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碧波千里的美丽湖泊 竟然曾是北方沙尘暴的源头

​​

​说起居延海,很多人对它都非常陌生。但居延海自汉代以来,直到清朝,都是一个极有名气的地方。居延海水草丰美、牛羊遍地、风景如画,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我对居延海的印象来自于王维那首流传千百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历过亿万年沧桑巨变的湖泊,竟然在短短几十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经烟波浩淼的湖泊泛着白碱,却成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源头。

近年来,干涸多年的湖泊又被“神奇”复活了,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美丽。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又无比真实地发生着。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北部边缘,是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又名额济纳河、弱水)的最终归宿地,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

据地质学家考证,历史上的居延海,面积最大时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至秦汉时期,尚有726平方公里。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

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布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匈奴居延部落在此游牧,故称其“居延泽”、“天池”,并作为圣地加以祭祀供奉。东汉曾在此建立过西海郡,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东突厥复国后,安北都护府迁于此地。

在漫漫黄沙中的这片绿洲上碧水边,也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西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都在居延泽饮过马。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更是立足过湖畔并写下了著名的《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元朝时,马可波罗也是随着西域王国向中国进贡的驼队来到居延海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一段他到达居延海后的描述:从蒙古大漠中走来,突然看到一片蓝天碧水、芳草茵茵的所在,多么地令人惊喜啊!

黑河上游大部分在青海境内,那里是黑河径流的主要来源区,人迹罕至,农田灌溉面积较小,耗水并不多。

黑河中游在甘肃省张掖市境内。

据《甘州府志》记载,甘州(即今日的张掖)原是“连片苇溪”的水乡之都,城内湖泊连片,水光潋滟。正是因为有了黑河水之利,张掖地产丰富,稻米飘香,百姓生活富足,使张掖有了“金张掖”的美誉。张掖人赞誉黑河为“母亲河”。

张掖境内的黑河集中了黑河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83%的用水量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曾以5%的耕地向甘肃提供了35%的商品粮。显然,耗水大户也在中游。

黑河下游大部分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最终目的地是居延海。额济纳旗,年蒸发量约3000毫米,而降雨量不足40毫米,完全靠黑河补给。​

曾几何时,位于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也深得黑河水滋润,森林茂密,草原广阔,牛羊成群。世界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区也在这里形成。

然而,因主要补给水源黑河注入湖中的水量减少,水域面积也日益减少。

1958年(特大丰水年)航片显示,西居延海面积约为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约35平方公里。

由于黑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加,过度开荒造田,截留蓄水灌溉,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造成胡杨林、沙枣林、红柳林、芦苇、芨芨草与优质牧草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居延海两个巨大的湖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源之一。

2000年,国家设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对黑河流域统一管理,逐步采取措施恢复居延海生态环境。每年通过“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向下游多次调水。

分水制度的成效立竿见影。随着地下水位的恢复,2002年,已消失11年的东居延海湖盆首次过水,并且蓄积起稳定的水面,湖面再未干涸。2003年,干涸已久的东居延海湖盆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焕发出勃勃生机,堪称我国治沙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

据说,历史上额济纳胡杨林面积达上百万亩,上世纪50年代初萎缩到70万亩左右,在实施分水工程前,缩减到约39万亩。在黑河水的滋润下,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目前已经恢复到44.41万亩。

阳光下,东居延海里一丛丛的芦苇,随微风摇曳起伏,沉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茫茫戈壁上。

干涸时的居延海,缺少生灵的光顾,如同“死海”一般寂静。如今,居延海重生成了鸟兽鱼虫的乐园。灰燕、天鹅、野鸭……一过冬天,这些迁徙来此的精灵们,或入水嬉戏捕食,或凌空飞翔,或在芦苇丛、湖心石上休憩,它们欢快地叫着,安乐自在。

文/图     纳兰小鱼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