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全文及赏析

  作者: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垠(yín)〕地域的界限。

  〔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滋,生长。

  〔恹恹(yān yān)〕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yùn)〕光影、色泽四周模糊的部分。

  〔参天〕耸入高空。

  〔虬(qiú)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楠(nán)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颀(qí)〕高。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文章赏析:

  这篇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陆,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

(0)

相关推荐

  •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案(详)

    白杨礼赞 课文内容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 ...

  • 孟子原文|全文|翻译|赏析(古诗文网)

    请选中你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 ...

  •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全文,翻译赏析

    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种曰:孤用夫子之策,免于天虐之诛,还归于国.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 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谏而死 ...

  •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全文,翻译赏析

    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越王勾践十年二月,越王深念远思:侵辱于吴,蒙天祉福,得越国. 群臣教诲,各画一策,辞合意同,勾践敬从,其国已富. 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群 ...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全文,翻译赏析

    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越王勾践臣吴至归越,勾践七年也.百姓拜之于道,曰:君王独无苦矣!今王受天之福,复於越国,霸王之迹,自斯而起.王曰: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今劳万姓拥于岐路,将何德化以报国人?顾谓范蠡 ...

  •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全文,翻译赏析

    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越王勾践五年五月,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大夫文种前为祝,其词曰:皇天祐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王虽牵致,其后无 ...

  •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全文,翻译赏析

    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 ...

  •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全文,翻译赏析

    夫差内传第五 十一年,夫差北伐齐.齐使大夫高氏谢吴师,曰:齐孤立于国,仓库空虚,民人离散.齐以吴为强辅,今未往告急而吴见伐,请伏国人于郊,不敢陈战争之辞,惟吴哀齐之不滥也.吴师即还. 十二年,夫差复北 ...

  •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全文,翻译赏析

    阖闾内传第四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 ...

  •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二年,王僚使公子光伐楚,以报前来诛庆封也.吴师败而亡舟.光惧,因舍,复得王舟而还.光欲谋杀王僚,未有所与合议,阴求贤,乃命善相者为吴市吏.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吴.伍子胥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