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滘建筑施工队到宇宙第一房企—杨国强做了什么?

这本书的版权好像被买断了,反正我没看到正版的,从同学那里借的淘宝版。很多人说这本书对碧桂园的模式是明褒暗贬,但是在我看来作者还是在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在写作。当然作者作为一个在中海工作26年的老员工老领导,他参与到民营企业的运营当中的时候,骨子里是有一定傲气的。另外有人说这本书里有很多隐喻,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写进来,可能限于眼界和学识,我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读完全书之后我个人觉得受益良多,有很多感触想写下来供诸君参考,也欢迎交流和讨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碧桂园模式成功的秘诀、杨国强本身、整体感受。

碧桂园模式成功的秘诀

亿翰智库统计的2018年1-5月房地产销售排名。

1993年6月,杨国强协同四个副总经理花费3395万元将“北滘建筑”买了下来,成为其日后地产旗下建筑业务的平台;

2018年1-5月,碧桂园销售金额达到3345.2亿元(数据来源于上图),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单从销售数据来看,碧桂园已然是宇宙第一房企。

在过去的26年当中,碧桂园何以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建筑施工队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第一房企呢?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何以完成呢?这些年也有很多房企想要学习碧桂园模式,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我总结了一下,觉得碧桂园只要有一下几个特点,是其成功的秘诀:

第一、运作模式:以快打快,薄利多销,排山倒海。

以快打快。碧桂园模式当中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其“成就共享”中的“567”法则,即:买地之后,改地块必须做到: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凡是达到这个速度的,公司将拿出项目利润的百分之二十作为项目奖金。于是所有人都疯了一样不停地往前跑,往前冲,从而得以实现“高周转”。

单就这一个法则就足以看出碧桂园“高周转”的速度是多么的快,再想到前阵子关于碧桂园要求当天出图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这种“高周转”一直为人诟病,吴建斌作者也认为“成就共享”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确实取得了成绩。其他公司都实现不了这个速度。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那你离成功还远吗?

薄利多销。我说碧桂园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模式可能有人要打我了,毕竟碧桂园也有抬高三四五线城市房价的嫌疑。但从书中所讲来看,碧桂园一开始是学的沃尔玛的销售模式,再加上杨主席及其推崇的毛氏战略——以农村包围城市,让其很快就占据了市场。可能一开始的时候,碧桂园的房价相对于其他的房企是要低一些。最主要是拿地成本较低,所以利润少一点,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就可以了。

排山倒海。在碧桂园内部,一切都是靠销售业绩说话的。民营企业是要挣钱的,一切都靠业绩说话,销售为王,这是没有错的。而碧桂园在营销推广方面也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了。几年前去过碧桂园在惠州的十里银滩项目,切身体会到了碧桂园推销力度之大。一进去,黑压压一片穿着职业套装的小哥哥小姐姐扑上来围着你:老板,买房吗?他们的策略就是,招五百个地推,一个月后有业绩的留下,没有业绩的走人。这还只是地推,其他的广告推广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在这样的推广力度之下,碧桂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另外关于排山倒海,也可以用在拿地方面。众所周知碧桂园的扩张速度很快,虽然都是三四线城市,在这方面我觉得他们的策略就是:先以排山倒海之势拿地扩张,把盘子做大了再说,吃到嘴里在去咀嚼,先跑到大众眼前跑到其他房企前头跑进投资人眼里,资金自然就来了。资金来了,下一轮扩张又开始,雪球一下子就滚大了。

用以快打快、薄利多销和排山倒海这三张王牌,碧桂园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站到了公众的面前。是,碧桂园是有各方各面的毛病,可是现在人家体量大了,出名了,银行愿意贷款,投资人愿意注资,再回过头来治理呗。这跟我们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何其相似。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再说,其他的环境污染啊、文化传承啊、体制弊病啊之类的,再慢慢治呗。

第二,成就共享:让每个人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奋斗。

在碧桂园内部有很多的奖励机制,除了大家熟知的拿出项目利润的百分之二十出来奖给项目团队之外,还有很多名目繁杂的奖励,拿地了有奖,销售签单了有奖,反正只要你有能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高投入”“高产出”“高周转”,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让利这一行为之上的。我多投入一点少拿一点,把利润让给项目班子,项目成员在激励之下必然奋勇向前,谁还跟钱过不去怎的?

后期又推出了合伙人机制“同心共享”,让公司高管和各级管理人员入股项目,让每个高管都变成此昂木投资人,把每个项目的预期利益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这个做法已经推出,全公司从上到下都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每个人都想挣钱,每个人都在拼命。虽然有时候有点为了快而快的意思,但是确实是有效的。

从成就共享这方面来说,碧桂园好像是全国首家,其他的没听说有那个公司能够做到这一步,能够让利这么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家都不是傻子,你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简单粗暴一点,要我拼命,可以,给足够的筹码就行。

第三,人才政策:招最好最优秀的人才。

2014年加入碧桂园“未来领袖”计划的学员中有博士130人,硕士24人。

2015年,全球招聘“未来领袖”学员有博士130人,硕士62人。

2016年举行多场全球招聘会,招聘博士300多人。

到2020年一共要聘请1000名博士。

为了让每一位“未来领袖”学员快速成长,在两年的实习期间,公司为学员设计了各类课程,每月都有小培训,两年一个大周期,成熟一个推上岗位一个。

杨主席曾说:“企业竞争其实重要的是人才竞争,人才排第一,钱次之。有了优秀人才,没钱也会变得有钱。”“碧桂园实施这么超前而又伟大的人才战略,人才是战胜对手的法宝。”

由此可以看出碧桂园对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力度和培养力度,从书中也了解到“未来领袖”计划在公司的发展中,尤其是在碧桂园野蛮生长的那几年,人才确实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碧桂园在人才选拔、聘用和资助方面确实是不惜代价。就我们熟知的有“碧业生”(年薪12万)“超级碧业生”(年薪24万)“未来领袖”(年薪40万?)这三个都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刚出来工作的同学能拿到这个工资的话,至少对我们土木学子而言是非常不错的。而在社会招聘方面,我们都知道碧桂园的很多高管都是从别的公司挖来,那些高管本身就已经是公司的管理层了,让他们转换阵营需要给出什么样的价码,大家可以自己琢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竞争虽然是产品质量、技术、服务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

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最近找工作面试地产单位的时候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地产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就是优中选优,宇宙第一房企的名头还是很好用的,基本上一开宣讲会就爆满。而且招进去的学员都会指定在公司高管身边学习、成长非常快。在这样的人才储备计划面前,我觉得公司的未来还是大有可观的。

第四,上传下达:执行命令的铁军。

整个碧桂园王国可以说是杨国强的一言堂。杨主席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最重要的是,杨主席作出的决定要能够很好的落到实处,而我们看到的碧桂园确实是一支执行力非常强的铁军。公司要求高周转,下面的员工就玩命的赶工,让公司的战略意识得以实现。没办法,做不到的话就地免职啊!这也就是在民营企业可以,国企的话毕竟不会随便开除人。员工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公司高管们的压力下,爆发出来的执行力不容小觑。正是这样一支执行力极强的队伍,才能让碧桂园迅速将战场拉开,以快打快,占领市场。

杨国强

整个碧桂园可以说是由杨国强一手缔造起来的。那么,从一个建筑施工队的包工头,到宇宙第一房企的掌门人,杨国强到底做了什么呢?他身上有哪些特质让其成为如今的他呢?看完全书之后,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当今天下,舍我其谁?

在看书个过程当中反复看到杨说:“这是别人做不到的,我杨国强能做到。”这是勇气,也是自信——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别人不去三四五线城市,我杨国强去;别人做不到高周转,我杨国强可以;别人不去开拓海外市场,我杨国强去!在书中也可以看到杨国强的目标是为全世界人民造房子,让全世界都来买碧桂园的房子,可谓是野心勃勃。但没有这样的野心,怎能做宇宙第一房企的掌门人?

有些事情,我们不敢想,但是别人已经做到了。志当存高远,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对成功的强烈渴望,没有问鼎天下的野心,没有舍我其谁的自信,怎么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第二,对毛氏战略的应用。

当年正是借助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有了新中国。而杨国强对毛主席这套战略及其推崇并应用到了实践当中。扎根三四线城市,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成就共享,利益分配,则是“打土豪,分田地”。前者让其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后者让其员工奋勇拼搏。

杨国强本人学历不高,可能由于农民出身,及其崇拜毛主席,对其理论深信不疑。成功无法复制,但是可以参考。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去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参考甚至模仿别人的做法,有何不可呢?

另外杨国强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看过很多书。在战略布局上参考毛氏理论,在营销模式上学习沃尔玛+麦当劳的经验,这都是他在商业实战中的学习与应用。原来书中真的有黄金屋呢。

杨主席推荐书单:

1、《经营未来》,作者:李明博

2、《我如何成为世界首富》,作者:保罗·盖帝

3、《忏悔录》,作者:让·雅克·卢梭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

5、《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马

6、《富甲天下》,作者:山姆·沃尔顿

第三、时也,命也。

1992年3月,顺德县撤县建市。这一年五月,刚刚挂牌两个月的中共顺德市委市政府发现市属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权责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善”的问题。北滘镇党委书记对杨主席说:“上面有精神,要把集体公司转卖给私人,你有没有信心?”杨主席当即表态说:“尽管自己没有钱,但有信心。”

1994年秋天,杨主席艰难地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北滘建筑的四个合伙人,出资8000万把三和物业的全部股份接过来。就这样,顺德碧桂园地产项目就落在了杨主席及其四个同乡控制之下,地产平台由此推出。

碧桂园的诞生、成长、成熟,可以说也是时代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南巡,没有中国房地产市场环境,碧桂园也无法成长起来。让人不得不感慨:时也,命也。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且不说你能不能看出来那是风口,关键是,当风口真正来临的时候,阁下可敢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机遇来临,你是否有勇气去死死地抓住?要知道,每个机遇看上去都是带刺的玫瑰,你想要玫瑰,你就要承受刺痛。是机遇,当然也是风险。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第四、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可能最开始的时候,碧桂园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但现在碧桂园有着伟大的梦想:努力去做,争做行业的世界第一。筑梦,圆梦;在筑梦,在圆梦。杨国强永远在路上。没有梦想,难以成就未来;坚持梦想,才可享精彩人生。

了解杨主席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梦想不离口的人。他把实现梦想当成终身生意来经营,乐此不彼,常常表现的像个孩童求知似的。

现年64岁的杨国强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宣布了退休的马云爸爸也并没有归隐……好像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一直在忙着更大的事业,一直都在圆梦的路上。那么,你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受

这本书洋洋洒洒写了五百二十页,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快的,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除了资本运作部分的一些专业词句看不太懂之外,或者说明白其字面意思但是不知道到底是如何操作之外,其他都很好。这可能也是作者的独特视角吧——以财务之眼看杨国强和他的地产王国。在看到那些高大上的资本运作之后,下定决心以后要看看有关经济学和资本运营方面的知识。我们工程人累死累活挣那么点钱,人家一操盘动不动就是几个亿的,差距有这么大么?可能是工作岗位不同吧。但是还是要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去了解资金如何流动,而自己在这个环节当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说到底还是要去认识我是谁,我到哪里去。

回头看看这篇观后感,好像有点替碧桂园洗白的味道。但是其实不是,只是从书中有这些收获而已。当然也看到一些碧桂园的缺点,比如太过依赖于杨国强的独断、人事安排企业文化公司运营都是杨一个人说了算;比如在我看来碧桂园引以为傲的“劳斯莱斯”项目,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暴发户干的事,而且全国各地都在建意味着全国都是用的一套图纸,以碧桂园的速度和尿性,全国一套图是完全可能的;比如碧桂园的战略发展目标,一开始只是野蛮生长,根本没有战略目标可言,只是发展壮大,后面有请相应的咨询公司来做专业解读,但是一言堂已经形成,要改变不是那么容易。

这本书对于了解碧桂园模式,了解杨国强的商业手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了。也许财务人员看这本书会有更多的收获。对于想要进军地产的朋友也推荐读一下。

好像说的都是碧桂园的优点。但我们看书学习,就是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学习别人失败的教训。如今碧桂园风头正盛,总结一下别人的优点,取他人之长度,补自己的短板,又有何不可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