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须拔发苦命题
语文教师应修炼两大神功,一曰“教研功”。一曰“考研功”。
“教研功”,应重在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情。
研《课标》,可使语文教学更科学;
研教材,可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研学情,可使语文教学更亲民。
功力高深者,行走语文课堂,胜似闲庭信步;功力低微者,行走语文课堂,可谓步履维艰。
然,“教研功”功力高深的语文教师,就能笑傲语文,蔑视群雄乎?
非也!非也!
且不闻“考!考!考!老师之法宝。”“分!分!分!学生之命根”这一教坊俗语乎?
考试是对学习的检验。分数是学效的证明。
学校好不好,老师好不好,学生好不好,坊间只认一点:分高不高。
分高,那就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一切皆好,风景这边独好!
分低,那就学校低,老师低,学生低,一切皆低,被人踩得如泥!
所以,语文老师要想使自己的语文生活风光旖旎,就得好好研究研究考试题。
所以,修炼“考研功”,才能在语文江湖里,拔寨摧城,八面来风。
在语文功法里,“考研功”类似乾坤大挪移的最后一层,只有修炼到此层,才能像张无忌一样,无往而不胜。
“教研功”是基础,是铺垫,是“考研功”的初级阶段。语文教师只有修炼到教考合一,才能修炼成佛,成为语文至尊,无人敢与之争锋。
……
戏谑至此,书归正传。以上谐言,乃因近日研究考试命题,知其苦,牢骚之言也。
2021,半载已过,深入脑髓的记忆,就是对几套试卷的命制。往昔,吾也曾零星命制过一些试卷,皆不用心。
今年,某月,某日,有机缘命一些试题,或出书,或考试,虽难登中高考命题大雅之堂,但也不可草率行之。
又去岁往省院学习,悟得命题于语文教学之重,归来后,潜思,细研,愈增其趣。
受命之后,携《课标》在手,置教材在前,细读文本,分析内容,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出题点。
且这些出题点,要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且要原创,不与其它试卷雷同。余之能不足,学尚浅,字斟句酌间,甚是辛苦。
凝神细思间,不觉捻须;搜肠刮肚时,不觉拔发。一日揽镜自顾,竟见须渐少,发渐疏,不禁悲叹,苦也!
然,有苦也有乐。题成后,展卷观之,颇有喜乐处。敝帚自珍,每每于夜深人静处,拿出,暗自欣赏一番。
今有闲情,率性而为,公几则于方家面前,请哂之,哂之——
第一则:九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试题
小明是个诗歌迷,学习之余,大量地背诵古诗词。在学习《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时,发现作者在阐述驱遣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时,引用了一句古诗,并且,以这首诗为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一下工作。
1.小明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出自 (朝代)诗人王维的 (诗名),作者王维有 之称,北宋 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中, , 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王维出塞时惆怅、抑郁的心情,小明也很喜欢。(6分)
2.小明知道,这首诗时一首边塞诗。而在唐诗中,边塞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那么,以下四首边塞诗,诗句和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岑参
D.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
3.小明在阅读中发现,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那你知道“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运用了哪种修辞吗?( A )(2分)
A. 反问 B.拟人 C.比喻 D.设问
4..在《红楼梦》一书中, 也曾对这两句做过一番赏析,而《红楼梦》和 、 、 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4分)
第三则:九上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试题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1分)
有一种情感肆意奔涌,有一种悼念代代相传。是谁?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让人民永远铭记;是谁?在离开人世时,能够让人民痛哭流涕。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成了流淌泪水的河。依依不舍,难以告别。望着周总理的灵车,人民忆起了周总理把自己的身与心,融入群众中的那一幕幕生活场景①田间的土地里,他和农民一起收割,那沉甸甸的谷suì( ),闪着他辛勤的汗滴;茂密的森林中,他和伐木工人一起唠嗑,那红红的gōu火( )里,浮现着他亲切的笑容;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他和战士们一起行走,在澎湃的海浪中,他为战士披上厚厚的大衣……怎能忘啊!怎能忘!我们的好总理,永远生活在人民的心里。
(1)请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谷suì( ) gōu火(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分)
肆意( ) 痛哭流涕 ( )
(3)请为文中的序号①处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3分)
A. , B. : C.、 D. ;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由《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转化而来的,请写出《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原句。(2分)
, 。
(5)周总理为了中国,为了人民,劳心劳力,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用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语句评价,可谓是: 、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