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上文说到,苏轼写了这些密州当地的情况,只为了告诉送茶叶给他的好友:
“你以为我在这里还像在杭州时一样过得考究精致吗?老友你错喽。
我把这诗寄还给你,实在感谢你破费那么多钱送我好茶。我在这里一边吟诵诗句,一边喝茶吃菜,只求不要被俗事打扰。
谁知道我老婆孩子不识货,就在我给你写诗的功夫,他们竟然把一半的茶叶倒入姜盐之中一起煎煮。”
写到这里,前面看似诗人在追忆江南美好与抱怨现状不堪,突然笔锋再一转,竟然升华到了另一层境界: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人生啊,什么样的遭遇我都可以接受,南方、北方的饮食习惯我也说不上什么好坏,就像生死与福祸之事,并非我自己能抉择与判断的一样,到底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丑陋的,什么是美好的,谁又能作数呢?
最后,苏轼还不忘劝勉这位送茶的朋友,人生苦旅,必须要懂得开释与解脱。
熙宁九年(1076)上元节,苏轼的病情似乎有了好转,更加怀恋过往在杭州时度过的三个上元佳节,于是填了首《蝶恋花》,上片追忆杭州,下片回看当下,两相对比,更显清冷凄苦。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你看这上下片的立意,虽然没有刻意对仗,但只要稍微意会,就能感同身受到苏轼身在密州的困苦。
上片说杭州(钱塘)是灯火,下片说密州(山城)是寂寞;
上片说杭州明月照映下的人都美得像画,下片说密州只有鼓箫为伴,而且是在农民祭祀礼仪时才能听到;
上片说杭州又是吹笙又是麝香,官宦人员过节时风月无边,好不享受,下片说密州灯光也暗炉火也冷,只有昏沉沉将要下雪的阴暗天色。
我们从这首词中,一方面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到苏轼是有多么热爱与留恋杭州,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他在密州过得有多么不如意。
这些委屈与困苦,正在苏轼的身体里、灵魂中逐渐累积、膨胀,终于,爆炸出来,成就了一篇惊世骇俗的千古名篇《超然台记》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和蒋夔寄茶(续完)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蚩妍:丑陋与美好
(0)

相关推荐

  • 《苏轼传奇生涯》

    景祐三年苏老泉,天才少年出眉山. 嘉祐二年虚廿二,嫌误第二登皇榜. 欧读轼书觉汗出,避路文坛出头放. 拙于谋身锐报国,反对变法急且广. 神宗爱惜子瞻才,诏令杭州当通判. 密州聊发少年狂,左手牵黄右擎苍 ...

  • 苏轼的人生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1起:少年成名 苏轼,1037年出生. 1049年,13岁,小学时期,因为改编刘巨老师的一首<鹭鸶诗>,一鸣惊人. 1057年,21岁,获得高考状元. 1059年,23岁,参加制科考试 ...

  • 陈志平|苏轼的文学书写

    苏轼的文学书写 文|陈志平 书法艺术必赖文辞而后成.与其认为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毋宁说是文学作品的书写艺术.当然这里的文学乃取其广义而言.广义的文学,在古代包括一切艺术性或非艺术性的文章典籍,它 ...

  • 如果苏轼也有朋友圈

    有人说,他是出色的美食家,也是优秀的厨师. 有人说,他是"诗人圈"中最优秀的运动员,从京城跑到了天涯海角,跑了一辈子. 中国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可是直到现在,他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

  •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全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温馨提示,全文十八集,共42880字,阅读大约需要85分钟. 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 一 古人说:人杰地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这个成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杭州.密州.徐州. 一.杭州不太美好的生活. 苏轼在杭州做官,不可能总是西湖泛舟,纵情山水,总要有政务.他也要处理私盐贩子,他要防治蝗虫灾害,他最能明白百姓的疾苦,他最蔑视官场 ...

  • 杭州西湖,是天堂的湖么?

    很久没去西湖,梅雨季刚刚过去,高温即到,一动一身汗,真的懒得动. 今天还是去西湖转了一圈. 从拱北到西湖,我转了公交,从33路转12路,到了钱王祠下车. 今天的文字就从钱王祠开始. 钱王,不是因为这个 ...

  • 心想其人如啖蔗(五)

    (三)秋之子美黄山谷有一句写杜甫的名句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抓住了杜甫的"愁"这一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愁,形声兼会意,从秋从心,秋心易愁是也.所谓&qu ...

  • 读懂苏轼,你就读懂了人生

    经历过苦难的人,都应该读读苏轼. 不但要读他的词.他的诗.他的文,更要读读他的人生.他的境界.他的心灵,读懂了苏轼,你就读懂了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

  • 苏轼杭州任上的两首捕蝗诗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熙宁七年,苏轼奔波在杭州通判的任上.不过他可不是坐在衙门里闲喝茶的官老爷,他是奔波在杭州辖下的各个县区的道路上,他曾有"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生走道途"的诗句,这是他对杭州三年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