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刘志发的随笔《老面馒头麦香十足》

老面馒头麦香十足

“馍馍”又称“馍”“馒头”,是用老面、上等面粉、食用碱兑水调制而成。正宗的老面馍,一年四季都有得卖,即使天寒地冻,它也能饧发来。只是老面馍的制作,费时费力,弄不好还容易失手,就算老师傅也枉然,不利于现代人凡事讲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此,现代人发明出了纯手工碱面馒头,利用酵母,蒸出来不仅品相好,口味还不错。非常接近传统老面馍了,深得顾客的喜爱。
馒头最早可溯源至三国,由武侯诸葛亮发明,据《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载,“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隂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意思是诸葛亮将馒头当作祭祀的物品,奉献给神明。后人习此俗,将“蛮头”与“馒头”相对。而这或许就是馒头的最早由来。
手工碱面馒头的制作,说来十分简单。而搁碱、揉面、饧发是它的关键。食用碱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去污、能中和酸性,还有养胃的功效,只是不能与酵母同步放到一起用,它对酵母的发酵过程有抑制作用,如同拿绳捆住了一般,不能自由伸展。假如酵母是严冬的一团烈火,那么食用碱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馒头蒸出来,好不好吃;有没有嚼劲;捏在手上有没有分量,全在“揉”上下功夫。搁了碱的面,对角揉,反复揉,然后用刀把面团改小,接着把它们揉成长条,放案板的一端摆好,盖上湿纱巾,让其饧着,防止面团被风,吹干了表皮。然而在“揉”上,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还在其二上,就是馒头做成成品前,最后一道揉面工序。我们干脆叫它“压皮子”,现在大多用压面机取代了手工揉。压面机与手工揉同理,就是机子压的次数越多,蒸出的馒头也就越筋道、越好吃;反之,面上的碱没有压匀,蒸出的馒头就会有黄斑出现,并影响卖相。
馒头虽然制作好了,但不能马上上蒸箱蒸,它还得在蒸笼有个饧发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碱面馒头虽然好吃,但也需要擦亮眼睛。大凡现在市面上,打着传统老面馍招牌的,大多是用发酵粉催发的,发酵粉含有重金属铝,食多了势必影响到健康,造成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病症。(2.17)
原载《黄石日报》2021年2月22日

刘志发,男,80后写手。2003年就读于大冶师范,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大冶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今日大冶》《黄石视听》《中华文学》及其各微信平台。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蒸馒头,食用碱、小苏打别乱放,加点它,蒸出来的馒头香软有嚼劲

    馒头是我们北方人最爱吃的一种面食,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句话"宁可一月不吃肉,不可一天没馍馍",馍馍是我们老家对馒头的一种昵称,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儿,都离不开馒头 ...

  • 馒头一哥教你一招,让酵母馒头秒变老面馒头,麦香味碱香味十足!

    馒头一哥教你一招,让酵母馒头秒变老面馒头,麦香味碱香味十足!

  • 碱面花卷,小时候的味道,又香又软,2口一个,太好吃了!

    碱面花卷,小时候的味道,又香又软,2口一个,太好吃了! 生于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对碱面花卷馒头一定不陌生,那时候没有干酵母,不像现在发面这么方便,街上也没有这么多卖馒头的,想吃馒头花卷都是自己蒸. 北方人 ...

  • [黄石文坛]刘志发的随笔《屋后枣树》

    屋后枣树   我家后院栽了一棵枣树.刚栽下去那会,还不到一人高,十年时间竟撺至二层楼高了,不谓长得不快.它的枝条被挡在了二楼窗户外,绿莹莹的一片,甚是喜人,我又不无担忧,照这么长下去,它会不会把二楼窗 ...

  • [黄石文坛]刘志发的随笔《悼念史宏友先生》

    悼念史宏友先生  昨天随作协团下乡采风归来,今天本打算写写乡村的.一大早,宗亲刘美书也发出了悼念史宏友老师的精短美文,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我可跟史老师也神交已久啊!试问,我要不写写他,那也太不仗义了.  ...

  • [黄石文坛]欧阳高光的随笔《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退休了,梦做得最多的是少年时的梦.梦见的人,多为小伙伴,父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乡村小学教师.在父与师面前绕膝,我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直到进入矿山高中,见了老 ...

  • [黄石文坛]马英的随笔《稳稳的幸福》

    稳稳的幸福  儿子(剑剑)去部队一个多月了,他本周六在电话中除了问候家人外,电话中的意思想我们暑假期间去云南看看.短短的电话中让我们更加牵念.   想起儿子在家的时候,我没有照顾好他,我愧疚感满满.我 ...

  • [黄石文坛]姜飞的随笔《这委屈向谁说去》(外两篇)

    这委屈向谁说去 大姐夫在奈何桥驻足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回头.如果真有孟婆汤,我会劝他一饮而尽.放下许多放不下的人和事吧,这样,在我们竭力顾左右而言他时,就算还是逃不开那一副副闪现的音容,也不至于太悲恸. ...

  • [黄石文坛]柯浩然的随笔《在校住读的日子》

    在校住读的日子 一篇忆母校出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几位同学分享,也请熊老师和移顺同学指导了一下,最后才定稿.有位同学看后电话给我,浩然,你写的还可以啊,勾起了我在学校三年美好的回忆,是不是再写点学校住 ...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如父的姐夫》

    如父的姐夫  人海如潮,有你有我,潮来潮去,遇到不容易.正如麦家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着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q ...

  • [黄石文坛]余萍的随笔《普通人的日子》

    普通人的日子 退休有几年了,生活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每天出门见到的多是小区和公共休闲场所的管理员.保洁人员,与人聊天也只有那几个交往多年的同学和朋友.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中,我时而会心生悲怜,时而心情 ...

  • [黄石文坛]王建福美食随笔《阳春面》

    阳春面 有同事问我: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我还真回答不上来.于是赶紧查,一查才知道,吃了多年的阳春面,其实也叫素面或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10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便称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价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