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uantumScape和辉能看固态电池推进的时间表
上周四QuantumScape通过借壳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家公司可能大家并不很熟悉,但是它的投资人有几个是新能源汽车较熟悉的,包括特斯拉的前CTO 斯特劳贝尔,徳国大众,以及国内的上汽,这也是大众汽车继投资NorthVolt、国轩高科之后,又一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大手笔投资:
NorthVolt: 2019年6月13,9亿欧元,获得20%股份+合资公司;
国轩高科:2020年5月29号,11亿欧元,获得股份26.47%;
QuantumScape:2018年~2020年6月,大众累计投资3亿美元。
关键时间点:2025
我们从QuantumScape对投资者的沟通来看,QuantumScape目前已经完成了技术准备,开始为大规模量产做准备,整个计划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
产品验证:2021/2022年完成产品的开发与验证,2022/2023完成整车的样品测试;
1GWh试制线(QS-1):2023年1GWh的试制线完成,初期(2024年)产能0.25GWh,随后(2025年),产能爬坡至0.75 GWh,最后于2026年达到1G Wh的产能;
20GWh产线(QS-1):2025年产线建设完成并SOP,初期(2026年)产能5 GWh,随后(2027年),产能至15 GWh,最后于2028年产能达到20 GWh;
70GWh产线(QS-2):2026年产线完成,次年产能30 GWh,2028年产能达70GWh。
国内走得相对较快的是台湾辉能,从今年辉能在对外沟通中的信息来看,按照计划它将于2021年完1GWh(准固态电池)产线建设,2023年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量试产,2024年量产。这个与辉能2019年披露的计划(如下图)基本吻合,它在电动汽车产业化这块确实走得相对较快,这一方面也与国内车企愿意配合的力度有关。
丰田之前也曾表示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并且原计划今年6月在东京奥运会展示样车,这个节奏与上图中的规划也基本符合,它在2022年应该会完成小试和中试。
从大众的规划来看,采用全固态电池的时间与QuantumScape基本一致,从2025年开始,这意味着在此之前要完成所有的技术准备与验证工作。
其他电芯和整车企业尚没有看到公开的具体量产时间或计划,所以保守地讲,在2025年之前全固态电池很难进入实质性量产应用。
为啥搞固态电池
之所以要搞固态电池,主要是为了解决(液态)锂离子电池两个本质上无法克服的问题:安全性和比能,前者的问题尤其迫切。
当前的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解质为液态,它的化学/电化学/热稳定性是非常差的,它的电解质界面也是稳定性是为差的,并且易燃,很容易发生内短路并起火爆炸。
固定电解质牺牲了导电率(固态电解质的导电率比液态电解质要低2-3年数量级,因此,如果没有其他层面的改进,固态电池的比能并不比液态高),换来了相对化学/电化学和热等更为稳定的电池,同时它的电解质界面也更稳定,易燃性极低。
与当前锂离子的多条技术路线类似,固态电池本身也处于混战之中,还没有跑出明显的优胜者,从宁徳时代的分析来看(来自2018年),无机固态电解质的阵营相对大,玩家中的巨头也多。但这其中也分不同技术,像丰田和CATL选择的锂硫路线,而辉能则是氧化物路线。
当前主流的4类固态电池优缺点如下:
QuantumScape在负极的技术相对领先,已经采用了锂金属。
另一个是比能,液态锂离子尽管导电率高,但由于正负极材料的限制,它的比能天花板太低,让电动汽车摆脱掉里程焦虑,非常的吃力,尤其是伴随着高安全风险。
有意思的是,马斯克在对QuantumScape对锂离子电池比能的估计(约300Wh/kg),进行了评轮,认为它至少低估了1/3,据此我们粗略的估算下,马斯克目前应该得到了400Wh/kg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这是两周之内马斯克就400Wh/kg的锂离电池二度发声。
单就比能来看,在正负极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固态电池并没有优势,甚至比能还要低些,从下面辉能的比能规划可以看出来,其2025年才达到335Wh/kg。
QuantumScape官方的质量比能我还没有看到,只看到给出的系统体积比能,这个国内并不是做为主要指标。媒体上报道的比能是高于400Wh/kg,这是一个不错的水平。
对高比能的追求是不会停歇的,“够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意料之中平庸特质,而“超级续航”则是惊喜!
但是否“低价诚可贵,续航价更高,若为安全故,二者皆可抛”?
推荐:9月16号一个CTP技术解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