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的修养

要说化妆品行业里有什么“坑”的话,单品牌专卖店算得上一个,而且可能是一个“大坑”。

一个萝卜一个坑,要填满单品牌专卖店这个“大坑”,则需要很多的“萝卜”。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填“坑”的萝卜了。

单品牌专卖店并非新鲜事物,也不是最时髦、最新潮的方式,而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商业方式。

在韩国,这一模式已被“玩”得炉火纯青,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启蒙了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从业者。

2018年,单品牌专卖店盛行“朋友圈开店”,有业界观察者粗略算过,2018年,各品牌在朋友圈宣称的开店数量竟有30000多家。

一时间,各具特色的品牌纷纷上马单品牌店项目,豪言四起。

一叶子、欧诗漫、柏氏、美肤宝、卡姿兰、茹妆、京润珍珠、片仔癀、优资莱……

这份入局单品牌专卖店模式的品牌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有数据统计,2018年,进军单品牌店领域的化妆品品牌多达50多个。

品牌开店一派火热,蔚然成风。他们抓紧时机抢滩登陆,意欲占位地盘,生怕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掘金风口。

一年过后,品牌开店这股风潮却没有当初那般风头日盛了。

想象美好,现实却骨干。狂风过后,一地鸡毛。

2018年,据从业者统计,品牌开店数量和闭店数量的比例达到了2:1,单店产值增速也趋缓,就连一向在单品牌专卖店模式上左右逢源的韩系单品牌店也都纷纷败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起得快,倒得也快,用来描述2018年众多品牌开店的情况倒也合适。

林清轩掌门人孙先生就曾说:

单品牌店有巨大的诱惑,也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这个“黑洞”有时浅得让你根本不放在眼里,有时却深不见底,让你不寒而栗。

诱惑是巨大的

业内知名专家吴志刚多次提到,中国化妆品单品牌店的春天已经到来。他的依据是,很多欧美国家和日韩的发展经验证明,一旦国民人均收入超过4000美元,单品牌专卖店就将成为化妆品渠道新的增长点。参照国外行业的市场标准及国内的发展趋势,国内市场起码能容纳超过20个以上年营业额过5亿的单品牌店的生存和拓展。

而随着购物中心业态的兴起,单品牌店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可观。据预测,到2020年左右,这一业态将占到化妆品零售规模的5%以上,这意味着届时将新增200亿元以上的市场容量。

况且,单品牌专卖店模式在中国市场是否走得通早已无需验证,早已有标杆先行者在这一领域立足了脚跟,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更大的诱惑,还在于单品牌专卖店本身看起来“简单易操作”,相较开一个集合店那么庞大的工程而言,开一个单品牌专卖店似乎显得容易得多。

比起化妆品集合店,单品牌专卖店店的货品满足唯一性,市场更易管控;店铺可以做得更具特色;注重体验,服务可以做得更加专业和精准;更容易实现标准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与集合店相比,单品牌店的门店投入更低,利润和风险也更可控等等。

模式新、门槛低、风险低、周转快,这些优势已经令集合店鞭长莫及了,如果再加上“见效快,收益高”这一条,单品牌专卖店模式简直就“无敌”了。

就是这种巨大的诱惑,

吸引一众品牌“前赴后继”

而佰草集单品牌专卖店项目,是开了10年之后才开始赚钱的。彼时风光无限的单品牌专卖店,如今安在?

单品牌专卖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相比集合店,单品牌专卖店的SKU数量显然要少得多。

但越是少的SKU,就越考验产品力,越考验产品背后的供应链。因为单品牌店要做的,最终还是要让消费者买单。

单品牌专卖店货品唯一性,也削弱了门店的聚客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单品牌专卖店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

越简单,就越考验店铺的运营能力,越讲求运营的专业和精细。

即便是已有单品牌成功运营经验的膜法世家,董事长黄晓东也曾表示,在实际运营中其实会遇到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租金压力。

单品牌专卖店前期都有一段“熬”的过程,但它能够“瞄准一个点”,集中将一个品牌做到极致,虏获一大批骨灰级“铁粉”。一旦单品牌专卖店得以稳定,它就能够持续性地增长下去。问题是,你“熬”得住吗?

还有人说: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单品牌专卖店的逻辑不成立,因为零售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单品牌专卖店无益于此。试想,在品牌渠道多样化、购物高度便捷的今天,消费者还用得着去专卖一个品牌的产品店里购物吗?

这无疑给狂飙突进的单品牌专卖店业态浇了一盆冷水。

据林清轩孙先生了解:

在单品牌店项目上,有人亏损少则5000万,多则2个亿甚至更多。

坑,真大,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了。

虽如此,单品牌专卖店模式也不乏标杆,诸如林清轩、植物医生、蜜思肤、荟宝·我家的芦荟妆园、面膜小屋等单品牌专卖店经受市场历练,爆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犹如阴云中射进来的一束光芒,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无疑,单品牌专卖店是一条路。关键是,少有人走的路,你敢不敢走?多数人走的路,你能走多远?

(0)

相关推荐