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48 二苏宦游身 久别弟兄盼重逢

熙宁七年(1074)秋天,在送别了前任太守陈襄之后,苏轼又接到了前往临安、於潜、新城等地赈灾的公务,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从京东路、河北路一直蔓延到江浙一带的蝗灾。
苏轼在写给中央的奏章中这样描述这次蝗灾:蝗虫的声音像钱塘江的涛声一样巨大,遮挡了日月,掩盖了草木,蝗虫所过之处,一片萧杀。
(飞蝗自西北来,声乱浙江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
连日来紧张的捕蝗作业,令苏轼疲于奔命,从体力到精神上都陷入到巨大的焦虑与疲惫之中,越想越是难过,在写给苏辙的信中,寄了两首发泄愤懑情绪的诗作。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
其一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
疲苶(niè):困惫。
其二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此时的苏辙已经在齐州(今济南)将近一年了。
话说熙宁六年春天,苏辙跟随张方平在陈州做学官已有三年,任期届满,正好朝中的北宋名相文彦博与新党渐生摩擦,主动请辞,被派往河阳(今河南焦作下辖孟州)为官,苏辙的学问名声在外,文相欲调其为河阳学官。
就在苏辙准备赴任之时,齐州(今济南)太守李师中发来邀请,想让他前去担任掌书记一职,大概相当于市委办公厅秘书的职务,与学官相比,掌书记的仕途明显更好,苏辙自然婉拒了文相,前往济南赴任。
说来这李太守与二苏真是有缘,在当年导致苏轼离开汴京的私赴诬案中,正是这位李师中拒作伪证,才没有令苏轼陷入更加窘迫被动的情形中,然而,也正因为此,李师中被朝中权臣所恨,屡遭排挤,几经辗转,这才到了齐州任太守。
苏轼这一趟赈灾公务告一段落后,他的杭州任期也将届满。
回想仕杭三载,已经与弟弟分别了很久,却无奈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借着调动工作的机会,苏轼向朝廷申请调到山东,也可与弟弟有机会相聚。
熙宁七年九月,苏轼的奏章得到了批准,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今潍坊下辖诸城)军州事,主要工作即负责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的执政长官。
收到朝廷批复后,想到能与弟弟久别重逢,苏轼的心情非常激动。刚刚送别了旧友的他,又要整理心绪,与杭州、与西湖做一次深情款款的离别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