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父君之辩(上)
言他君之前讲过,《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整部剧的架构是和别处不同的。别的剧讲究一个起承转合,从开头的铺垫到中间的戏剧矛盾爆发再到最后的戏剧矛盾完结。但从整体来看,《大明王朝1566》的结构则近似于开头矛盾就爆发了,然后各种铺垫在矛盾爆发中娓娓道来,最后最核心的戏剧矛盾到完结也没有解决,甚至有些开放性结局的意思了。
那么,《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是严党与清流之间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言他君承认,这些矛盾在这部“第一正剧”里都有着足够多的体现,但言他君要说的是,这部剧的作者,也就是刘和平老师真正想要表达的矛盾已经被他写在剧名里了,这部剧真正的核心矛盾是嘉靖与海瑞之间的矛盾,是君父与臣子之间的矛盾,是既定秩序与变革力量之间的矛盾。
何谓“君父”?想要理解这个从第一集一直贯彻到最后一集的概念,就得从对经典的寻章摘句里走出来,去回顾这46集电视剧里的脉络。
《大明王朝1566》的最开始,内阁的清流与严党在一片肃杀的环境当中,进行年末的财政总结与明年的财政预算批红工作。为什么肃杀呢?因为当年冬季久不下雪,嘉靖派人询问钦天监到底是怎么回事,钦天监的周云逸得了清流指示,说是朝廷开支无度、官场贪墨横行造成的。
这话对于睿智英断的嘉靖帝来说实在是非常好理解。嘉靖帝知道,于朝廷来说,这是清流一党攻击严嵩一党;于嘉靖帝自己来说,这是朝廷有人对他的统治方式发出了异议。
前者是他司空见惯的大臣争斗,后者是他所不能容忍的挑战。要知道,嘉靖是以地方藩王的身份被前朝大臣里的巨头杨廷和选定为继承人的。为此,嘉靖帝继位后还为了拿回自己的权力与这位四朝老臣所代表的的大明上下开展了为期数年的“大礼议”。
就像剧末嘉靖自己所言的那样,别说一群大臣因为拿不到年终奖和俸禄在大过年的时候上书,就是一群元老和他就礼制(权力)问题掰扯他也从来没有怕过。早在几十年前就收权成功,一度开创中兴局面的嘉靖微微一笑,就引导着朝臣弄出“改稻为桑”的国策来,轻而易举的又把皮球踢给了下面。
于是,本来旨在质疑君父的内阁财政会议一下子又变回了臣子们不会做事,不会搞钱而不是君父大兴土木的问题。要知道,海瑞在“天下第一疏”里所谏言的所谓“君臣共治”其实早就达成了:嘉靖帝在放弃即位之初的励精图治之后,重用严党,让他们为自己大兴土木修道观铺路,自己则对严党一伙的贪污情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为什么清流一党在御前财政会议上指责严世蕃等人所负责的工部开支过于巨大后,严世蕃立刻跳脚大骂,将清流认为工部开支过大的指控等同于清流一党不支持嘉靖修宫殿的根本原因。就像后来海瑞所说,清流一伙执着于倒严却对嘉靖帝本人的开支无度视若罔闻,因此才每次倒严失败不说,还多多少少要赔几个己方的位置出来,夸张一点如沈炼、夏言等人更是连命都丢了。
总之,与嘉靖自称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相对的是嘉靖在实务方面的不愿负责与奢侈无度。不过,嘉靖不愿负责的方面只是一切涉及背锅与否的错事,倘若是功劳的话,他一向是哪怕逼也要逼着朝臣将功劳归结于他本人的。
像这样的事,不管是清流还是严党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严党好理解,因为嘉靖帝给了他们实惠,可清流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严嵩-严世蕃、徐阶-徐璠的两届内阁父子档得到答案。《大明王朝1566》初期,严世蕃在严嵩所主导的内阁当中被称呼为小阁老,更是一遇事就喊“爹”,以至于多次因此被严嵩当面斥责内阁只有大明的臣子而没有严家的父子。结果当严嵩倒台,徐阶、徐璠、赵贞吉等人主政后,徐璠也张口闭口“爹”,最后也被徐阶所斥责。
这就是所谓的:君父君父,父即尔君;君父君父,君即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