常常汇聚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几经修缮的文庙的镂空雕云龙石柱的雕成年代,成为谜团也不足为怪。
那么,文庙镂空雕云龙石柱究竟雕成于何时呢?
我们一直力图解开文庙龙柱雕成时间之谜。
查阅手边与安顺文庙有关的地方史料,可以看到,对文庙镂空雕云龙石柱有直接描述的仅有撰成于民国二十年代末的《续修安顺府志》第二十卷杂志“十四龙柱石工”,其中说道“安顺府学宫以石工擅名,殿前龙柱工艺尤为突出,惜作者未留名,但传曰‘苏石匠’。学宫落成,张壮悫提督以督署御书坊两狮太小,欲易之。苏仰体其意,精心刻成,磊砢雄峻,威镇一方。继又刻一对于将军第宅外,以后继无人,已移归江西会馆。”
安顺文庙大成殿前的一对透雕龙柱
描述未提及龙柱的雕刻年代,有限的信息是:文庙龙柱雕成时就很有名;石工不仅仅雕刻了文庙的一对镂空云龙石柱,同时还雕刻了另外两对石狮;两对石狮的雕刻与一位叫张壮悫的提督有关。
既然《续修安顺府志》这样言之凿凿,此事自然不可能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况且提督已称得上封疆大吏,志书对他们的记载应是有根有据,不敢杜撰。为此,张壮悫提督贵州进驻安顺的时间,就成了查找文庙龙柱雕成年代的主要线索。
那么张壮悫提督贵州进驻安顺的情况怎样呢?
清咸丰《安顺府志》武职官谱记载了贵州提督46人,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贰武官记载了贵州提督23人,共计记载贵州提督69人。其中张姓提督6人,分别是:张勇(不知任职年代),张文焕(康熙五十二年任),张和(乾隆四十一年任),张国相(道光十九年任),张亮基(同治二年任),张文德(同治六年任)。可以看出,6名张姓提督中没有张壮悫此人。
提督不是小官,有清一代,提督为从一品,即是说一品大员怎么会没有这个名字呢?是不是古人为了张扬龙柱而附会了这个故事呢?张壮悫的信息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
安顺文庙 卢维 摄
某日翻阅清咸丰《安顺府志》,“壮悫”之名跃然眼前。卷三十三《职官志》六《武名宦传·张国相传》说:“公姓张,讳国相,字廷佐。云南永昌府龙陵厅人,少孤,事母至孝,年十四入营。因战功卓著,道光十八年奉旨补授福建陆路提督,随即改调贵州提督,至黔两任,于二十五年以伤疾辞休,请旨入籍贵州。蒙恩予告,准其入籍贵州,并赏食全俸,以养余年。辞休后,居安顺四载。谢世时,年七十有五。事闻,蒙圣恩轸念老臣,赐谥‘壮悫’,予祭葬。”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张国相提督因战功显赫,死后获誉皇帝赐谥“壮悫”,“壮悫”即是张国相的谥号。传中还就张国相提督贵州的时间、任期,辞休后改云南籍入贵州籍,并居住安顺等作了记载。
张国相传的撰写者张祥河“以粮储使与张国相同寅,继与糟务,朝夕相亲。”史料很可信。同时,张国相提督驻安顺是符合历史背景的,因为贵州提督自康熙六年移驻安顺到大清朝结束未再改驻它处。
那么,安顺文庙大成殿在张国相提督贵州时是否进行过修缮呢?如果没有进行过修缮,这一记载也是不能成立。
安顺文庙镂空雕龙柱
《安顺府志》营建志“学校”对这时期的文庙作了这样的描述:“道光十七年,署知府宋庆常、教授黄淳、训导彭拔才建议增修,乡宦宋劭榖倡捐,暨合郡绅耆杨春发等买地广基。十八年,知府经武济兴工改修崇圣祠、两厢、大成殿。二十年,知府张锳修成。”
史料告诉我们,该次改建历经三任知府,历时四年,道光十七年开始筹划、十八年兴工建设、二十年建成,并确切说到大成殿在改建之列。
从道光十九年张国相提督贵州驻安顺,与安顺府学道光间的建设史料来看,文庙进入施工后的第二年即道光十九年张国相就到了安顺,其应亲眼目睹了文庙的建设及龙柱的雕刻过程。在他看到文庙龙柱的精湛后,于是产生了“督署御书坊两狮太小,欲易之。”的念想,也就有了苏石工“仰体其意,精心刻成”,以及再“刻一对于将军第宅外”的后续工程。也正是这一后续工程与府志记载文庙改建情况的相互印证,形成了确定龙柱雕成年代的关键一环。
再从时间跨度来看龙柱雕刻故事的可信度。道光十八年(1839年)文庙开工改建,民国二十年代未(1937年前后)《续修安顺府志》撰成,时间相距约90年。如果20岁的人参与文庙的这次改建,那么50年后(即1890前后),70岁的他们将亲身经历文庙改建的故事讲给20岁的人听,这是完全可能的,而再过50年(1940年前后)这些亲耳聆听过这段故事的年近古稀的人有可能参与府志的编撰,或成为撰写这段故事者采访的主要对象。这些人应目睹了将军第宅外石狮“以后继无人,已移归江西会馆”的历史。应该说信息是准确的。
文庙龙柱 李永忠 摄
再从龙柱的雕刻风格上看龙柱的形成年代,石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技法演变基本概括为从简到繁,由写意到写实,由抽象到具象,由威武到憨态。这一变化在清代显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清后期其繁缛、柔弱、纤细已近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从文庙龙的表现形式上看,特别是龙头的表现,已完全没有了清初乃至于明代龙头的狰狞与霸气,虽然动态十足,但其更多显示的妩媚。我们将之与现存的清代各类官窑瓷器上表现的龙的形态对比,可以看出与之风格几近。
综合分析,安顺文庙镂空雕石龙柱就是道光间文庙大规模建设时的产物,具体年代是:除去道光十七年的改建筹备时间,十八年的选材、采石、运输、树立、成坯、打磨等工作流程,最后雕成的具体年代应在道光十九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年(1841年)间,悬殊不会超过1年。即文庙云龙石柱距今应在173年左右。
按《续修安顺府志》所载,与文庙龙柱同等技法雕成的还有两对石狮,但早已没有了踪迹,不知是否还存于世;如果能找到,其“磊砢雄峻,威镇一方”的艺术手法,也必将成为国保级的文物。
· 作者简介
吴忠兴:就职于安顺市文物局,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参与或承担过安顺文庙、武庙、圆通寺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设计工作,多篇有关地方文物价值研究的文章发表于省文化遗产杂志和地方报刊书籍,特别是对安顺文庙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研究的有关文章对文庙的向外宣传推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1年1月
值班编辑:洪惊涛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