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费,给行业带不来至暗时刻,还是请理性的对待吧

几天以来,西安奔驰车漏油索赔事件闹得愈演愈烈,进而引发出经销商收取金融服务费是否合理一事。认真浏览了一下最近各种公众号的文章,大多是对于经销商收取金融服务费采取口伐笔诛的姿态,不想再去重复事件的由来和进展,只是想就汽车金融服务一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想请众多写手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对汽车金融行业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起码不失应有的公平和公正。

如果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合理,就要先知道其产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演化。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对待和冷静的分析,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从心里讨厌什么“天下苦汽车金融服务费久矣”这样的标题党文章,存在及有其合理之处,我们不该去讨论金融服务费存在是否合理,谈论的应该是如何建立一套收费的标准,让客户明白消费,让车商安心挣钱。双方各取所得。

所以,一时心动,写下了写篇类似于科普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大家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并能够客观的发表意见,推动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

一、该来的就会来,金融服务费的产生

想要了解金融服务费的产生背景,就要从汽车金融服务业务说起。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第一次兴起源于200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得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购车需求。而当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汽车金融公司和各大融资租赁平台。可以说是商业银行一手支撑起了这篇广阔的需求。

笔者也这是在这个时候投身入汽车金融行业,毫不忌讳的说,也是汽车金融给这个行业带来第一桶金的受益人之一。所以对金融服务费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重新认识汽车金融业务,并能依据其发展的过程客观的评价汽车金融服务费。

在2000年,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主体为商业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在开始操作的时候非常规范,经销商要有品牌代理销售资质,要有自己的4S店,还要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要为贷款购车客户向金融机构提供连带担保责任。

当时的市场是纯粹的卖方市场,品牌也很简单,可以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奔驰、宝马、奥迪为主的进口豪华车品牌为第一阵线,以桑塔纳、捷达和富康为主的合资品牌车辆为第二阵线,以夏利、福莱尔、北斗星为主的低端品牌为第三阵线。每条阵线的购车需求在这一年都被激发出来。而当时连一台最基本的捷达春天都要12万多元的年代,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就自然而言的会被激发出来。

最开始的金融产品就是银行的标准产品,规定首付比例,规定贷款期限,规定购车人资格,没有什么特殊的产品。由于经销商要承担担保责任,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又对销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所以对于汽车金融业务是非常重视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汽贸公司开始有了消费信贷部的设置。有了部门的设置就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有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就会有相应的成本,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金融服务费。

可以客观的说,当时的银行并不具备直客的能力,对于汽车金融行业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更多的是依靠经销商来开展业务,而绝大多数的客户对于银行按揭购车更是毫无概念,只是知道贷款买车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购车梦。双方都有需求,但是中间隔了一条河,那么经销商也就自然而然的承担了桥梁的作用。

当时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家访员。不但要向客户解释贷款的各项条件,帮助客户准备贷款材料,电核,针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家访,合同面签,合同填写,向银行提报,解释、沟通,整体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那么金融服务费的收取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记得当时也没有这么复杂,客户关注的点就是快速的、顺利的提到自己的爱车,至于车价、金融成本,都不是最重要的取决条件。而当时经销商也明确的告知客户,金融服务费就是我们收取的。但是当时的名字并不是今天的金融服务费,一般都叫做担保费或者手续费。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价值,给客户带来了便捷。

二、所谓乱象,绝对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从不否认,汽车金融乱收费,服务水平与收费水平不匹配的情况目前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经销商都描述成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样子。本文的第二部分,就来和大家剖析一下这种所谓的“乱象”产生的原因。

市场的火爆,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竞争者,在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后,想要生存就要创新,而当时的创新目前回过头来看,还是偏负面的。

首先看客户的需求,看着身边的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爱车,使得原来不具备购车资格的客户开始蠢蠢欲动,首付可不可以再低一些,手续可不可以再简化一些,相同的首付,我能不能开一辆更好的车。真只有一些做生意的客户,竟然会问,我能不能通过车贷,用很低的成本把流动资金贷出来。

再来看看同期监管机构和银行的表现。汽车金融业务的出现大幅度的促进了汽车市场的发展,这是好事,但是相关法规,相关操作流程,并没随着市场化的高速发展而得到完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到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很多方面的操作仍没有国家层面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否则,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奔驰门事件。

国家规范不严,操作业务的银行又从中看到了实惠,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于是就把业务的大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经销商们。当时的业务条件如今看起来有些好笑,车辆不需要抵押,原件不需要留存在银行,合同内容的填写也是由经销商负责。

商人本身就是逐利,下游客户有市场需求,,上游资金方无条件信任,那么还等什么?开始疯狂吧。于是我们看到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所谓的创新“大捆、小捆、零首付,实在不行用车融。”大捆、小捆的产品满足的是首付不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将车价、保险、购置税、手续费、装潢全部打包,零首付产品满足的是资金不足的客户需求,或者就是纯骗子的需求。一般来说是通过套用客户所购车辆更高价格的车辆手续,从银行将首付款融出来的模式。而车融,就是纯粹的骗局了,车的手续全部是假的,通过车辆贷款套取资金,变成便宜的流动资金贷款。记得当年的车融产品最高可以收到融资额21%的服务费用。

看到了吧,市场本身解决的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市场本身不回去分辨道德层面的问题。有需求就一定会有满足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的用自由的市场去开展所有的经济,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大的秩序中,各显所能,优胜劣汰。同时设置道德的约束标准。

站在这个角度,一些客户的需求是非标准的,那么经销商就要用非标准的产品予以满足,那么服务费用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就买卖双方而言,这是不合法但合理的。有意的事情也在这里,就是大家根本找不到说法的地方,或者说根本就缺乏足够的法律条文规范。

三、难说爱你的履约险

正是由于当年的惨痛教训,使得我本人至今都会对履约险心存芥蒂,如果一家机构说我们有保险公司的履约险,在风控上是可以适当放松的。或者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给了履约险,我只能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2003和2004年那一场至暗时刻。

话回当年,保险公司看着银行、经销商闭着眼睛挣大钱,觉得市场风险也还可控,于是推出了我至今仍认为对于市场乱象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履约险。本来经销商要承担担保责任,做起业务来还会相对谨慎。但是突然发现,有保险公司来兜底,我们害怕什么?于是一切风控手段都成了摆设,所有虚假的创新都有了缓释的出口,那就来吧,还等什么?来晚了就赶不上这一波了。至于最终的结果,我就不再次详细描述了,结果解释导致汽车金融业务进入了至暗的时刻。当然,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两面,正是在这个调整里,汽车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为汽车金融的二次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重新定义服务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2015年起,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崛起,标志着汽车金融业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客户对于金融业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行业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可以负责任地说,文章前半部分提出的经销商这座桥到底该连接什么?到底该提供如何的服务?服务价值几许已经到了该重新定义的时刻。如果我们不能主动改变,就无法体现我们的价值,那么收费必然就会成为与客户之间不可协调的一对矛盾。

那么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就试着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1、作为国家相关机构,应该着手制定金融服务的相关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让大家有法可依。

2、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经销商们应该正视金融服务费的收取,明码标价,规范服务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始终同意用市场无形的手去调节供需之间的矛盾。服务费的收取无可厚非,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了担保,那就该适当收取担保费用,如果我们为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那么也就该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但是其中的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消费的明明白白。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重新定义我们的服务价值,并给它们最合理的定价。

3、作为广大消费者,消费观念确实也应该改变了,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实物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而忽视服务的价值。一项优秀的服务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本身就会有其成本,那么自然就该有其收益,如果我们获得了满意的服务,那么就开开心心的付出该有的成本。这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

最后忽悠一下,不能因为仅仅的个案,就去全盘否定一项市场存在产品的价值,而是应该在了解全部因果和发展过程后,作出理性的调整,否则市场那只手就又会出来了。我们做的不是裁判,不是简单的去确定对与错,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去寻求供需双方的平衡。单独的走向哪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