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七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者为阴”,我们先看古人的注解,《素问吴注卷二》里注解:“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字面就把后面解释了,叫做“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就是把《黄帝内经》的这段原文进行了深度的解读。(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阴气是润下的,所以味厚则泻利,只要是味道厚的,就是厚重的,阴质特别强的,就往下走,它就泻利。泄利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大便来走。
“薄则通利”,通利指的什么意思?指的是从小便而走。我们中医说一个药能利小便的时候,叫做通利小便,说一个药要是利大便,叫做泻利大便,它是不同的词,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只要看到泻,我们先想到的就是从大便来走,看到通就会想到从小便来往下走的。
“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阳气它是往上走的,“火曰炎上”,阳气也就是跟火是相应的,所以气要是薄,就是气是发散的一种状态,容易出汗,也容易发散寒和湿,它走表,大家注意这是走表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气要是厚,阳气重,它是发热的,是不走表的,是走到身体里面去的,就是走到三阴经里边,它对身体的一种反应叫做发热,人吃了这种药之后,浑身是热的。
我们再看马莳的注解,《黄帝内经·素问》的注家里,马莳的注解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研究,因为马莳是一个通家,他把《素问》和《灵枢》都进行了注证发微,他不仅是注,同时还有发微,发微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汇总了前贤的一些看法,汇总起来,进行了深度挖掘,所以叫做发微。
马莳这段话注解的就非常透彻,他说:“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则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是也。”味厚的东西,是纯阴之物,人吃了之后就会腹泻,就会泻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他举的例子就是大黄,大家知道,因为大黄的味非常厚,它的气是寒性的,是阴中之阴,它的味又厚,然后气又寒,所以人一吃大黄之后,就容易泻利大便,就是往下泻大便,吃了之后就容易腹泻。
从中医的眼光看来,这种泻利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如果用的不对也会伤脾胃,所以用大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脾胃虚寒就尽量不要用。但是有的人脾胃寒,但是他有什么呢?他有一些滞气存在脾胃大肠当中。(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那这时候就得用一些温热的药进行反佐,比如用肉苁蓉,我看到有一些古人还可能用到硫磺,用这些药物进行反佐大黄,同时再加上熟地、党参这一类药来增强气血,这样一配合之后,再用上大黄,就不伤脾胃了,而且还能把冷滞之气给泻下来,这就是古人用药的一种思路。但是在这个地方,咱们重点只讲大黄这一味药,它的味道是厚的,所以说“味厚则泻”讲的是这意思。
“味厚则泻”,如果“味薄”怎么样?“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它也是泻的,马莳注解为:“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所以用之则流通不至于泄泻也,如木通、泽泻为阴中之阳,主于疏通是也。”这块很有意思,他说味道要是薄的中药材,它是阴中之阳,虽然它是往下走的,但是它里边有阳性的成分,所以用这些药物,是用它来流通,不是让它来泄泻的。从哪流通?就是从前阴,从小便走,比如木通、泽泻。木通、泽泻都是通利小便的,这两味药属于阴中之阳,主域流通的。
我们再往后看,“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所以用之则发其汗于上,如麻黄为气之薄者,阳之升也,故能发表出汗。”麻黄是气之薄者,气之薄,也就是说它属于阳的这一类,为什么属阳?因为阳和气是相通的,属于气药,它在气药里是属于薄的,大家注意,只要一薄,它就走表。(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不仅是麻黄,还有防风、荆芥等这些风类药,它们都是走表的,气都是散的升的。“气之厚者为纯阳,所以用之则发热,不止于发汗也。如用附子则大热之类”,气之厚者就是属于气类的药,但是气特别厚,这一类的药就是纯阳之物,《神农本草经》里记载附子是属于纯阳的,用它就不止于发汗了,而且它走里,走三阴经。
我们要是学过《伤寒论》六经辨证就知道了,一到了三阴经,附子的使用频率就多了。比如在太阳表证、少阳经、阳明经都看不到附子的影子。但是一旦进了厥阴、太阴、少阴你就能看到附子,尤其是在少阴,“脉微细,但欲寐”的时候用四逆汤,(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时候你就知道附子是温里的,它是走阴经的,所以它的作用层次非常深,它不像麻黄,麻黄只走表,不走里。吃了麻黄之后,身体内在是温暖不起来的,但是吃了附子,它是能把身体内在给温暖起来。所以这就是用《黄帝内经》的这段原文来解释中草药的气和味的阴阳属性的不同。
不仅是药是这样,我们吃的饮食物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段话就把大家的很多疑惑就得解除了,就是很多人说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其实中药治病就是用它的气和味。气味归经,四气叫做升降浮沉,味就是辛甘酸苦咸。四种气五种味,五味叫辛甘酸苦咸,四气叫做升降浮沉,也叫寒热温凉,寒热温良不同的药,它的气的行走方式叫做升降浮沉,这样一合在一起就是四气五味。
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的思维里边看到一种食物对人体的影响,就是中药对人体的影响,是通过气和味来进行辨别。(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首先是分阴阳,然后再就是分五行,辨别出阴阳之后,分完五行直接归五脏,归了五脏之后,叫做性味归经,就归到某一脏,某一条经络里去,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于药物的认知。
这种认知方式是从自然的观察以及人体的反应当中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把这段话弄明白了之后,便于我们更好的,更深入的去理解中医学。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再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