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疮药,一敷就能止血,为何失传了?专家:你看原料是啥【一点资讯】

在古代,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行走江湖,最常用的一种药叫“金疮药”,这是古代专门用来治疗刀斧损伤的药膏。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金疮药”可以说是一种神药,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描述,此药治疗刀剑创伤有奇效,敷上即时止痛、止血,更不作脓,说它是古代第一神药也不为过。

在很多古典小说还有武侠小说中,也经常能够看到“金疮药”的身影,简直是大侠们行走江湖的必备良药。那么,为何到了现代以后,古代这种一敷就能止血的“金疮药”却消失了呢?如果这种大名鼎鼎的“金疮药”真有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那么神奇,为何会失传呢?这个问题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金疮药”的失传主要是原料的问题。

在古代,“金疮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药物,它的配方也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很多稍微有些药理常识的普通人,都能够配制出这种药物。而且“金疮药”的配方有很多,其中有不少药材都能够找到替代品,唯独其中的一味最重要的药材“龙骨”是不可替代的。

很多人看到“龙骨”可能会觉得奇怪,难道古代真有龙的存在?而且还被古人拿来作药了?实际上,此“龙骨”非彼“龙骨”,古代“金疮药”中用到的龙骨,并不是龙的骨头,而是泛指年代久远的兽骨和龟壳。对于古人来说,他们相信这种年代久远的兽骨具有神奇的作用,能够治疗刀枪剑戟的伤害。

确切地说,现代其实也有“金疮药”,但是现代的这种“金疮药”跟古代所用的“金疮药”根本不是一种东西。古代的“金疮药”之所以消失,主要就是因为用于配制药物的“龙骨”被人囤积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想到要囤积这种东西呢?说起来,这在当时还是考古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个所谓的“龙骨”,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加大名鼎鼎的名称,那就是承载着华夏文明古老历史的甲骨文。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来说,甲骨文这三个字绝对是耳熟能详,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用过的一种古老历史,也是汉字的雏形。汉字所用到“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上都有所体现。从字体的发展和数量上来看,甲骨文已经属于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了。虽然在甲骨文上还是具有明显的象形意义和图画文字,但是这种人类文明早期使用的文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与“龙骨”的消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为身体染病,于是就派仆人去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偶然间在这个药中看到了一块“龙骨”,发现上面刻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王懿荣乃是进士出身,长期在翰林院中任职,而且具有深厚的金石学造诣,他一眼就看出这块“龙骨”上的符号属于某种未被发现的文字,于是就暗中命人大量收购“龙骨”。

在现代考古学还没有兴起之前,古代的那些金石学家也可以称得上是考古学家,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现代考古学的规范。王懿荣发现“龙骨”的奥秘之后,派人四处大量重金收购“龙骨”,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药店中的“龙骨”悉数购买。除此之外,王懿荣还委托大古董商范维卿等人四处收购,先后收集到1500余块“龙骨”。

可惜的是,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这些“龙骨”,就在第二年服毒自尽了。1900年7月,八国联军逼近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以“西狩”的名义仓皇逃跑。王懿荣身为国子监祭酒,对慈禧太后的做法感到悲观失望,于是留下“吾义不可苟生!”的遗言服毒自尽,时年56岁。

王懿荣去世后,他所收藏的“龙骨”也面临着被卖掉还债的命运。王懿荣的生前好友刘鹗,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不忍心好友多年心血白费,于是花重金向王家收购这批“龙骨”,并且还从琉璃厂古董商人手中又购得3000余块,再加上其余好友赠送的500余块,刘鹗手中的“龙骨”达到了5000余块。

1903年11月,刘鹗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的秘密公之于众,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这种陌生的文字立刻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著名学者罗振玉更是在1910年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证明这些甲骨文属于商朝遗物,更以此断定安阳小屯村乃是古文献中殷墟的所在之地。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挖掘,先后发掘出15万块甲骨文,对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佐证。

“龙骨”变成了甲骨文,其属性也从药材变成了文物,而且还是那种国宝级的文物,自然不可能再被拿来配制“金疮药”了。虽然这种号称一敷就能止血的“金疮药”消失了很可惜,但是相对于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来说,也算是有得有失了,而且还是得大于失。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字历史的时间向前推到了殷商时期,证明了我们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是一次十分伟大的考古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