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老字号故事之“同福居”几度变迁
银川“同福居”饭馆是老字号饭馆之一,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同福居”的最早创办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遥人)和卢某,俩人于1931年在银川市中山市场(原新华街灯光球场)租了6间门面房,经营餐饮业,为取吉利富贵之意,取名为“同福居”。
开张之日,饭馆内摆了5张方桌、两张圆桌,门上高悬蓝底白字“同福居”三个大字的招牌,两侧挂的是装饰着红布条的幌子。
开业之际,“同福居”饭馆聘请的名厨,就是霍林泉。
因嫌学生意当学徒太苦,便给蒙古王爷府从北京带来的名厨师当了学徒。
由于他聪明好学,3年期满,便学到了一手好厨艺,深得当时老王爷的喜爱。
师傅离开后,就由他主厨,由于他年轻好玩,经常误了王爷的开饭时间,但王爷不但不责怪他,反而要等到他回来才吃饭,因为只有他做的饭菜王爷才觉得可口。
以后随同王爷在北京住了几年,因王爷是亲王,和皇帝有姻亲关系,经常和后宫有来往,霍林泉也有机会和御膳房接触并获益匪浅,所以他的烹饪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汉、满、蒙各菜都很擅长,南北各菜系也无不通晓。
经他烹饪的菜肴,色、香、味俱佳且清洁卫生、爽口。
老王爷逝世后,他便离开定远营去了甘肃兰州。并与一个姓张的朋友开了一个饭馆。
那时正值冯玉祥西北军入驻甘肃,来自直、鲁、豫的军政人员经常光顾饭馆,使他这家饭馆的生意很兴旺。
1926年秋末,霍林泉的兄嫂相继去世,子女年幼,无人照顾,霍林泉不得已于同年离开兰州,重新回到定远营。
为了维持一家老少五口人的生活,霍林泉于1929年携家带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宁夏省城银川谋生。
由于他是厨师出身,凭着这门手艺,他先在银川市新华街的一家饭馆掌勺,因其烹饪手艺精湛、菜肴鲜美,颇受顾客好评和老板的青睐,每月有不少的大洋进账,使他们全家的生计有了保障。
1931年,山西人宋守福和卢某来银川谋生,俩人合股开了“同福居”饭馆。
宋守福听说新华街一家饭馆有位从京城皇宫里出来的名厨在掌勺,为使“同福居”在银川旗开得胜,赢得开门红,遂约见霍林泉并以高薪聘请他做“同福居”的主厨。
霍林泉没有本金,就以入股(入股按比例分红)相许,霍林泉便离开了原来的饭馆和宋守福、卢某共同成为“同福居”的股东,他也正式成为“同福居”的第一掌勺人。霍林泉的到来使“同福居”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1936年,蒋介石夫妇在张学良、胡宗南和德国顾问瑞纳等人的陪同下,来宁夏银川视察。
马鸿逵考虑到蒋介石夫妇是南方人不喜食北方菜,又知道“同福居”的大厨霍林泉擅长做南北大菜,遂请霍林泉在蒋介石夫妇下榻处(今中山公园处),为蒋介石夫妇做他们喜欢的南方菜,每天派小车接送。
蒋介石没有想到在银川这样偏僻的边陲小城也能吃到地道的南方菜肴,非常满意。蒋介石等人在银川住了几日,霍林泉精心打理他们的饮食,事后为表谢意,蒋介石送了霍林泉5筒哈德门香烟等物。
由此霍林泉为“同福居”提高了名气,他也名声大噪,“同福居”成为宁夏省城家喻户晓的名饭馆。
1942年3月,“同福居”大老板宋守福另辟新业,把饭馆的资金抽走1万余元,顿时使的“同福居”陷入停业的困境。
这时,有个山西富商张学文,知道了“同福居”的现状,同情“同福居”的处境,并对霍林泉的为人很敬重,与霍林泉商量愿意资助6000元让他把饭馆盘下来。
霍林泉对“同福居”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看到“同福居”就此倒闭,欣然接受张学文的资助。
于是霍林泉重整旗鼓,“霍记同福居”开张了,霍林泉也成为“同福居”的正式掌门人。
时隔不久,马鸿逵为给其亡父马福祥在新华街修建纪念堂,强令饭馆拆迁,“同福居”又被迫停业月余。
为了生计,“同福居”不得不从原址迁出,租了马福寿的一幢两层楼房(现中山南街宁夏日报社对面)恢复营业。但因新址地处偏僻、客流稀少,“同福居”月营业额每况愈下。
1949年9月宁夏银川解放,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进驻银川,“同福居”为欢迎解放军,所供饭菜不加利润,每天平均办20桌饭菜,接待银川市军管会干部。
饭馆工作人员,每天吃的饭菜也与解放军一样,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的情谊。
为了节约房租和找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霍林泉于1952年5月,将饭馆又迁至七真观附近(新华街原国营新华照相馆处),营业额这才有所提高。
同年6月,霍林泉病逝,享年73岁,“同福居”由其子霍晋三接替经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同福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于同年4月申请公私合营,成为全区改为国有的第一家餐饮企业。
霍晋三也变为国家职工,直到1970年退休。霍晋三于1992年去世,享年80岁。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文章作者唐志军系宁夏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