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从3000卷王羲之真迹中,选出17件,编成一部草书“神帖”!

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草书曾经也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就像篆书是秦朝的通行字体,隶书是汉朝的通行字体一样。

到了魏晋时期,草书乃是文人士大夫之间日常交流的主要书体,所以我们今天见到了晋人尺牍绝大部分都是草书。草书与篆书和隶书不同的是,草书的艺术发展空间要远远高于篆隶和楷书。

草书是在极为严苛的“草法”(规矩)当中,拥有巨大的创作空间,是最能发展个性的一门书体。所以我们常说,评价一个人书法的境界高低,往往看的是他的草书水平。

而对于唐代之后,楷书成为通用书体的时代,学习好草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来讲,“打通五体”是其必备功夫,所以写好草书便成为了每一个书法家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唐太宗在《帝范》当中谈过一句话,他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次!

这句话被后人普遍应用到了书法的学习当中,要想学好书法,需要向高明的老师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倘若跟水平一般的老师学习,就算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在唐代贞观年间,由此从梁代之后的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从民间大量搜集和购买的王羲之作品共有3000纸,而唐太宗将其中王羲之从永和三年到生平5年,这14年间书写的最精彩的17封书信,编成一册。成为当代的“煊赫名帖”。

这件作品就是被后人奉为“书中之龙”的《十七帖》。

《十七帖》在中国草书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相当于行书中的《集王圣教序》。它是一部草书教科书式的存在,全篇总计943字,是后世学习草书最为重要的范本。

《十七帖》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内在气质的中正平和,在历代的经典名帖当中,值得终身学习的作品,必定不是有着极强个性的作品,而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作品,这种作品境界极高,学习者能够千人千面,能够最大限度在继承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来。

而《十七帖》便是这样的作品,此作“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朱熹语),在笔法上变化万千,在结字上韵味无穷,后世草书中的所有技法和变化方法,都能在《十七帖》当中找到依准。这是一部草书“神帖”,令后世学习者无限敬仰

可惜的是《十七帖》存世仅为刻帖,对于后人研究其内在笔法存在障碍,所以对于后世学习者而言,需要一件对于此帖理解极为透彻的墨迹本作为对照临摹,方有奇效。

后世临摹此帖者颇多,大文豪苏轼曾经临摹过,精神气韵与晋人气脉相近,但用笔和结字之法,个性太强,不宜学习。

元代人康里巎巎也有临本传世,但是康里简化了《十七帖》的用笔方法,也不值得提倡,此外,大书法家项元汴、董其昌、王铎等人也都临摹过此帖,皆不能尽如人意。

?

而如今最佳的一部传世墨迹临本,乃是明代的朱大有所临,将《十七帖》从气格到笔法,从结字到章法,无不与右军契合,他临摹的《十七帖》,可谓是千古第一临本。

朱大有在书法史上地位并不显赫,但他一生痴迷于《十七帖》,将此帖临摹出了晋人神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当你对照王羲之的《十七帖》原帖,再去审视朱大有的临《十七帖》的时候,就好比一位高明的老师为你细细讲解一般,如此学习,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