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中耳炎”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之一
“咽”指鼻腔后方、口腔后上方的鼻咽部;“鼓”指中耳的鼓室含气腔。“咽鼓管”就是连接中耳与咽腔的“裂隙状”管腔。一端开口于中耳鼓室,称作“鼓口”;一端开口于鼻咽腔,程“咽口”。
咽鼓管实现了人体中耳与鼻腔、咽腔、喉、气管、肺的沟通,所以广义上讲,中耳与鼻腔、咽喉一样,属于上呼吸道的一部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耳鼻咽喉中心刘庆松
在《什么样的“中耳炎”需要手术?》一文中,我们讲到:人耳感受外界声音产生听觉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含气的中耳鼓室腔”;而咽鼓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节及平衡中耳腔的气压.
因此:几乎所有类型的“中耳炎”发病与痊愈,都与咽鼓管功能的好坏相关;也可以说:咽鼓管是“中耳炎”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之一!
咽鼓管最大的“结构特点”有:
1.裂隙状的管腔由约3/4有骨或软骨构成及1/4由肌纤维组织封闭而成;
2.管腔内壁为与中耳鼓室腔及鼻咽腔相延续的黏膜腺体构成;
3.管腔的外侧附着负责咽鼓管“张开”及“闭合”的肌肉。
咽鼓管最大的“生理特点”:管腔会随着咀嚼、吞咽、咳嗽、喷嚏、擤鼻等动作开放或关闭。
咽鼓管主要“病理基础”有:
鼻腔、咽腔等黏膜炎症会引起咽鼓管腔的水肿和/或炎症,造成咽鼓管功能下降;
鼻腔、咽腔等上呼吸道发生细菌性炎症是,细菌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造成中耳鼓室腔的感染(如多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耳炎”,其原因是儿童的咽鼓管相较于成人,更宽、更短、更直,对细菌的防御能力更弱;关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中耳炎”,我们会后续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
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增生(儿童最多见“腺样体肥大”)或肿瘤生长(成人最常见的是“鼻咽癌”)阻塞咽鼓管的“咽口”,造成咽鼓管无法张开,影响中耳换气,导致中耳腔长期“负压”状态,引起以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都可能造成鼓室的慢性炎症,甚至鼓膜穿孔,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久不愈的话,有一部分会发生“胆脂瘤型中耳炎”。
所以,从生理结构、功能到病理基础,咽鼓管都是“中耳炎”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病要治本,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中耳炎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关注“咽鼓管”功能。
通过查“鼻内镜”除外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或肿瘤生长造成的机械性“咽口”阻塞;通过鼻腔、咽腔黏膜及分泌物状态,判断咽鼓管是否存在因管腔内黏膜炎症造成的功能性受损。
然后,通过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手术(主要针对腺样体肥大)或放疗(主要针对鼻咽癌),去除咽鼓管功能机械性或功能性阻塞的原因。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类型中耳炎的保守治疗;也只有如此的术前准备,才能保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类型需要手术治疗的中耳炎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不同“中耳炎”的治疗方式,请参见之前的文章《什么样的“中耳炎”需要手术?》)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