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议员证章与清末宪政

一则有关咨议局议员证章的报道

2012年9月20日,《长江日报》报道了一则湖北咨议局议员证章现世的消息, 消息写道:“在武汉民间收藏家万学工文物藏品托管仪式上,其中一枚湖北咨议局议员证章引起文博专家广泛关注,他们认为,该证章是目前我市征集到的首枚湖北咨议局议员证章,极其珍贵,价值不菲。”

万学工的这枚证章为银质,上有清楚的“湖北咨议局”、“议员”字样及二龙戏珠图案和花纹,背面有“武昌日新银楼”字样。

该枚证章是湖北咨议局历史沿革的见证。据史料记载,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宣称在北京设资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咨询、议事机构。1909年,为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步调,湖北当局在武昌阅马场动工兴建湖北咨议局,作为议员办公之地,1910年竣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即在咨议局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经过多次修缮成为如今的“红楼”。

当年,在湖北咨议局取得议员资格有着身份、资产、名望等诸多限制,所以议员总数不过70余人,目前该证章只找到一枚,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清末湖北咨议局议员证章

假宪政之下湖北咨议局的真追求

清末,清廷在内外交困的形式逼迫下被迫提出“预备立宪”主张,1905年6月,慈禧太后派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大臣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奏请立宪,希望以立宪抵制共和。清政府遂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限各省在一年内成立咨议局。1909年湖北咨议局建立。

清廷原本就没有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诚意,“预备立宪”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但是,立宪派并不甘心,各省咨议局为推进立宪进行了许多抗争。

湖北咨议局从1909年10月14日正式成立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总共存在了两年。在这两年中,议长与议员也多次进行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参政的“演绎”。

如:1910年10月3日(阴历九月初一),湖北咨议局第二届常年会议,讨论“兴办教育”、“整顿湖北吏治”、“兴办实业”。其中,讨论议决的关于《纠举荆州知府斌守俊案》得以落实,使斌守俊这个克扣堤工费20万串的大贪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封建制度下,湖北咨议局的议案和措施绝大部分实际难以实施,但他们敢于揭露封建统治的社会黑暗面,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和具体措施,这在当时无疑是个进步。

1910年10月,副议长张国溶代表湖北咨议局在北京参加了各省咨议局联合发动的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在1911年(宣统三年)召开国会。清政府只答应预备立宪期限由9年缩短为5年,定1913年召开国会。11月12日,武汉各团体代表4000余人由副议长张国溶和议员吕逵先领衔,下午2时半从武昌红楼出发,前往湖广总督署(今武昌造船厂厂址内)请愿,湖广总督瑞澂接请愿书,并表示:本制军已咨资政院,同时也已致电东三省和云南省二位总督,建议联衔上奏,续请速开国会。时评称之为:真好象有那么一点民主风启、“民气奋发”的虚张气氛。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其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川、粤,湘,鄂四省人民的强烈抗争。

“国有”政策公布后,湖北咨议局相继作出了一些反对借债卖路的决议,并多次召集湖北绅,商、学各界集会,发表演说、宣言,游行示威,同时还多次号召群众选派代表赴京请愿。在咨议局的推动下,湖北保路风潮持续高涨。

这些“演绎”今天看来有点真假参半的意味。

191l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立宪派很快附和革命,由原来的“保大清”立场,转化为要求推翻大清王朝。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在红楼以湖北咨议局的名义通电全国,动员全国各省咨议局支持附和反清革命风暴,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积极追随者,湖北咨议局一干人等最终走向反清革命立场,既有两年来对清廷搞“假立宪”的失望,也与其自身的政治主张与追求有极大关系。

汤化龙(1874——1918),民国初著名立宪派头面人物。清末曾任湖北省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

“红楼”的营建经过

座落在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的红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体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节点,红楼现在恢复为武昌首义发生后成立的“鄂军都督府”,而此前,红楼的第一任“”便是湖北咨议局。

l909年9、10月间(阴历八月),时任湖广总督陈夔龙选定了阅马场北边紧靠蛇山南麓的绿营旧址作为咨议局议场的建筑地段。建筑图纸是照搬仿建日本议院建筑的江苏咨议局图纸,由日本建筑师福井房一设计,建筑费估定为八万两银。

当年,东西洋各国议院为“杜绝弊端,避免嫌疑,以示廉正”,议院内不设议员食宿之处。湖北咨议局建设之初,也欲照搬。但考虑到交通不便,会议期间居住远造成不便,便在咨议局议场后面的空地另辟门户,建了一个专供议员食宿的“议员公所”。在监修委员督促下,经包修工匠们近一年的施工,二项工程(议场及其附属建筑、议员公所)于1910年9月初(阴历七月底)竣工。共占地1869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139平方米。咨议局议场及附属建筑群通体为红砖红瓦砌筑,故称“红楼”。

1911年11月底,清军在汉阳龟山设炮轰击武昌,鄂军都督府中弹起火,黎元洪等出城逃走。图为修缮中的鄂军都督府大楼

长按关注人文武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