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困圄,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观

近日,北京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20条”),文件聚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规范能级,是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同时,方案与举措也是十四五期间北京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四梁八柱。在欣喜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之余,笔者认为,在进入新时代之际,我们应直面困圄,努力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关政策、文件、会议等多次强调和呼吁与此,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从公布的体质健康数据、近视率调查及相关学校体育的媒体报道等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圄。因此,此次北京出台的《方案》和《20条》在雷声轰鸣的同时,能否将“毛毛雨”变成“倾盆大雨”,需要相关部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教育育人的使命感做好以下要点。

其一,认真思考并提炼学校体育工作痛点。这么多年来,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性举措不胜枚举,为什么多事倍功半,其中关键问题或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的痛点“七寸”没有掐准。对青少年来说,无论是开足开齐体育课,还是开展运动的场地师资经费等得到保障,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外在与表象。体质健康改变或提升的关键根本,在于学生能够在得到课时、场地及师资的情况下,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达到锻炼身体的应有水平,那种只是枯燥反复的排排队练练操,几乎不出汗或者少出汗的体育课、再多也无济于事。青少年体育的本质,在于创造合适的时空间场域,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最大限度进行身体运动。丰富的球类活动,有趣的跑跳投游戏,或者具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比赛,这些才是激发青少年体育兴趣,落实以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因此,如果实践中还把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简单指标化为课时得到保证,场地条件改善或师资增加,则舍本逐末,这些所谓的瓶颈问题解决,并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痛点。依照国家领导人有关人民获得感的论述,也就是说,应让青少年通过切实有效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真正体会到运动获得感。

其二,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工作观念。学校体育虽然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但体育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在组织形式、学习要求及社会认知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应试制度的影响,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均存在片面的体育认知,相当部分基层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们围绕达标测试项目进行反复练习,加大练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体质测试达标了,学校体育工作就搞上去了。这样的观念正好和青少年体育的初心大相径庭。因此,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不能简单以文件落实文件,而是需要仔细研读与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文件中凸显的内涵,精准把握实质导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工作观念。据此,无论是增强青少年体质,还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正确的工作观念应是积极落实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练意志”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向。这四位一体既相辅相成,又应遵循青少年教育的身心特征,即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是前提,寓教于乐。在现实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其三,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基层学校体育工作中,摘金夺银的锦标之所以盛行,除了固化的政绩观和功利主义思想作祟,工作成绩好量化好比较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如同一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中高考升效率,体育竞赛名次成为衡量各学校领导体育工作业绩的关键指标。与此相反,对于面对广大普通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衡量考评难度大,或者说很难衡量,无论是体质达标率还是身体形态数据,都很难公允地给予评价或与工作绩效挂钩。除了一方面保障基层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和一线教师薪资酬劳以外,在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中,必须对基层学校教育管理者及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教育是育人工程,体育是育人工程的基石,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如果仍以应试惯性和政绩思维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的学校体育工作困圄可能仍将继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