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论语》道尽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成功之道——小到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大到修身立德、治国理政。
《论语》这么好,但却很少人能真正读懂、读透它:
一是,读原著,文言文枯燥隐晦,读起来吃力,也不容易读懂;
二是,读原文翻译版,又觉得滋味平平,失去其精华;
所以学习《论语》最好的方式,就是挑选一套用心解读的版本。目前市面上解读的版本,大多是从解读圣贤的角度出发,或偏重解字词释义。如果我们学习《论语》,只以能诠释字句为目的,多半会觉得枯燥,看几页就没兴趣了。小编为大家推荐一套轻松又有趣《论语》解读版本——梁冬新作《论语说什么》全3册。
一系列全新解读,依托职场、生活、商界案例,逐字逐句透析原文原典,助你将经典内化为能力,获取终身成长的心法。一套书解决你的人生难题,可以说,《论语》几乎能解决你生活中所有的烦恼。《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语言形式朗朗上口,画面描述生动形象。小到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大到修身立德、为政处世、治国理政,无一不涉及。比如梁启超在《论语》里想到了历史:“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杨绛在《论语》里见到了不同的人:“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林语堂在《论语》里读出了趣味:“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余秋雨在《论语》中体味到了美德:“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也正因如此,才更说明了《论语》跨越时代、跨越种族不朽的价值,只要学了《论语》,哪怕一句,也会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启发。《论语》的注释与解说的版本不计其数,无论选择哪一种版本,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无法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本书的作者是解读国学的名家梁冬。他曾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及主编,也是冬吴相对论出品人、电视节目《国学堂》主持人,研读国学文化多年,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已出版图书《梁冬说庄子》系列、《处处见生机》等畅销书,深受读者好评。
梁冬老师
他相继担任过《凤凰早班车》、《相聚凤凰台》主编,还被聘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时事观察员,这些经历让他人生阅历丰富,所以他依据职场、生活、商界真实案例解读《论语》,内容接近我们日常生活、更加有趣。
书中梁冬老师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最接地气的事例,精讲《论语》中可以让我们普通人在生活和职场中活得更好的智慧和方法。他解读角度新奇,语言幽默犀利,想象力丰富,讲起来十分有趣,轻松易懂,很容易学以致用。《论语》道尽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成功之道——小到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大到修身立德、治国理政。读懂《论语》,无论你做什么都能轻松成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幸福力。两句讲快乐,一句讲如何避免不快乐。那么,如何获得快乐呢?有两个终极法门——先学,然后反复练习;同气相求。我们又如何避免不快乐呢?有一大终极法门——对别人的误解司空见惯,不执着“别人要了解我”的感受……
我们常常会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而焦虑。其实,焦虑的本质是一个需要自我检讨的过程。书中告诉我们:要解决所有的人际焦虑,需要我们扪心自问能否做到“贤”。——能否把焦点放在对方美好的品格上,能否把焦点放在改造自我、让自己的品格变得更好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看别人怎么做事,如果你觉得他这样做不靠谱,就不要跟着做;做的时候也谨慎地做,不要放肆、懈怠。这么做事,就会比较恰当,也不会有更多后悔的事发生。“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话没有得罪人,做事很少后悔,那么俸禄自然就在其中了。
孔子的建议是有深刻的人性洞察的,只要不犯错,得罪的人少,时间到了就慢慢往上走,时间长了也就升到一定位置了。把这个话题放得更开一点儿,不管是当干部、经商还是做学问,如果一个人能多多少少地以安全为边界,以风控体系为目标,稳健上升的话,大概率事件,他会获得一个不错的结局。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做人、做事、做学问,从打磨出样子,到提升境界之后,虽然看着差不多,其实还有一个不断优化改良的空间。比如一款车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经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出到第七代、第八代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细致的改良,是在销售的过程中不断改善的。这一点不是一个老司机是无从真正感受到的。
人生的前半段已经把“型”塑造出来了,后半段其实有很多的细节是可以打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不断地切磋和琢磨中,虽然看着没什么变化,但其实质感和颗粒度就出来了;随之而来的,细腻的感觉也就出来了。其实,人生的后半段,拼的主要是细节,拼的是切磋琢磨之后那种细腻的,只有同等段位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