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颗新的知识胶囊,请注意查收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但是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思考这个问题的痛苦,比不上寻找各种“知识胶囊”带来的快感。

前面我们说了知识和教育,内容和服务,免费和付费的区别,再来看通常所说的知识付费的具体形态,你就可以辨析这里面的概念混淆了。

一般认为,知识付费的具体形态如下:

订阅专栏

付费课程

有偿问答

付费社群

听书

……

显然,订阅专栏、付费课程和听书是属于内容,有偿问答和付费社群是属于服务。

搭建了良好的框架,无论出现什么形式,我们都可以对它们进行更准确的归类和更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自己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就不会人云亦云、稀里糊涂,而是进一步地,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对其周边的概念进行辨析,比如有人提出来,所谓知识付费我们到底为什么东西买单?

有人说,“知”是不太值钱的,因为放在互联网上,你随时可以搜得到,google和百度的强大搜索功能免费提供了这一切,维基百科为首的在线知识集聚地也让“知”随处可得,趋于免费。

所以他们认为,真正值得买单的是“识”,因为识是思考方法,是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和对方的价值观、世界观。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我并不完全认同。

首先,从“知”的角度来说,虽然看上去“知”是随处可见的廉价内容,然而,真正的“新知”以及专业精深的知识却依然是稀缺而有价值的。

打个比方来说,高端的论文还是付费的(盗版的你就不要来跟我说了)。

另一个角度是,人们通常会认为“知”不重要,“识”才重要。

但是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脑中知识的广博程度和方法论同样重要,因为人脑的运作方式,就是连接。

用通俗的话来说,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在大脑中,那么你将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程度,而方法论作为工具来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所以流行“知识外挂”,把一切都外化到互联网上的做法,是非常需要警惕的。

扯远了,再来说知识付费为什么东西买单的问题,刚才我说了,无论是“知”还是“识”,作为优质的内容来说,知识本身就是值得付费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有两个特点。

这两个特点大家应该都有耳闻:

第一,知识付费是在售卖焦虑。

第二,知识付费提供知识胶囊。

这两点都是非常知名的平台提出来的。

首先我们谈一谈焦虑问题,这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很焦虑的字眼,伴随左右的是“快速变化的时代”“不确定的时代”等词汇。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大家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非常残酷。

确实,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时代的快速进步(退化),技术潮流和所谓新的知识就像流行的时尚一样多变。

于是大家心中充满了焦虑,争先恐后,生怕被时代抛弃。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欣赏的是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一个回答“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什么会被改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通。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

古人的智慧也早就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这里的不变,不是傻傻的不动弹不改变,而是找到那个不变的点,那个真正的规律和本质。

但是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思考这个问题的痛苦,比不上寻找各种“知识胶囊”带来的快感。

实际上,这源于大脑注意力和思考力的稀缺性,脑科学研究者指出,大脑的本质倾向就是不思考(节能)。

所以这又涉及到第二点,这和第一点是紧密关联的,正是由于焦虑,人们寻找治愈焦虑的药物。

所以,很多厂商就开始制作和提供“知识胶囊”,而就像很多人会为保健品付费一样,这个知识胶囊虽然没什么卵用,人们依然蜂拥而至,趋之若鹜。

就像很多人都知道,保持身体健康并不是靠保健品和药物,而是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饮食、锻炼和作息。

大脑的认知也是一样,胶囊也许有用,但这是需要机遇自己系统化的知识架构搭建。

如果你根本就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胶囊会像流沙一样漏掉,最后什么都没有剩下。

甚至,它还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副作用“我什么都懂了”。

所以,整个“知识付费”行业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

在经历了一场狂欢和泡沫之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开始重新思考。

去年今日2017.11.21:

人工智能时代的微识

【部分节选如下】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突然在写人工智能时代话题的时候清晰地想起这两个在天桥上畅想未来的少年,意识到自己内心里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这么多年来,我的认知不断拓宽,我的目标不断升级,我的方向不断变化,经历了无数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却一直感受到一种强劲的愈挫愈勇的姿态:那就是有一个信念从未改变!

这个信念不是说我能做什么,而是说科技要什么,是对人类的信心,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对无形的超级力量的信心。所以公司取名“微识”,相对于人类群体,个人的力量微薄;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渺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什么,微弱的光,也是光。

……

我坚定地相信,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冲击”是好事,重复性的劳动被逐渐取代,这似乎会造成一个极端的可能:人变得无用。但正因为如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解放了,真正可以思考并实践“人之为人”。

与此相对应,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分科教育、专业教育形成的“专才”——只有纵深缺乏通识的人才(这本身也是伪概念,真正的专才肯定同时是通识素质极高的人)——或者说螺丝钉,就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时代。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首先应该是通识教育,让人可以真正成长为人。

“自我教育”是第一位的,学习者充分地独立思考,从了解和发现自我出发,弄清楚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他需要努力的,什么是他需要思考的,什么是他的责任和权利。这种自我教育是真正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笃定的成长力量,他不一定是功利的成就,但一定是长远的幸福,是啊!幸福本来就跟“成就”没有绝对关联,拼命挤独木桥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迷茫。

只有拥有这样的通用能力,才能引出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智慧,保持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底色,才能让我们摆脱“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过想过的日子,将理想照进现实。

是的,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能够带来的,首先是让教育可以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本质,让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现。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带来了“技术改变教育”的真正力量,就像互联网VS.人工智能一样:互联网带来的主要是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带来的则是真正的生产力加持。同样,互联网教育虽然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但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才是通往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自适应学习的真正机会,它带来的是宝贵的自由。

自由,也唯有自由,才能够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控、自律的人生观,而这最高层次的自由,或许就是无穷无尽的法则尽在掌握,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