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中医的五藏六腑,为何是五藏

《内经》的九州、天枢,到底怎么来

古今独步

为你揭开

《山海经》

寻找中医之源

《山海经》

是一部奇书

涵盖了上古

地理、

天文、

动植物、

医药、

矿藏、

历史、

神话、

气象、

宗教

等诸多内容

哪个角度研究

都会获得惊喜

夏代距今多少年

成书年代

文字记载

可追溯至

汉代学者

刘歆的观点

认定该书的

撰著时间为:

上古的虞夏之际

虽然最初的成书

确实源自上古的

口耳相传而成

即《山海经》

虽最终成书于

战国中期

但是它在夏代

(公元前21世纪

至前16世纪之间)

就已经基本成型了

其内容主要反映了

殷之前的上古见闻

《山海经》初始成书

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希望透过

《山海经》

所记载之

洋洋大观

寻其端倪

探究中医

理论源头

一、《五臧山经》

为何单只划分五臧

五臧或者《五臧山经》的字样

并未出现在《山海经》的目录

而是在其卷五.

中山经的描述

如不通读全文

很难注意到

这一个说法

《山海经》对

蓬莱山、琅琊台、会嵇山

等等的方位描述十分准确

今天它的

实际位置

相差无几

《山海经》

中的山经

所描述的

地理范围

仍是悬案

学者认为

已超越了

现今国界

而到达了:

朝鲜、日本、

前苏联、阿富汗

等邻国,法国学者维宁

则更进一步认为到达了

北美洲、中美洲……

如此大的

地理范围

如何描述

《山海经》

山系的描述,即按照

东、南、西、北、中

的方位来描述的

统称为

《五臧山经》

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在中山经的末尾

右《五臧山经》五篇

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为何如此划分

《山海经.中山经》:

禹曰:天下名山,

经五千三百七十山,

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居地也,言其五臧,

盖其馀小山甚众,

不足记云

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

大禹的足迹

翻译:

天下的名山,大禹

经历了,五千三百七十座

长度是,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这些山分布在大地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

之所以把以上的山脉记在《五臧山经》

是因为除此之外

的小山数不胜数

不能一一

列举记述

这些大山是划分

疆土、种植庄稼

的标准

大禹是

分别选取了

东南西北中

五个方位中

有代表性的山脉

著录为《五臧山经》

神奇的视角

这种

以宏观

又精炼

的角度看待

天地、山川

的思想正是

中医思想的

萌芽

在其后的如同

中医之圣经的

《内经》中

古人看待,人体

如同看待,天地、山川

也是用了,五藏的思想

二、《内经》的五藏

1、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内经》五藏(脏)

实是以肝心脾肺肾

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犹如

《山海经》中选取的

有代表性的五臧山脉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五脏之象

可以类推

五藏其气

象地、

象山

五脏者

藏精气

而不泻

故满而

不能实

五藏:

肝、心、

脾、肺、肾

五脏皆为阴

其气象地

(象山)

藏而不泻

古人按照功能的

划分、取象比类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将人体的藏器类比为

大地有代表性的名山

(如《五臧山经》)

故,亦选取五藏

中医的五臧学说

最早可能源于古人

对地理(山川)的

观察、总结、提炼

为何

五藏

而非

六藏、

七藏

这么划分

只是古人

看待自然

一种方式

人也就是

自然一种

有的情况

六藏也可

三阴三阳

划分之中

五藏基础

加上心包

2、中医的藏象学说

臧、藏、脏三字相通

《说文解字》

释“臧”:善良

《释诂》:

凡物善良

必隐于内

《说文解字》

释“藏”:匿也

《汉书》通用臧字

故,臧通藏

明代

《正字通》

释义之一:

脏,五脏也

脏的本字是藏

脏,是藏的

后起分别字

如脏躁症

脏象即指:

人体脏腑

正常机能

发生病态

变化之时

反应于外

的征象

臧、藏、脏,三字相通

不明此,即难明

中医的藏象学说

非常明显

藏脏通用

自古以来

藏象学说

都以五藏

(脏)

作为中心

五藏

藏而不泻

藏着什么

首先

《内经》所说的五藏

如同《山海经》的,五臧山

选取东南西北中的,方位一样

也按东南西北中

描述其五藏所藏: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开窍于耳,藏于精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开窍于鼻,藏精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内经.金匮真言论篇》

五藏藏精

还藏什么

《内经.宣明五气篇》

五脏所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灵枢·本脏》:

五脏者,所以藏

精、神、血、

气、魂、魄者也

形神合一

从以上

所描述的

五藏所藏

可以看出:

五藏

既藏神

也藏精

(形)

形神合一

人才能生

故中医的

藏象学说

要以五藏

(脏)

作为中心

如同《山海经》形容

天下广袤的大地山川

要以五臧山为刚、

为中心

三、《山海经》中的九州

《山海经. 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

骆明生白马

白马是为鲧

帝俊生禺号

大比赤阴

是始为国

禹、鲧

是始布土

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

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

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

以定九州

九州衍生之意

上文九州代指

所管辖的国土

因九是古代

最大的数字

再多的州也可

以九概而论之

国土划分

而为九州

后来《内经》

也用到了九州

用以代指人体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从以上

五藏、九州

的探讨可看出:

古人看待自然

与看待人体的

方式是一致的

四、最早的阴阳描述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

《山海经·北山经》:

虢山

其阳多玉

其阴多铁

阳,指山的南面

阴,指山的北面

中医阴阳理论

最早即来源于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

以及对于道的探寻

《周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

而后发展于

《内经》

《内经》,用阴阳学说阐释

医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得阴阳学说

与医学相结合

进而形成具有

中医特色的

阴阳学说

五、三仞三沮与三阴三阳

《山海经.大荒北经》:

禹厥之,三仞三沮,

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禹填塞了那些土地

屡次填塞又屡次垮塌

于是只好把它

挖成了大池子

诸帝用挖出的土

造了几大座高台

这些高台位于

昆仑山的北面

这里的

三仞三沮

三是约数

代表次数众多

由此可知

古人议论阴阳

到了三阴三阳

也就到了头了

因这里的三

不是简单的

一二三的三

虽然也包括了三

但更重要的表达:

也有“多”的意思

六、天枢的由来

《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

名曰日月山

天枢也

吴姬天门

日月所入

翻译:

大荒当中

有一座山

名叫日月山

是天的枢纽

这座山的主峰

叫吴姬天门山

是太阳和月亮

所落下的地方

日月之枢:

天的枢纽

因为日月

由此出入

(以后的

阴阳学说

视日月为

最大的阴阳)

《内经》也有天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

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

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

身半以上,其气三矣

天之分也,天气主之

身半以下,其气三矣

地之分也,地气主之

以名命气

以气命处

言其病半

所谓天枢

《内经》的

以上的两段

分别论述了

天地之天枢

以及

人体之天枢

将人体比拟为天地

是中医重要的思想

而此思想与

上古时期的

《山海经》

竟然一脉相承

七、黄帝拥有崇高的地位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战胜蚩尤的涿鹿之战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轩辕之台

射者不敢西向

畏轩辕之台:

有座轩辕台

射箭的人,不敢向西射

因为敬畏,黄帝的威灵

上古时期的黄帝

拥有崇高的地位

中医之圣经

《内经》托黄帝之名

集结中医,理论的精华

并且成为,中医之经典

正如本文

所揭示的

《山海经》

《内经》

在看待自然

与人体方面

一以贯之

结语

《山海经》博大精深

本文的探讨沧海一粟

通过上文中的对比

“五臧”“天枢”“九州”

等在《山海经》

与《黄帝内经》

所共有词汇的意义

不难洞晓

古圣先贤睿智的

思维、高明的眼界、

以及对道的深刻认识

明了古人

看待自然、

看待人体

的方式

才能

一睹中医

本来面目

明道

方是学中医

之至高境界

《山海经》:

地之所载

六合之间

四海之内

照之以日月

经之以星辰

纪之以四时

要之以太岁

神灵所生

其物异形

或夭或寿

唯有圣人

能通其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